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凯伦 F1
这辆车被视作是20世纪最佳的车型。在1992年至1998年之间,一共仅生产了106辆。当默里和他的团队开始着手这车时,他们参考了所有已经问世的超跑,包括法拉利、兰博基尼、保时捷等,还包括了本田NSX以及路特斯Elan等。
1983
Brabham BT52
这辆车极为成功,Brabham 车队连续用了三个赛季,总共造了18辆。这辆车成就了Brabham 车队的巅峰。此前Brabham 车队新签下的年轻车手尼尔森·皮奎特(Nelson Piquet)已经凭借 BT49C夺得了一个车手总冠军,Brabham 车队的排名也上升至第2位。
BT49C在设计上颇具心机,搭载的液压气动式悬架在静止时符合赛事规定的车高,但在高速时会自动压低高度。两年后他借助搭载最大功率为1000马力的宝马M12/13 涡轮增压发动机的BT52 赛车再度夺冠。
BT52也是应急之作,FIA颁布新规,不允许车底采用曲面设计,Brabham车队准备好的三辆车作废,默里必须重新设计一辆赛车,而且必须在6周内完成。这辆车整体造型类似于飞镖,前尖窄后宽大,笨重的散热吊舱被取消,单体壳由铝材和碳纤维复合材料打造,大约70%的重量被移到了尾部。
为了在短时间内完工,又因为车队规模小,默里经常需要思考如何才能方便更换、组装零部件,而这辆车已经体现了模块化的理念,如整个车尾包含了发动机、冷却器、散热器、变速箱和悬架,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拆下。
许多做法既新奇又冒险。为了让该车在赛事中更加如鱼得水,默里还发明了能让赛车随时准备好出发的热胎系统以及快速注油系统。
1974
Brabham BT44
默里最爱的公路车是路特斯Elan,最爱的赛车则是BT44。Brabham车队由伯尼·埃克莱斯顿(Bernie Ecclestone)掌权之后,默里被提拔为首席设计师,仅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打造出了BT42。
这款车跟Brabham车队之前的车完全不同,采用了三角截面的单体壳,它终结了Brabham车队在F1赛场上惨淡的局面,帮助车队重整旗鼓,将车队的厂商排名从第9位提升至第4位,也帮助车队车手两度站上了领奖台。
BT44是BT42的改良款,这辆车在空气动力学上颇有建树,用到了侧裙板和气坝,初步实现了地面效应。简洁的线条令这辆赛车尤为优雅。它也是第一款采用杆式操控的刚度渐进式悬架的赛车。
它曾赢下过F1大赛的德国站和巴西站,这是Brabham车队自1970年以来的首次胜利。遗憾的是,原本业界都看好Brabham车队,认为它有望在1975年赛季凭借BT44摘得桂冠,却因轮胎问题而失之交臂。尽管它不是冠军车,也无法与法拉利、迈凯伦的赛车匹敌,却是让默里崭露头角的一辆车,对它的偏爱也是理所当然。
1977
Brabham BT46B
这辆车是默里为1978年的F1大赛设计的赛车。一般的赛车通过扰流板产生下压力,从而让车轮保持跟地面的接触,同时在发动机的动力喷涌而出时,使之不至于失控,也不让动力白白浪费。
这辆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用风扇取代了扰流板,将其置于发动机舱的后端,不仅可以冷却发动机,还能产生不可思议的下压力。这种设计倒不全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被逼出来的创意。
当时路特斯车队已经实现了地面效应,利用车底的弯曲造型和巨大尾翼,加快车底的空气流动,加大下压力,从而让赛车在转弯时好似“粘”在赛道上。
默里当时已经琢磨出路特斯车队的设计门道,但Brabham车队的赛车,因所搭载的阿尔法·罗密欧发动机机体太宽,无法效仿路特斯,默里才想到在尾部加装风扇来吸车底的空气。
遗憾的是,它仅参加过一场比赛,虽然大获全胜,但随后就被禁赛了。按照F1的规则,产生下压力的装备必须是固定的,然而风扇可以转动,严格地来讲,不算是固定的,为此车队为了避免争议,而撤下了它。就这样它还没大展神通,就被打入冷宫,也错失了与路特斯79同场竞技的机会。
1967
IGM-Ford
这是默里自己设计和建造的第一辆车,也是他在南非参赛时驾驶的车,为了纪念他在汽车业从业50周年,他重新复刻了一辆。
IGM是默里名字全称“Ian Gordon Murray”的缩写。当时默里的梦想还是当一名赛车手,然而在从无到有打造这辆赛车的过程中,他对汽车设计有了许多发现和洞见。正是因为这辆车让他改弦更张,萌生了以汽车设计为职业的想法。
这辆车的每一部分都要自己边学边做,整个过程帮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当时连像样的工具也没有,全部是在自家后院捣鼓,发动机甚至是在卧室里折腾出来的。
它搭载的是最大功率为93马力的1.0升发动机,采用的是航空汽油。这辆车的前鼻和尾翼都是取自路特斯7,它的车架刚性比路特斯7大,但重量比路特斯7还要轻,仅有400千克。
不少部件都是默里自行制作,而非现成。他打破了一些造车的常规,那时的他就觉得更重要的是整体的平衡,而不是死抠准则,在一个地方越过界限,也可以在另一个地方给圆回来。
他驾驶这辆车参加南非全国性的赛车锦标赛,连续两个赛季都是小组冠军,后来更加富有的对手都开始进口路特斯赛车之后,他决定另谋出路。所幸他在英国找到了落脚点。
1992
LCC Rocket
在迈凯伦不只是默里,几乎所有人都喜欢20世纪60年代的路特斯Elan,因为它轻盈,操控出色,发动机有活力但不暴力,恰到好处地让驾驶充满乐趣。
