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德国的渊源极深。中国的教育先驱蔡元培就是从德国留学回来,把以柏林大学为蓝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传播全中国,而在世纪初那些文人学者和革命先行者,尽管多在日本留学,但学来的倒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从德国借来的科技文化。布莱希特写下《四川好人》十多年前便已在中国上演,就连在中国红极一时的“美学”,也不过是取道日本从德国借来的理念。计算机基础工作原理“二进制”的发明者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据说也是受到了《易经》的启发。就学问尤其是哲学而言,我们从来都是德国的学生。从德国古典哲学那几位大师及叛逆者尼采那里,中国的时尚青年找到了他们谈论哲学的方式。而今天,如果你要在学术圈里混,或者披着学术的华服在时尚圈里混,韦伯、海德格尔、哈贝马斯则是必须牢记的关键词,懂不懂是一回事 文学与艺术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在歌德、席勒、海涅这些名字已经老去,半个德国人卡夫卡也被肤浅的小资青年说烂,君特?格拉斯又半冷半热的今天,高贵的德国文学总被束之高阁,始终只在中国高级知识分子那里作为研究的样本。所幸的是,里尔克这个诗人的名字已经开始被一小撮有格调但更有思想的人士挂在嘴边了,你必须能随口诵出“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这样的里氏格言。当然,不懂诗也没关系,比如,谁会把荷尔德林“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息和劳作”这句诗当成诗?这不就是房地产广告么? 德国大使馆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就显得正式得多,但也常常挂着一些名头极大但普通中国人毫无概念的主题,例如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影像展,新表现主义大师伊门道夫作品展。市面上有关于现代设计的先驱包豪斯的普及读物已有好几本了,但真正懂的没几个。倒是德国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大师博伊斯对中国的直接影响更大些,他似乎该为中国各种名目的行为艺术泛滥而负责,因为这位疯狂的先生曾说,“人人都是艺术家 德国除了盛产一本正经的哲学家之外还盛产音乐家,贝多芬、巴赫、门德尔松、瓦格纳,如果你能一口气数得过来,只能证明你掌握的文化名人还太少。把西方古典音乐当作高雅的代名词,这是我国的特色。与媚雅扯不上关系,它只与另类有关,近几年已经大面积成为国内小资、波波以及众多艺术青年的新欢了。除了爵士,还融汇古典、实验摇滚和民族音乐,对于所有出品的唱片而言,就是它的风格,拒绝商业,给予乐手充分的创作空间。来自德国,受国内流行乐迷追捧的音乐品牌还有这个名为“迷”的团队由德国音乐人充满神秘意境的音乐中,既可以隐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