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瓶充电的正确操作步骤是什么
首先确定好电瓶的电压,把充电器调到与电瓶电压一致,其次连接好正负极,并且连接牢靠,最后调整好充电电流,打开开关就可以充电了。
建议将电瓶拆卸,这样可以减少搭铁的概率。
电动车电池 正确使用及充电方法如下:
1.严禁存放时亏电 蓄电池在存放时严禁处于亏电状态。亏电状态是指电池使用后没有及时充电。在亏电状态存放电池,很容易出现硫酸盐化,硫酸铅结晶物附着在极板上,堵塞了电离子通道,造成充电不足,电池容量下降。亏电状态闲置时间越长,电池损坏越重。因此,电池闲置不用时,应每月补充电一次,这样能较好地保持电池健康状态。
2.定期检验 在使用过程中,如果电动车的续行 里程 在短时间内突然下降十几公里,则很有可能是电池组中最少有一块电池出现断格、极板软化、极板活性物质脱落等短路现象。此时,应及时到专业电池修复机构进行检查、修复或配组。这样能相对延长电池组的寿命,最大程度地节省开支。
3.避免大电流放电 电动车在起步、载人、上坡时,请用脚蹬助力,尽量避免瞬间大电流放电。大电流放电容易导致产生硫酸铅结晶,从而损害电池极板的物理性能。
4.正确掌握充电时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充电时间,参考平时使用频率及行驶里程情况,也要注意电池厂家提供的容量大小说明,以及配套充电器的性能、充电电流的大小等参数把握充电频次。一般情况蓄电池都在夜间进行充电,平均充电时间在8小时左右。若是浅放电(充电后行驶里程很短),电池很快就会充满,继续充电就会出现过充现象,导致电池失水、发热,降低电池寿命。所以,蓄电池以放电深度为60%-70%时充一次电最佳,实际使用时可折算成骑行里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充电,避免伤害性充电。
5.防止曝晒电动车严禁在 阳光 下曝晒。温度过高的环境会使蓄电池内部压力增加而使电池限压阀被迫自动开启,直接后果就是增加电池的失水量,而电池过度失水必然引发电池活性下降,加速极板软化,充电时壳体发热,壳体起鼓、变形等致命损伤。
6.避免充电时插头发热充电器输出插头松动、接触面氧化等现象都会导致充电插头发热,发热时间过长会导致充电插头短路,直接损害充电器,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发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清除氧化物或更换接插件。(图/文/摄: 杜式凡)
@2019
怎么给汽车电瓶充电
汽车电瓶用电完了之后,大家知道如何充电的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给汽车电瓶充电的步骤,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充电原理
充电的原理是充电器的电压高于电池的电压,才能够充电,二者之间的电动势差越大,充电越快,充电电流越大,所以一般的24V充电器的电压最大(空载)为28V,而60A是说的最大出力能力,而你充电时,充电器已经有了负载,这时的电压时为电瓶正在充电的电压,40A的.电流为充电电流,这个电流会随着充电的完成越来越小。另外,充电电流的大小和电瓶的容量大小也是有关系的。
汽车新电瓶充电方法
将电池正极接电源正极,电池负极接电源负极
初次充电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用初次充电电流充到电解液放出气泡,单格电压升到2.3—2.4V为止。然后将电流降为1/2初充电电流,继续充到电解液放出剧烈的气泡,比征和电压连续3h稳定不变为止。全部充电时间约为45—65h。温度控制在35—40℃,初次充电完毕时,若电解液比重不合规定,应用蒸馏水或比重为1.4的电解液进行调整。调整后再充电2h,直至比重符合规定时为止。
新蓄电池第一次充电后往往达不到容量,应进行放电循环。用20h时放电率放电(即用额定容量1/20的电流放电至单格电压降到1.75V为止),然后再补充充电电流直至充足,经过一次充、放电循环若容量仍低于额定容量的90%,应再进行一次充、放电循环。
注意怎样判断新车蓄电池是否充电完毕,判断新电池充电完毕三部曲:
(1) 如果电解液”沸腾”,同时出现气泡,那么表明充电完毕。
(2) 测量单格电池电压值大小,如果电压3秒内不波动,达2.7V,那么表明充电完毕。
(3) 测量电解液的相对密度,如密度3h内不再波动,达最大值,那么表示充电完毕。
使用中汽车蓄电瓶定期补充充电
步骤如下:
(1)先用蒸馏水或蓄电池专用补充液将蓄电池的液面调整到规定高度。
(2)充电前按照充电设备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将要充电的蓄电池连接起来。串联在一路的蓄电池的总电压不能大于充电设备的额定电压。
(3)定电流充电的充电电流是根据蓄电池的容量来选择的。定电流充电分两个阶段进行。阶段一的充电电流是蓄电池额定容量的十分之一,阶段二的充电电流是蓄电池额定容量的二十分之一。
(4)蓄电池充完电后,检查蓄电池的电解液的密度。如电解液密度不符合要求,可先将原格内的电解液到出一些;如原密度过小,可再加入相对密度的浓电解液;如原密度过大,可加入蒸馏水稀释。调整后液面高度应符合规定。
