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主们有没有发现一种现象,汽车蓄电池充足电后,都没开始用,就没电了,这就是汽车蓄电池自行放电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汽车维修网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汽车蓄电池自行放电现象、原因和故障排除。
【汽车蓄电池自放电症状】什么叫蓄电池的自行放电
汽车蓄电池充足电后,在停止使用的放置期间,或在带电解液储存期间,荷电量的无效消耗称之为自放电;其电量自行消失的现象,叫做自行放电。即蓄电池在未连接外电路时,由于自放电流所引起的能量损失。
自放电速度用单位时间内容量降低的百分数来表示。一般情况下,维护良好、充足电的蓄电池,在20℃~30℃的环境中,开路搁置28天,其容量损失不应超过20%。超过上述数值,则属于自放电过大,既影响使用,又缩短其寿命。自放电过大的蓄电池,在停用期间,其电动势和容量均下降较快,汽车发电机给其充电时,电解液的温度高,但端电压低。汽车数日不运行时,用此蓄电池就启动不了发动机,严重时头天工况正常,次日使用电压下降很多或几乎无电,造成启动机不转,车灯不亮,电喇叭不响的现象。
【汽车蓄电池自行放电过大的原因】
自行放电分正常性的和故障性的两种。
极板材料不纯是形成正常自行放电的一个原因。
如正极板的活性物质是二氧化铅,但极板栅架的材料又是铅质,这样在正极板本身就形成了一个电池,对于负极板来说,虽然它是由纯铅做的,但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其实在它里面也避免不了含有少量的其他金属杂
质,也会形成小电池。而这些小电池本身的电路又是闭合的,所以产生自行放电。
例如将铜屑混入了蓄电池,它附着在负极板上与铅组成了一个小电池。其中铜(Cu)为正极、铅(Pb)为负极,电流由铜到铅,再经过电解液回到铜,构成闭合回路而自行放电。
其次,蓄电池上盖破裂或封胶不严,表面被溅出的电解液浸湿,也会在正、负极之间造成导电的通路而自行放电。至于隔板或蓄电池外壳的隔壁破裂,以及由于沉积的活性物质过多而造成的短路,即使是轻微的,也会引起严重的自行放电。如果内部短路很严重,则充电也不会发生化学反应,蓄电池的电动势将等于零,必须及时进行修理。
总之,汽车蓄电池自放电过大,多因其内部或外部形成了自放电的“原电池”和导电层而引起的。其主要原因有:
蓄电池上盖不清洁,其过充电后电解液溅出,盖壳上存有电解液,并将正、负极柱连通,形成回路;蓄电池在汽车上有漏电及不正常搭铁处,引起自放电;电解液不纯,蓄电池缺水后,添加的不纯净水使电解液中的杂质过多,形成“局部电池”而自行放电;汽车运行颠簸剧烈,使极板活性物质脱落过多,沉积在槽底,形成极板内部短路而自放电;蓄电池离热源过近,处于高温环境下工作,负极海绵状铅溶解加快,析氢量增加,负极板自放电加剧。
【蓄电池自放电故障的判断和排除】
遇到自放电现象时,应首先检查蓄电池上盖是否清洁,有无积垢或电解液,必要时用清水冲洗干净,并用棉纱擦干。接着断开所有用电设备,拆下蓄电池上的粗导线,并在其端部连接一根细导线,然后用细导线在拆下粗导线的极柱上碰火,如有火花,为线路中存在搭铁、短路故障,应进一步检查和排除;若无火花,表明故障在蓄电池内部,必要时修复或更换。
若是因其电解液混有金属杂质,则应将原电解液倒掉,注入新电解液后立即充电,充足后倒掉,再注入新电解液;在充电的同时,用蒸馏水调电解液密度至1.26,充足后将密度调至规定值,然后把蓄电池存放在30℃以下的环境中。如果只有少数单格自放电,可分解后更换隔板以及清除槽底沉淀物。
蓄电池自行放电维修注意事项
为了防止故障性的自行放电,应该认真做到:
(1)坚持日常维护,注意使蓄电池的外表经常保持清洁、干燥。拧紧加液孔螺塞,疏通通气孔,防止灰尘及脏物进入壳内。上盖如被电液浸湿或脏污,可以用热水或净水冲洗。有条件时用碳酸钠(苏打)或其他碱性溶液擦拭更好。然后在电极接柱外表薄薄的涂上一层黄油,以防极柱产生硫化物和氧化物而增大电阻。
(2)制配电解液应该用纯度较高的蓄电池硫酸和蒸馏水,保持电解液的纯度。按国家标准的规定使用合格的硫酸及纯水配制的电解液,切不可随意加添矿泉水和自来水。普通的工业硫酸虽然价格便宜,但含杂质较多,除非不得已不要用来制配电解液。
(3)发现蓄电池有自行放电的故障时,应及时排除。方法是:倒)出电解液,烫开封胶,取出极板,用净水冲洗极板和隔板,破裂的隔板应予更换。然后装复,注入干净的电解液进行充电。充电电流大小适宜,防止充电电流过大,导致极板活性物质脱落。
(4)蓄电池离热源过近应有隔热措施。经常检查电气系统绝缘,排除漏电和短接。
(5)暂不用的新蓄电池不要灌注电解液。对已灌电解液的闲置待用蓄电池,应定期补充电,以免降低容量,缩短寿命,甚至提前报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