不跟随主流 Tckline Racing避震悬挂反馈报告

行业指南
2024-03-18 03:56

  避震悬挂的选择相比让不少车主纠结,KW V3、B16、BC等避震在市面上的使用的人都非常多,虽然这些避震在调校和质量方面确实令人着迷,不过对于汽车改装这种讲究独特和适合车主的特性来说,选择一款合适的避震一定要自己喜欢,不一定要追寻大众,当然,一切的前提就是你要买正品,今天玩车之家就为大家带来微博网友@牙签Stanley 的《TCKR悬挂反馈报告》。以下内容来自微博作者原创。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能看得懂那些简写和名词的看客们,说明这文章就是为你写的。看不懂的还仍然有兴趣了解的,麻烦先自己查查字典。我也懒但是尽量我也努力be nice,所以可能我会心情好看见了回答一下问题,但是我真的会从内心鄙视你的懒惰和无能的。先只是跟你说一声。

  本文大概内容是本人车辆装了tckr避震也有段时间了,不少人问我关于这套避震的表现,现在特此给大家一些反馈。

  简单的背景知识:

  tckline racing简称tckr,美国牌子,在美国本土赛事中活跃很多年的悬挂组件品牌。TC本人就热爱汽车运动并最终创立tckr品牌,专注于提升BMW车型在赛道上的操控表现。

  为什么选择tckr?

  简单点说,我不想和别人一样。

  仔细分析地说,我想尝试不同的东西。

  当然,当然,我可以心安理得用着肯定不会错的KW V3/Bilstein B16跑街,或者KW Clubsport或者JRZ RS做个轻度赛道控,或者买BC racing类的避震只为了一个更有态度的姿态,但是我觉得每个project每辆车都应该不断挑战自己而不是继续做已经知道答案的课题,那改车就失去了乐趣,不是吗?本来就是为了追求不同和个性,在与大众脱俗后又落入了改车界的俗套那岂不是又违背了初衷?

  所以,可能从2006年开始我先初尝基础街道改装GD,后来的另一台GD走更全面街道风格,再到后来只要动力和姿态的CT9A和尚酷,以及E46改完就是为了跑高速roll race,最后到了F80,很多东西是一致的却又有很多东西是在变化和区别的。因此,在F8X的避震选择上我反而变得更外小心。

  另外一个原因,经过对比研究,tckr从很多地方看都是个性价比极高的家伙,早在E46改造初期我就研究过tckr,所以这次我觉得时机到了,它一直以来的传言也让我值得去尝试一下。

  最后一个原因,这是一个只做一件事——只做避震产品的品牌,符合我选择零件的要求。你什么时候在我任何一辆车身上见过HKS这样综合品牌的产品?Never。做得全虽然方便客户选择,也意味着它无法做得专和精,有量了几乎可以很确定质就会下降。

  为什么你从来没听说过tckr?

  很正常。酒窖的酿酒师不会在吧台前站台,打仗的兵也不会在酒桌上聊国防对于政治布局的重要性,为社会创造实际价值的企业主也不会在电脑后面操盘股市。不是说他们永远不会,起码在前者身份还有效时,他们不会去做后者的事。tckr就是这样一家品牌,跑赛道做研发、积极参与汽车运动,而不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做营销,这和当下的商业观念还是挺违和的。在北美这几年新滋生出的没有历史没有价值的新式“高定”轮毂品牌多得和中国国内这些年的高定西装店一样,你就可以想想这年头做生意都是靠什么吧。

  我不提倡好东西完全不做营销,我更不提倡只靠营销不靠实力的生意理念,你可以忽悠一时却无法忽悠一世,而在别人忽悠一时的时候,可能市场经济的大浪就把很多不做营销却实力深厚的old school品牌拍死在沙滩上了。而在这两个平衡中做的比较好的则是JRZ,Ohlins,AST这些品牌。

  其实市场上还有很多好品牌,但是大部分消费者看待避震的状态还是和多年前看待轮胎的水平一样——只看牌子不论型号和用途。所以,当JRZ,Ohlins从传说的神坛上走下时,KW和Bilstein在国内固守多年的中高端市场就乱了。J家和O家下探民用大众市场的低端产品瞬间掳走了以前KW CS和Bilstein CS的不少用户,尽管K家和B家的CS真心比入门的J家和O家好用,但是客户们只管牌子硬不硬,不管避震怎么定位,反正他们不管调节店家懂调节的也比较少,所以搅牙市场最后拼的就是两个——品牌和初始设定哪个适应范围广——也就是既能又舒服又能赛道上给力。然后,厂家和代理商就开始讲故事吹泡泡把自家品牌吹到天上,大部分高端玩家只能静静地看他们这些品牌的市场部装X,而连中端玩家都开始觉得这些牌子够拼啊...这个感觉就像保时捷当年引入了卡宴和Panamera但是依然高举保时捷是个跑车品牌一般的营销策略,大赚了一把不说还让快活不下去的品牌迎来了第二春。不过,虽然这里面有很多营销的泡泡,但是可喜的是毕竟JRZ和Ohlins的低端入门产品仍然表现得给力就入保时捷的SUV和四门车型一般。