有的车主认为,快速充电可以节省时间,只需要3-5个小时。其实不然,快速充电只是迅速把电池表面激活,而实际上电池内部是没有完全充满电的。除了快速充电之外,还有一种为慢充电,充电时间为10-15个小时,那些深亏电池就必须进行慢充电,否则充电时间不够,充电量不足,会直接影响到汽车的行驶性能。虽说充电是个相当简单的操作,但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1.向铅酸蓄电池充电时,要穿上保护衣。
2.充电时,汽车蓄电池附近不能有火花,禁止抽烟。
3.对一个或对多个汽车蓄电池并联充电时,充电器电压不要超过16v
汽车电瓶如何充电
汽车电瓶充电方法如下:
1、关闭发动机,把电瓶从车上拆下来。
2、找到一个通风阴凉的地方,把电瓶上的透气盖打开,有的盖子需要反方向拧掉,有的则是要用起子撬开。如果是免维护电瓶,不需要打开盖子。
3、把充电器红色钳子夹住带有加号标记的电瓶正极,黑色钳子夹住带有减号标记的电瓶负极。
4、因为是用过的电瓶,在充电时要对其进行慢充,要把档位调整到2,选择12伏电源,从电流表上可以看出电流的大小。
5、插好充电器电源,打开开关,就可对电瓶充电,一般充电时间不宜超过12小时。用充电机给汽车电瓶充电,首先看好汽车电瓶伏数,是一个电瓶,就把充电电压按扭调到12V,两个就调24v。然后看清哪个是电瓶正极(一般通往马达的是正极,通往搭铁的是负极)后,用充电机的红色夹子夹住正极,黑色夹住负极,插上电源线就可以充电。这时充电机上电流和电压两个表会升起来。再调整充电电流按扭,控制充电大小。这样就可以完成充电。
给电瓶充电正确方法
给电瓶充电正确方法:恒定电流充电法,恒定电压充电法,有固定电阻的恒定电压充电,阶段等流充电法,浮充电法。
恒定电流充电法:
在充电过程中充电电流始终保持不变,叫作恒定电流充电法,简称恒流充电法或等流充电法。在充电过程中由于蓄电池电压逐渐升高,充电电流逐渐下降,为保持充电电流不致因蓄电池端电压升高而减小,充电过程必须逐渐升高电源电压,以维持充电电流始终不变。
恒定电压充电法:
在充电过程中,充电电压始终保持不变,叫作恒定电压充电法,简称恒压充电法或等压充电法。
有固定电阻的恒定电压充电:
为补救恒定电压充电的缺点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即在充电电源与电池之间串联一电阻,这样充电初期的电流可以调整。
阶段等流充电法:
综合恒流和恒压充电法的特点,蓄电池在充电初期用较大的电流,经过一段时间改用较小的电流,至充电后期改用更小的电流,即不同阶段内以不同的电流进行恒流充电的方法,叫作阶段恒流充电法。
浮充电法:
间歇使用的蓄电池或仅在交流电停电时才使用的蓄电池,其充电方式为浮充电式。
如何给汽车电瓶充电
给汽车电瓶充电的方法如下:
1、拆下汽车电瓶,拿出专用充电;
2、充电前先看好电瓶的电压数,小车一般是12v的就使用12v充电器,大卡车一般是24v就使用24v充电器;
3、把充电器红色钳子夹住带有加号标记的电瓶正极,黑色钳子夹住带有减号标记的电瓶负极;
4、插好充电器电源,打开开关即可对电瓶充电。
汽车电瓶亏电以后,应该马上用充电机进行充电,如果用普通的充电机充不进电,可能是电瓶电压不够,需要用修复仪的高阻修复将电压提高到10v以上才能充进去,若经过充电修复还是无法提升电量,就需要更换电瓶。
电瓶充电的正确方法
汽车电瓶充电正确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充电机充电,第二种是发电机自身向电瓶充电。
1、充电机充电
充电机充电时,先要检查电瓶的比重,比重为1.28,比重不达标,可加稀硫酸或补充液,电解液面。然后把充电机正极与电瓶正极相连,负极与负极相连。打开总也源,电压调至(12v电瓶)14v(±0.2),电流根据容量调至10%,比如说60Ah电瓶,充电电流调到6A即可。
2、发电机自身向电瓶充电
这种方法是发动机启动后,发电机山滑核供给全车用车和给电瓶补电。发电机发电在14.8度以内,通过调节器控制电流,向电瓶补电。电瓶充满后,自动停止。电瓶是供启动机启动发动机的电源,也是供发动机未启动时车辆电子设备用电的电源,所以,电瓶一旦亏电(电压低于9.5v)很难启动发动机。
汽车电瓶的使用方法
1、养成良好的车内用电习惯。保养车辆电瓶,最重要的就是养成好的用电习惯,比如不能在熄火的时候大声听收音机、给手机充电、使用充电泵等等,这样时间一长容易让电瓶亏电,而电瓶亏电次数多了,寿命就大大下降。
2、定期跑跑高速长途。定期跑跑高速有很多好处,不仅能清除车辆积碳,还能让电瓶充满电,一般跑高速一个小时以上,车电瓶基本都能充满了,这样的电瓶能保持最佳状态。
3、不要长时间地将车搁置。如果长时间的不用车了,比如二十天或者一个月,应该将电瓶线切断,或者隔两个星期后发动车辆行逗掘驶几十公里,以保证电瓶能正常使用。
4、注意不要使用高功率电器直接连接电瓶。现在很多车载电器,比如车载电冰箱、吸尘器、充气泵等等,瞬时间功率很大的,不要用车电瓶直接供电,应该先将车辆点火,之后再连接用电设备。这样对电瓶是很好的保护。
以上是 怎样给电瓶充电(汽车发电机怎样给电瓶充电) 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 汽车知识 相关知识 ,请持续关注修车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