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肾小管性蛋白尿的原因有哪些

全部回答2
默认 最新
  • 肾小球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使大量蛋白质滤过到肾小球滤液中,远远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造成蛋白尿。这种蛋白尿临床上最常见,多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循环障碍、缺氧等。尿蛋白可从少量(200mg/24h尿)至每日数1 0g以上,多数>2g/24h尿,其特点通常是以白蛋白为主,但当肾小球滤过膜损害严重时,某些分子量较大的球蛋白、β脂蛋白的比例会增多。尿蛋白圆盘电泳显示大、中分子蛋白尿类型。肾小管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影响对肾小球滤液中蛋白质的重吸收而造成蛋白尿。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管-间质疾病,如肾盂肾炎、镇痛药肾病、抗生素肾损害、重金属(汞、镉、金等)中毒、先天性多囊肾、肾髓质囊性病、海绵肾以及各种先天性肾小管疾病(如肾小管性酸中毒、fanconi综合征)等。此类蛋白尿一般含量<2g/24h尿,大多在1g/24h尿左右。其特点以小分子量蛋白,如溶菌酶、β2微球蛋白等为主,白蛋白较少。尿蛋白圆盘电泳显示小分子蛋白尿类型。 赞
    0 点赞
  • 肾小管受到感染或中毒损伤后,其重吸收功能障碍引起的病理性蛋白尿,尿蛋白分类以小分子蛋白为主。病因常见的有: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酸中毒、镇痛药引起的肾病、抗生素的肾毒体现、重金属肾脏损害等。
    0 点赞

没有更多内容了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