  与此同时,ast和tckr这些品牌还没有什么实际的营销行为,而是依然在自己定位的市场内勤勤恳恳的做好自己的产品,当然啦,除了ast早在2011年就把moton买了这种高调资本并购行为。是的,很多人心中神一样的moton避震早就被ast这个看似名不见经传的品牌所拥有了。其实在我改E46时期就曾认真地在AST 4100/4200和tckr的S/A中做过选择题的,可惜的是最后我安心使用了一套基本上是免费被赠送的KW V3吧,但是我对ast和tckr的兴趣从来就没有消逝过。

  为什么选择tckr而不是ast?

  ast的街道避震是4000系列,基本上有两个型号:4100和4200,一个单项调节一个双向调节。对应的产品应该是tckr的S/A也就是单项可调节。在这个细分市场里还有KW V3等(JRZ RS1,以及Ohlins DFV...等等),这个细分我完全是从功能上看的,完全不是定价啊,得罪人别怪我。

  我觉得E46用了V3再去用ast的4000系列或者tckr的S/A确实不会很大不同,而且在这个级别里我觉得KW的V3和Bilstein的B16已经做得很完美了,所以我也就没考虑。

  我知道F8X上我会使用更加赛道趋向而仍然可以街上开的避震,因此,我选择的目光自然就聚焦在了KW和Bilstein的CS,以及JRZ RS/RS pro这个细分市场上了。AST的对应型号是5000系列,而tckr只有一个产品D/A双向可调节。如果选择AST 5100从功能上就输tckr的D/A了,如果是5200我觉得是起码可以从功能上和tckr对应的型号。可是,给F8X M出避震的基本只有KW CS,tckr D/A,JRZ的rs系列,AFE超轻,所以AST根本不是一个选择,也许以后会考虑尝试吧,ast和我确实没有什么缘分。

  为什么在剩下的品牌中选择了tckr?

  我真的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如果要是博眼球我真的选择aFe的超轻featherlight避震,绝对哗众取宠绝对够噱头啊——单项调节还卖的3000美金以上这个价格,绝对是瘦身第一选择操控性价比最差的几个选择之一啊。

  仔细说一下tckr的D/A在功能上是有哪些诚意:

  1. 自选弹簧并终身免费更换。你要是用的不喜欢,还可以换。

  2. 双向可调节

  3. 双向可调节都是低速的,高速的是设定好的。

  4. 用户都说比原厂避震舒服。

  5. 线性弹簧,对性能没有妥协。

  下面我再来对比下其它品牌:

  JRZ rs系列:能和tckr D/A相比的从功能上看就是RS(或者叫rs2?它们的命名系统真够乱的)和PRO,但是价格太贵。RS1本身不具备可比性,一键调节高低速两个区间我觉得不够有诚意。还有,JRZ有些款带副瓶这个噱头实在不太喜欢,实际个人觉得很多车主拿这事吹牛断定避震水平高低我也只能呵呵了,大拿请狠拍砖。而且我宁可买个M3也不愿意买个Panamera普通版本啊,所以我宁可要tckr最好的产品也不会想要JRZ最入门的系列吧,同理应对下面的Ohlins DFV。

  Ohlins DFV:饥饿营销做得好,性价比很惨,可以调节得最少,但是自适应范围最大,适合装上避震就不会再碰它的车主。我本身从来没用过DFV,但是用过的人也分很喜欢和很失望的两派,希望以后的DFV真的能有点TTX的影子才算良心。

  aFe featherlight:名字就很营销大于功能,也可能是我比较偏见。除了轻和不匹配的价格也没什么特点了,但是避震这里正好是heavyduty的地方,我不知道轻会不会代表着没那么结实,反正我没兴趣知道也不会用。

  Bilstein B16/Dampertronic:前者不会差,但是我觉得情怀上少了点什么。后者说要推出也说了一年了吧,但是貌似有搁置了这事,不过我对保留电磁悬挂反正也没情结所以就pass了。

  KW Clubsport 2-way:没有考虑3way一个是价格因素,另一个是我根本没单独调过高速的压缩好嘛,很危险的,我不敢啊。所以2way是我真正纠结过的选择,其实2way什么都好真的,但是我就是想到可能会有很多人和我用一样的避震就觉得说我还是试试别的吧,哪怕错了这个螃蟹也吃得不会亏到哪里去啊。到此为止,我觉得KW CS-2way都应该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所以进阶的赛道玩家不要错过哦,更何况KW有个tckr不可能比拟的地方——客户服务以及技术支持。

