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吸能区:其设计为在发生撞击时车身发生逐渐变形,以吸附事故中产生的绝大部分的撞击能量。车身改为这种可以变形的设计后,乘员所承受的强烈的撞击力就可以大大减小。
碰撞吸能区的概念是梅塞德斯-奔驰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来的。缓冲吸能区必须设计成“外柔内刚”式的结构,即缓冲吸能区与乘员安全区交界处设计成具有较大刚性的结构,而在缓冲吸能区外围设计成具有较小刚性和较好缓冲吸能的结构。由于汽车的结构特点所限,缓冲吸能区抗侧向和上方的碰撞能力较差,而抗前撞和尾撞的能力相对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