尽管路特斯Elan已经足够轻,但默里还嫌不够,他想要设计一款比路特斯Elan轻上一倍的车,于是就有了Rocket。默里和耐力赛赛车手克里斯·克拉夫特(Chris Craft)专门为这车成立了一个公司Light Car Company,不过该公司仅运作了7年。
Rocket搭载的是雅马哈的摩托车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42马力或165马力)和变速箱,百公里加速时间约为3.8秒,极速可达230公里/小时。它的重量为385千克,一共仅生产了55辆。
它应该是目前为止重量最轻的量产车,也是第一款使用摩托车发动机的汽车,实际上摩托车在榨取1升发动机动力的技术上已经超越了汽车。
这车的造型模仿的是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F1赛车,无顶、无门、无窗的极简车身,仅有块挡风板,一前一后可以坐入两人,后座不坐人的时候可以用车盖盖上。
这是默里设计的第一辆公路车,因为价格高昂,也不实用,只有驾驶的狂热爱好者才会喜欢它,所以它在商业上并不成功。不过它还是吸引到一批名人买家,如美国脱口秀主持人、汽车收藏家杰·雷诺以及披头士吉他手乔治·哈里森等。杰·雷诺认为,它的产量小仅是因为它超前,如今如果再产,应该会有更多人领会它的妙处。
OX
在非洲交通亟须改善,不管是为了日常生活还是紧急状况,但一直以来都没有专门为之生产和制造的车型,而他们的人口却占到全球人口的15%。
他们所使用的车辆,常常不够可靠,或是太重,不适合当地的情况。这辆车的概念起源于热衷于慈善事业的企业家托奎尔·诺曼(Torquil Norman)。他专门成立了全球车辆信托基金(Global Vehicle Trust),旨在为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提供价廉物美的汽车。
他希望默里设计一辆低成本的车辆,载货量要大,全地形能力要强,主要面向的是农村地区。这次合作的成果便是OX。它能完成的主要任务是运送日常物资,如饮用水、粮食、肥料和建筑材料等。
它比一辆大型SUV还要短些,载货量却可以达到2吨,最多可以坐下13人。鉴于四驱系统会增加重量、成本、轮胎磨损以及燃油消耗,OX的巧妙之处在于,它采用的是二驱系统,却有着四驱系统的全地形能力。
OX另一个别具匠心之处,是它能像宜家家具一样便捷组装。它总共被分解成60个部件,拆开、打包、运输,到了目的地后,3个人花12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装配。
它的车身面板都是平直、防水、耐用的复合材料,部分面板在尺寸和造型上一致,既能降低制造和养护的成本,在装配时也可以混用。有些部件还能有多种用途,如卡车的后厢围栏可以拆下,用作装货时的斜坡。
它的座位分配是,驾驶者坐中间,两名乘客坐两边,解决了不同地区左右舵驾驶的问题,同时也能带来更好的视野,防止茂密的植物遮挡视线。目前已有三辆OX原型车投入各种环境、路况、气候接受测试和改进。
T.25 & T.27
这款城市小车比Smart还要小。默里对小车的想法其实由来已久,每次他堵在路上时,周围多是大型的SUV,且车上往往只有一个人,当时就会想,为什么不能造些小车来终结这种拥堵呢?
但现实是造大车更容易收回成本,要为小车开家工厂,投入跟大车是差不多的。他之所以自立门户也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而他的 iStream平台是他给出的答案。它试图让建造小车也能赚钱,让F1赛车的结构、材料和安全技术能以更低廉的方式用到日常的通勤车上去。
默里对三座布局真是情有独钟,哪怕是小车也是三座,且驾驶座在当中且靠前,中控台和仪表板也在正中位置。安全舱的理念让T.25的尾部和侧身都更为强壮。
小尺寸的优势毋庸置疑,可让最多三辆车在一条车道上行驶,三辆车停在一个普通尺寸的停车位上。
轻质是默里一以贯之的招牌,550千克的车身能减少所需的动力输出,也能使零部件的尺寸更小、寿命更长。还更灵活,小车在速度和方向的调整上,更少被惯性和钝感所束缚。
这些设计听起来很“反社会”,但效果确实不错。T27是T25的电动版,曾被誉为世上最高效的电动车。
2011
Teewave AR.1
这辆车是默里设计公司为一家名为Toray的日本公司设计和建造的概念车。这家公司主攻的是碳纤维和轻质材料的生产。
Teewave AR.1是一辆两座的电动敞篷概念车,可以上路驾驶,9个月就完工了,在时间、成本和品质上都达标。这辆车的全新单体壳底盘、防撞结构、座椅和车身采用的都是 Toray 公司的碳纤维。
它在设计上延续了默里一贯的理念,低重量、低重心、重操控,总重仅为846千克。
它搭载的动力系统并无新意,就是一般家用电动车上的电动马达以及锂电池。它能在六个小时里完成充电,续航里程为185公里,极速为147公里/小时。
打造这辆车的主要目的是展示轻质材料在汽车应用上的优势和可能性。比如单体壳采用了树脂传递模塑工艺(RTM),10分钟即可成型,具有卓越的坚硬度以及防撞安全性;车顶和发动机盖采用了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1分钟即可成型;采用碳纤维增强材料的碰撞能量吸收器的吸收力是钢铁的三倍。
另外,Teewave AR.1的座椅用的是由可回收材料制成的人工皮革,方向盘和仪表盘上还用到了特别的金属喷漆。这些设计兼容性良好,便于沿用到其他车型上。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