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说一件事的原因大致有两种,要么是因为这件事情非常重要,要么是实在缺少内容丰富的话题,而这一点也正是我担心的。因为之前的经历,即便这是一款全新引进的车型,在我眼中它仍然像一辆改款车一样难以下手,其中的理由也再简单不过。说起驾驶乐趣,你大概总能想到“激情”,不过我可不是冲着它去的,相比之下,我更想去验证当初的一些猜测是否应验。
其实这些所谓的猜测,之前都可以算作厂商面对中国市场的一种“惯例”。当然,我无意去评论厂商面对不同市场的产品策略,毕竟有些东西要经过市场的实际检验才能说明问题,不过绝大多数引入国内市场的产品的确经过了所谓的适应性调整。哪怕仅仅是几年前,因为使用环境、市场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到的是产品技术层面的差异,比如缸内直喷、复合增压、限滑差速器、主动转向等技术都与我们无缘,就更不用说其他一些看着花哨、用起来有趣的电子设备了。不过现在不同了,戴上全球第一大市场的帽子,再也没有哪个厂商敢忽视红色市场的存在,不用说技术上的倾尽全力,哪怕是产品投入的反应稍慢,大概他们的CEO在召开股东大会时也会遭受非议。
尽管斯蒂夫·马丁离开了沃尔沃公司,但它留给沃尔沃的XC60以及S60概念车却把下一代沃尔沃车型的设计语言真实地展示了出来,早已经明确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已经确立了沃尔沃未来的产品发展方向。因此无论英国人是否离开,接下来的沃尔沃产品都很容易让人找到它与前者之间的延续性。相比之下,正是这种简约、大胆的线条才能让沃尔沃的产品在与其他竞争对手的比拼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从而赢得年轻消费群体的喜爱。虽然内饰的变化与我们熟悉的其它沃尔沃产品相差不大,但它强调的同样是以人为本的最终目标。没有那些为了豪华而豪华的繁复设计,但却能够通过不同色彩、材质的应用,达到如同个性化定制产品的视觉效果。
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样,早在去年的全球媒体试驾会上,沃尔沃的工程师们就向我们详细讲解了新车型的一系列大胆变革。当然,为了实现“最具驾驶乐趣的沃尔沃车型”的这一目标,工程研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悬架以及底盘系统上。比如增加前悬架弹簧滑柱的直径、提高车身刚度、采用更短更硬的弹簧,同时将悬架与车体相连接的衬套刚度提升了一倍,并且将后悬架减震器支座的由传统的橡胶部件改为聚氨酯材料等等。不过技术说明会上也提到,欧洲规格车型使用运动调校的悬架,而美国、俄罗斯及其他市场将采用舒适型悬架。尽管当时并未明确提到中国规格车型采用何种底盘调校,但多数中国媒体心中已经有了准确答案。而这也正是我所担心的一点,虽然中国市场对于原汁原味的欧洲车型更加买账,但豪华品牌的消费者未必全都会对我们所执着的操控性能买账,他们似乎同样注重乘坐舒适性的考虑,即便拥有技艺高超的工程师,不同的调校方式,肯定会对中国规格S60车型的操控感受产生一些影响。
而新车型在中国市场上也并不提供省油、耐用的D5和D3柴油发动机。3.0升的直列6缸增压发动机被原汁原味地保留,而当时我没找到试驾机会的,搭载2.0升直列4缸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车型将成为扩张市场份额的主力。其实对于这两套动力总成并不会让人觉得太陌生,它们同样服务于国产的沃尔沃S80 L车型,不过3.0升T6车型经过了一些特殊改造,重新调校之后,它能够为S60车型提供304马力的最大功率和440牛·米的峰值扭矩。比起S80 L车型要分别高出将近20马力和40牛·米。由于采用同等动力配置的S60车身重量要轻一百多公斤,因此新车型的动力性能非常出色。
从北京出发前,参加这次S60试驾会的媒体就与沃尔沃签订了一条保密协议,在3月10日新车正式上市之前,关于S60车型的任何信息都不得向外界透露。以此为代价,我们才能拿到试驾车的钥匙。事实上,我一点儿也不在乎能否开上中国规格的沃尔沃S60 T6 AWD车型,反而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2.0T车型上,所以第一天开着T6车型上路时有些心不在焉,而这一天的主要任务则是配合摄影师拍照。
至于为了体验行人安全系统和城市安全系统而安排的场地体验环节--我与Mr. Bob(沃尔沃用于安全系统研发的假人)和气球车也没有太多交集。至少我从骨子里对这一类电子装备并不怎么信任,哪怕副驾驶席上的陪驾提醒我放心大胆地保持速度,但我还是会在“紧急”关头到来之前,下意识地减速。按照古斯塔夫先生的观点,无论何时,对车辆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最安全的。并且,这种由雷达、激光传感器和数码摄像头组成的探测机构并不总能保持优良的工作性能,起码在恶劣天气情况下还是会受到一些影响。也就是说,这套先进的电子设备所要做的只是在驾驶者注意力不集中时起到接替者的作用,而我宁愿它一辈子都没机会启动。
