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我们将可以以一台冰箱的价格买到一台集合人类所有智慧的计算机。”美国信息技术史专家和未来学家雷•库茨韦尔这样预测工业领域未来的发展情况。
在过去的几百年间,分别以蒸汽机、电力/内燃机、计算机为代表的三次工业革命给工业部门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以物联网和智能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工业领域。正当德国“工业4.0”的概念在全球制造业部门形成话语体系时,全球知名咨询公司埃森哲的资深董事总经理——另一位深耕智能制造领域的德国专家埃里克•谢弗,却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更宏大的商业画卷——工业X.0。
谢弗的力作«工业X.0——实现工业领域数字价值»一书,带我们暂时抛却眼下有关中德制造业水平的比较,开始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商业未来之旅。在他看来,第四次工业革命远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商业未来的开始。其实,这个未来也并非遥不可及,它代表着一个企业建立完备智能制造的能力所需的转型之旅,历时将达5至10年。在“中国制造2025”的时间轴上看,这本书的观点必将呈现独特的启发性。
为什么是“工业X.0”?谢弗和埃森哲的咨询顾问们认为,“X”作为未知数,代表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甚至区块链和量子计算等新技术的综合应用,即将给传统工业领域带来的巨大潜力。同时,在工业智能化领域,企业高管对于行业颠覆的野心与担忧也从未减少,他们大多数人坦言,目前尚没有人能准确预知“工业4.0”之后的世界。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本书作者持有不可知论。相反,谢弗以及埃森哲有关智能制造的咨询团队,早先已深度参与了德国“工业4.0”以及“智能制造”的规划过程。
德国产业界和学术界均认为,“工业4.0”——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指企业利用信息物理系统(CPS ,Cyber-Physical System)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性化的产品供应。该概念包括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三大主题。
因而本书鲜明地指出,“工业4.0”只是智能化工业进程中的一个节点,且大多集中在产品制造环节,而从成本/收入这个核心价值点观察,企业高管急需将“工业4.0”涉及的投入,转化为真实、可持续、有竞争力的市场回报。
换言之,酷炫的技术解决方案,如果不能从试点和展示转化为超越同侪的客户体验与服务溢价,所谓智能制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书中,作者从工业企业在新技术条件和竞争环境下,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提供更能吸引客户的产品(增加收入)这两个核心命题出发,阐述了企业应该制定面向未来的数字战略、有针对性地构建六项“无悔”能力:与产品生命周期同步、嵌入软件智能和联网功能、巧用数据分析、实现制造设备敏捷化、化“业务”为“服务”、构建并运营智能生态系统。
谢弗认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活产品”,即重新改造过的实体产品,是能够行动、思考的软件智能设备,并始终与用户紧密结合,与生态系统保持协调。根据企业触及这一核心的程度不同,他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水平划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阶段。(见下图)
数字化转型的四种情景
来源:《工业X.0——实现工业领域数字价值》
以汽车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为例。数字化正将这个以传统硬件为主的行业转变为以软件和解决方案为中心的行业。借助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用户界面,实时导航软件已大众化。而借助这种嵌入硬件的操作系统,汽车作为一种移动平台,还能满足驾车者的附加需求——从资讯、娱乐到出行、健康和商务的应用,都将拓展用户的数字化体验并创造新的收入来源。
对于汽车行业的未来,谢弗提出了5个预测:汽车的内部运转会更依赖数据;汽车制造商必须研发排放量更小的引擎技术,以应对环境变化压力;汽车将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交通工具;汽车不再是为单个人所用的不联网的交通工具,车企品牌忠诚度将会下降。
基于这些预测,全球主要汽车制造企业若遵循数字化路线和数字化运营模式,其全球营业总额将会在2020年前提高15.6%,约合2160亿美元,利润也将增加42.8%,约合590亿美元。
事实上,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效益提升反映在多个产业。另据埃森哲调研,到2020年,数字化有望为中国GDP带来3.7%的额外增长。如果能够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产业物联网的投资,并且制定吸纳产业物联网技术的关键举措,预计到2030年,中国GDP增量将达到1.8万亿美元。
尽管各方都有可能从数字化变革中获益,但大部分企业对这场变革的响应速度却“出奇的缓慢”。因此,谢弗在书中特别言及企业内部变革和基础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工业X.0”为企业展现的四大价值——生产更加智能;人员、系统和机器之间更加互联;捕捉市场机会更加敏捷;学习适应性更加互动——如果缺少内部驱动力是难以实现的。
世界经济论坛的研究也验证了谢弗的判断:全球84%的商业领袖预期产业物联网将在未来五年颠覆企业的运营模式。然而这其中,只有7%已经制定了全面到位的产业物联网发展战略,而高达73%的商业领袖坦言还没有任何战略。
仍以中国汽车制造业为例,在企业高管眼中阻碍转型升级的五大“拦路虎”包括:缺乏即插即用型解决方案、缺乏“工业4.0”规范与标准、法律法规的不确定性、缺乏明确的内部权责划分,以及企业与股东缺乏统一认识。
《工业X.0》一书指出,中国制造企业可从劳动力、生产设备、技术、业务流程和部署安全解决方案五个方面着手,稳健推进数字化转型,而切忌小修小补。
同时,埃森哲认为中国在向“中国智造”转型中拥有独特优势:良好的制造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偏好数字技术的消费群体、体系较为成熟完整的产业平台,因此中国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收益预期也大于任何其他国家。
中国政府在2015年提出了“互联网+”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这是一场涉及所有部门的重大变革,”谢弗在书中直言,“(企业完全依靠政府)设计出完美详尽的路线图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同时他也表示,“企业要做的是设定高远目标,然后潜心钻研,稳扎稳打地朝目标前进”。
而随着企业数字化变革的进程加快,虚拟与实体、产品与服务之间的界限将变得更加模糊,未来市场的竞争焦点将不再局限于商品,而是转向基于服务的成果。借用一句通俗的商业格言来说:客户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坚固耐用的钻头,而是让墙上出现一个完美的孔。
按照谢弗的设想,到2030年,“先下单后组装”的拉动型经济将成为工业部门的主题。届时,满足定制化的实时需求不仅将成为可能,而且会成为领先企业生产机器或卡车等工业产品的主要目的。企业将通过采用3D 打印等分散化技术,从独立生产线或临时合作伙伴所组建的生态系统中获取资源,并即时配送。
在这样的经济模式下,工业制造流程将是快速、动态和持续运转的,大量专门化企业将根据需求快速重构,从而为客户提供超个性化、超本地化的专属工业产品。
当拉动型经济成为常态,传统制造业又将走向何处呢?当前,这显然是一个无法预知结果的旅程。但探索未知、向死而生,应当是工业企业敢于直面的历史使命。就像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开辟了一个时代,“工业X.0”既会是旧世界的消解,也将是新世界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