  此外,上述的KW CS、JRZ RS系列的2way调节都是不够有诚意的。JRZ是压缩回弹两项调节,但是貌似都是高速低速两个区间的压缩回弹一起变化(如果不对请纠正我),KW的还好一点,工程师可以让高速压缩无法调节,2way只能调低速压缩和高低速两个区间的回弹。对比起来,tckr的D/A是高速都不可以调节,双向调节只能调节低速的压缩和回弹——更精确更容易区分变化,起码对于我这种小白来说。

  估计很多人要问其它品牌我怎么不考虑,因为有的根本超出了预算太多,还有一些号称xx段软硬可调的搅牙避震根本就是糊弄事的好嘛...你要非跑来跟我拿着那种避震讨论就好像你在说我穿得很时尚一样让我觉得你在骂人。

  购买安装:

  购买不容易,国内没有代理商只能从美国买。价格不便宜,算上运费下来也快4000美金了(小弟不才,这是我用过的最贵的避震了)。安装中有些问题,tckr发的货少了一个固定座,后面的避震无法安装。我发了邮件给对方,对方当天就回复并发出了缺失的固定座。虽然少了东西很郁闷,起码客户服务补救做得不错,我也就将就凑合了吧,毕竟人家是个小作坊,不是大品牌嘛。等东西到了安装顺利,一切合位度都很好。

  tckr的避震桶是koni代工的,所以看起来很多人会误认为是koni,但是其实是两个运作系统。Koni的桶身做工超级差,可能是我这辈子用过做工finish最糟糕的避震桶了。tckr本身加工的辅件做工都很好,美观和设计没有ground control或者vorshlag那么fancy但是质量和finish都很扎实,没有使用捷径,都是实打实的好东西。

  tckr的避震桶身是比原厂要短一点的,所以一定要在车身高度上把这点考虑进去。

  使用感受:

  磨合期我跑了高速和市区,差不多50/50这样,压缩回弹前后避震都设定在最软,磨合期间正常驾驶让弹簧充分坐定。

  虽然有自夸的嫌疑,不过我只能说我现在真的很客观,这套tckr D/A在最软设定下真的比F80 M3原厂电磁悬挂要舒服很多。尤其考虑到我还更换了许多其他底盘硬连接部件,本身我的车在还使用KW HAS时异响是非常大的,但是换了tckr D/A之后反而过滤了80%的异响,我也纳闷这是什么原因。而说到这个舒服的感觉并不是没有节操的软,而是更加firm更加具有韧性。以前用KW HAS配合原厂悬挂时,路过大坎都会感觉前悬架是硬碰硬的感觉,声音大就不说了体感也会被吓到。现在tckr D/A的前悬会很舒服地“吃”上去,而不是“撞”上去,让过路肩和坎的时候变得更自然,车辆的悬挂感觉也更加一体。其实,这些并不惊讶,长得这么难看的避震桶的tckr还能在市场里活了这么多年,没点真本事肯定是不符合逻辑的,所以我觉得tckr一定会表现不错,只不过在日常驾驶优于原厂这件事上还是给了我一点惊喜。

  很遗憾,本人暂时并没有赛道上的使用反馈,而且对于这套避震来说调校的道路才刚刚开始。估计我至少需要一到两个赛道日来专门调校这套避震。因此,我对于它在弯道的表现只能暂时停留在所有设定都在最软的前提下。在日常驾驶的弯道中,tckr D/A的支撑表现得很令人满意,换句话说我没有感觉自己被“撑”住了,而是车辆感觉还没来得及侧倾呢就一溜烟地转过去了。随着弯道的角度不同和我不断慢慢提升的车速,这套避震都是让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人(之前没用过比KW V3更好的避震系统了)感到惊喜连连。

  可能有人要嘲笑我没用过好避震,事实上也是对的,我确实没用过真正意义上的好避震,所以这篇文章也确实不是适合所有车友的。但是,我只是要对于那些也正在寻找或者准备去寻找这样一套初级下赛道也可以日用的避震的车友极力推荐这套避震。如果你不介意花了这么贵的钱却买到了没有单独小瓶子的避震,或者你可以不介意避震筒身看着和二手货一样粗糙,而且在和车友交流时被人误认为你使用了山寨避震(因为他们没听说过),同时如果你想让自己的BMW多在赛道上驾驶,那我真的劝大家可以认真考虑下这个牌子的避震,无论是S/A还是我买的这款D/A,相信都会是让你们有很多惊喜的。此外,我还是要申明一下,我没用机会横向比较JRZ RS系列和Ohlins DFV甚至是KW CS,上述的比较只是基于可调节的选项以及公布的数据还有我个人的调研理解,这并不代表着tckr或者上述品牌中的任何一款就绝对会比其它款要好。每个人的需求不同,看问题的点也不同,大家看看就好,别太较真。

  最后,欢迎技术性指导和讨论。对于一切其它性质的挑衅和质疑,我只能祝你好运了。

#跟随器# #电压跟随器#
收藏 收藏
相关指南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