还记得我上次说过的4C主动底盘么?这东西也出现在中国规格车型的选装配置清单里,它有些像奥迪的“驾驶模式选择系统”,只不过舒适、运动与高级三种模式之间切换所带来的变化并没有那么明显,因为它并不会与转向系统、变速箱和发动机响应联动,如果只是为了得到一套实时可变阻尼的减震器,多少显得有些浪费,大概它最大的优势能够体现在赛道中。次日,我又体验了搭载4缸发动机的2.0T车型。与那台6速的爱信自动变速箱相比,它的双离合器变速箱换档更加平顺,响应也更加积极。虽然采用了舒适型悬架,但S60在整个沃尔沃车型系列当中,仍然是悬架调校最硬朗的一个。不过单就驾驶感受而言,中国规格车型与欧版车型之间还是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当我快速通过一组组合弯之后,来自转向系统的问题便暴露了出来。新车型的方向盘虽然有不错的路感,但它的响应速度与敏捷、扎实的悬架相比显得不够犀利。另外,它的转向力度属于不折不扣的重口味,我甚至第一次觉得一辆新车的方向盘竟然这么重。而在我的记忆中,S60的方向盘力度同样是可调的,当然要通过中控台上那个“My Car”按键,但这一次,我翻遍了所有菜单都没能找到与转向系统有关的选项。(本文来源:名车志)
内敛中庸 试驾2021款沃尔沃S90 B5
两周前,国产新款沃尔沃S90(参数|询价)正式上市,新车共推出7款车型,车辆在外观内饰方面都有一些改变,配置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当然更重要的是针对动力系统的升级,除了插电混动版本外,新款S90首次采用了48V轻混系统,这也是沃尔沃品牌在国内市场首次应用48V轻混系统,这次“换芯”就能能让S90有多大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来看。
● 外观/内饰简介:
现款沃尔沃的家族设计已经沿用了快5年时间,但如今看来依然不过时,依然保持了典雅稳重的设计风格,此次改款外观方面仅仅是在细节上做了一定的修改,整体造型还是保持了原来的风格,而运动版前脸的黑化元素则用来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
车型首页 | 参数配置 | 图片 | 口碑 | 车型报价厂商指导价50.59万
外观变化总的来说并不算是特别大,主要集中在一些小的细节上,算是带来了一些新鲜感,不得不说沃尔沃的设计还是非常成功的,即使时隔近5年依然不至于过时,保持着非常高的辨识度。
●内饰古朴典雅,配置提升
S90的内饰在刚推出时就获得了非常高的赞誉,设计简洁,同时用料和做工都非常考究,此次改款自配置上做了升级,同时内饰的一些细节也有了改进。我们此次试驾的智雅版就配备了曾经在T8车型上才会出现的水晶挡把。
●车内空间 羊毛织物座椅
车内空间相比老款没有变化,值得一提的是车辆除了皮革、真皮、Nappa真皮外新增了羊毛织物座椅(选装),视觉效果和触感都很不错,而在B5的顶配版本上我们也见到了无线充电等实用配置。
●48V轻混动力总成
动力系统方面,新款沃尔沃S90(参数|询价)全面应用了48V轻混系统,目前B5车型的最大功率和最大扭矩分为别250马力和350牛·米,与之搭配的仍是8速手自一体变速箱,底盘则是同级别常见的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的组合,同时支持选装空气悬架。
新款S90开上去的第一感觉就是“轻快”。本来就有着不错的动力参数的发动机加上了48V轻混系统后,车辆的低扭表现更好,输出也更加的线性,同时在走走停停时,车辆启停也变得越来越难感知,在时速低于10km/h时,车辆就会节能启停就会介入,虽然只有很短的一瞬,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还是挺不错的。
发动机与8AT的变速箱在大部分时候的搭配还是比较默契的,换挡时间的把握比较恰当,而且平顺性与换挡时间也都不会让人过多的留意到它的工作状态,属于默默无闻工作的类型。日常驾驶时,它会努力将发动机转速尽可能的控制在1500rpm以下。而当大脚踩油门时,它的降挡动作也足够迅速。这对于沃尔沃S90这样偏商务和行政属性的轿车来说,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但也不是说这款变速箱毫无缺点,低速走走停停时,变速箱在1挡与2挡的切换过程中会有轻微的顿挫感。
车辆的三种驾驶模式能满足不同驾驶者的需求,日常一个人开的时候,可以用运动模式来满足一下激情,车辆也会积极的响应你,而如果后排坐着家人和老板,那就老老实实的舒适模式吧。
在舒适模式下,车辆的转向的手感非常轻盈、细腻,上手非常轻松。综合来说,沃尔沃S90会给人有种非常轻松、好开的第一印象。车辆的悬架调校则兼顾了舒适与运动,不是一味的软,而是柔中带韧的感觉,悬架的回弹很迅速,路感的保留也相对比较丰富,车与人之间也能有一定的交流。
经过短时间接触,新款S90车型还是给我留下了很不错的印象。外观虽然变化不大,但依然足够耐看,内饰设计简洁,用料非常不错,配置上也有了实用的提升,加长轴距后的空间也足以和传统豪华品牌的对手们一较高下。
动力和试驾感受方面,车辆搭载的48V轻混系统整体表现还是比较让人满意的,尤其是在拥堵道路时起步输出更加平顺,同时空挡滑行等功能也能进一步的提升车辆的燃油经济性,我们也期待日后其测试成绩表现。至于底盘方面的表现,柔中带韧的底盘也给我留下的很不错的印象,加上沃尔沃一贯的安全驾驶配置,这次改款对于S90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进步,但只有这样不停的稳步前行,才能追赶上那些已经在中国消费者心中树立多年的豪华对手。
以上是试驾沃尔沃S60 试驾款沃尔沃S90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汽车知识相关内容,请关注智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