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汽车产业高度市场化、充分国际化的时间只有十几年,汽车产业政策与相关的法律法规尚处于动态化调整、方向式规范或酝酿性完善的时期,有些新增领域甚至处于法规空白状态。这与市场高速增长的现实形成了较大的时间差与观念差,在汽车刚刚完成从生产资料向生活资料的角色转换而走入家庭的时候,汽车个性文化的需求已经浮出水面,产业链的中后端市场得到了大幅的拉伸与扩张。
汽车改装(精装)作为一种新兴的市场业态,已经成为汽车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汽车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以及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汽车改装(精装)市场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目前,无论从产品、技术、服务标准、管理法规以及市场基础等软硬件环境上均进入了相对完善与成熟的时期。
美国是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国际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其法律对汽车改装的管理基本是开放式的,政府允许设立专门的汽车定制工厂,完全依照顾客的要求定制汽车,这种汽车的独有性、个性化达到极致,而其价格更可以用天文数字来形容。
这种现象,在改装行业发达的欧洲及日本等地也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欧盟专门成立了汽车改装协会(ETO),负责组织制定汽车改装市场的技术标准,对改装市场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管理与规范。日本的汽车改装法规是全球最为详细和相对严谨的,日本国内的(改装)零部件生产商各自组织了不同的专业协会,来和政府共同协商各项标准的拟定和进行业内自我监管,保证产品符合道路交通法和保安基准(日本安全标准)的限制和标准。日本的改装法规列明了八十多项可以无须申报的指定部品,车迷们只要购买这些认证了的配件进行改装,便具有了品质和法律上的保证。如果改装幅度超出指定部品的范围,但只要符合保安基准的标准,车主都可以向陆上运输局申请,检测合格后就可以合法地上牌。
在我国,汽车行业的管理法规主要集中在汽车生产准入环节,而对于售后服务、服务贸易、汽车文化等新兴市场方面的法规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及前瞻性。对于汽车改装市场而言,唯一可以依据的法规就是《道路交通安全法>,但其中的有关规定并非完全针对目前市场意义上的汽车改装(精装),因为制定法律时的市场因素中还没有涉及到个性改装的对象。换一种说法即是法规中的改装与市场意义上的改装并非一个概念。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科学、正确的对汽车改装的内涵进行定义与界定,将有助于这一业态的产业定位准确性,进而有利于推动其发展健康化、管理规范化以及市场协调化.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市场客观发展规律,个性化、细分化、多元化的市场现象必然会走上经济前台,并成为未来成熟市场的重要特征。因此,结合市场主流趋势与中国国情、文化、经济等特点对我国汽车改装(精装)市场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而重要的。以下六个方面的要素将成为我们探索的关键:
一、品牌许可:奔驰、宝马、福特、奥迪、大众等整车厂为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专门授权专业改装厂从事汽车精装业务。其使用的产品配件、装配技术与精装范围、实施方案、服务标准均获得了整车制造厂的认证及授权使用,改装后的汽车仍可使用原品牌标识,也可以同时使用改装企业的品牌标识,实行双品牌。因此这类改装企来也被称为“御用改装厂”。他们有厂家的血缘支持,可谓根正苗红,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原厂品牌个性化、精细化的一个再造流程,是批量制造平台的补充环节。因为有厂家的技术背景与品质认证,原厂品牌授权的改装(精装)项目在法规管理上相对容易获得通过。
二、知识产权:汽车改装(精装)涉及到造型没计、品牌商标、部品配件研发、技术改进、电脑数据调整等多个方面,因此,和其它领域一样,知识产权的应用与保护将是汽车改装行业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三、产品标准:我国对许多种汽车零部件的管理实行的是强制认证,凡列入目录内的零部件产品,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以及未加施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的汽车零部件,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今年,国家发改委又新增了对九种零部件的强制认证,进一步扩大了零部件的认证范围。目前我国汽车改装(精装)市场的部品备件大多系国外产品,也有一部分由国内企业研发制造。许多产品、配件、应用技术并未列入原厂车型的标配体系中,因此,建立起针对汽车改装(精装)产品的备案注册系统,有利于在产品品质及配套标准上解决或改善换装部件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与质量纠纷。
四、技术服务标准:汽车改装(精装)包括:加装与配装、换装与调校、强化与升级三个方面。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服务性,需要专用设备、工具、施工环境及相应的工艺,一些改装(精装)项目的技术及工艺要求甚至要高于汽车修理厂,因此,对改装项目进行技术等级及服务标准进行确定与规范是十分必要的,从业企业要制定明确的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及服务品质保证,进行明码标价并对外公示。以保证服务透明度、明确责任、减少经营纠纷。
五、安全认证:汽车是具有公众安全关联性的社会类商品,其安全监管涉及到整车制造、配件、运行、旧车交易、养护、维修、报废等全程环节。对于汽车的改装(精装)可分成新车改装(精装)与在用车改装(精装),新车改装(精装)是在汽车上牌前由厂家或其指定的改装厂完成的,可称之为原厂品牌改装(精装)车,这类汽车有原厂的技术支持、质量把控及品牌许可,因此,有些项目可以纳入视同或免除的范畴。而在用车辆的改装(精装)尚缺乏行业标准与安全认证体系,有待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我们目前已经与欧盟汽车改装协会(ETO)、日本GT组织、英国汽车改装协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成立了国际汽车汽车改装市场联盟沟通机构,就了解、借鉴、学习国外汽车改装市场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服务标准进行深入的研究与交流。
六、经营资质: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对汽车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实行的是准入管理,如整车制造、旧车交易、汽车报废拆解、汽车修理等环节的经营资格采取的是审批制。汽车改装(精装)作为一种新兴的市场业态,是否属于特殊行业还没有明确的定论,其难点在于我国的行业代码中是并未列入“汽车改装”,也就是说“汽车改装”在中国还不能称之为具有法定意义的行业。但从实际市场情况来看,汽车改装(精装)既涉及装饰项目,也包含着加装设备、换装配件等修理业务的内容,同时,汽车改装(精装)所使用的零部件、技术、研发等又自成体系,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从我国对公众产品的管理角度来看,汽车改装(精装)市场实行分级管理是最有可能的政策思路,涉及法规中对整车强制性标准进行改动的项目必须取得安全认证;涉及部件换装的部分应符合法规中针对零部件的技术标准;而对于不涉及强制认证范围的精装项目则由行业组织以自律方式进行市场化制约。
另外,汽车改装(精装)领域的从业人员也应加强培训、认证及资格管理。
七、售后服务:汽车改装(精装)关联着产品品质及技术服务品质一软一硬两项指标,因此,明确售后服务的主体非常重要。本着谁销售、谁负责的服务原则,应尽快建立行业售后服务公约,并细化售后服务的具体内容及责任界定标准,这不但有利于减少经营纠纷,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市场认可度及树立行业公信力。
综而述之,我国的汽车改装市场将在三至五年内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汽车改装(精装)将成为产业链的增值环节,并在扩大产业概念、提高产业辐射、拉动产业经济上下游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汽车改装(精装)是消费文明、个性文化以及生活观多元化的具体体现。因而,它具有着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地位。但应该注意的是,完全照搬国外的经验、观念与作法并非能适合我国的国情,在借鉴、学习的基础上求得创新与发展也许才是我们需要树立的科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