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
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盘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硬盘生产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IDE这一接口技术从诞生至今就一直在不断发展,性能也不断的提高,其拥有的价格低廉、兼容性强的特点,为其造就了其它类型硬盘无法替代的地位。
IDE代表着硬盘的一种类型,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人们也习惯用IDE来称呼最早出现IDE类型硬盘ATA-1,这种类型的接口随着接口技术的发展已经被淘汰了,而其后发展分支出更多类型的硬盘接口,比如ATA、Ultra ATA、DMA、Ultra DMA等接口都属于IDE硬盘。
======================================
软件行业中,IDE为(Integrated Devolop Environment)集成开发环境之意。
程序员课程所说的IDE,是指集成开发环境。就是集成了代码编写功能、分析功能、编译功能、debug功能等一体化的开发软件套。所有具备这一特性的软件或者软件套(组)都可以叫做IDE。不同的技术体系有不同的IDE。比如visual studio.Net可以称为C++、VB、C#等语言的集成开发环境,所以visual studio.Net可以叫做IDE。同样,Borland的JBuilder也是一个IDE,它是Java的IDE。zend studio、editplus、ultra edit这些,每一个都具备基本的编码、调试功能,所以每一个都可以称作IDE。
如微软的Visual Studio系列,Borland的C++ Builder,Delphi系列等。
IDE集成代码编辑,代码生成,界面设计,调试,编译等功能,目前还融合了建模功能。
=========================================
IDE控制器工作原理
无论你用计算机做什么,存储系统都是整个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大多数个人电脑都有一个或者多个诸如硬盘、CD-ROM、DVD刻录机以及早期像软驱这类存储装置。
通常情况下,这些设备都是通过IDE(集成设备电路Integrated Device Electronics的英文缩写)接口与电脑相连的,IDE接口是用来连接存储设备和计算机的标准方式。其实“IDE”并不是这项接口技术的真正名称,最初人们管这种接口技术称为“AT Attachment”,即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TA接口了,它最初是发展于IBM的“Advanced Technology PC”。下面,笔者将带着大家了解IDE/ATA的演变和发展、插脚引线的作用和“主/从”的真正含义等基础知识。 IDE的发展
IDE最初是作为一种电脑内部硬盘驱动器的标准连接方式。IDE背后的基本观念就是硬盘驱动器和控制器应该集成在一起。控制器是一块载有芯片的电路板,它能够正确严密的指挥硬盘如何存储和存取数据。绝大多数控制器都包含有一定容量的缓存(2MB或8MB)作为缓冲器,用来提高硬盘的性能。
在IDE诞生之前,控制器和硬盘的盘体是分开,并且多为是独立的。换句话说,一家制造商生产的控制器可能就无法正常工作在另一家制造商生产的硬盘上。控制器与盘体之间的距离还会导致信号强度下降而影响性能表现。这对电脑使用者而言不能不算是一种损失。
IBM在1984年推出的“AT computer”有两项关键性的技术革新。第一,推出“ISA”的第二代总线接口。新的ISA总线一次能够传输16个bit位,而此前只能传输8位。第二,IBM为其提供了一个将控制器和硬盘驱动器集成在一起的硬盘。一个带状的电缆通过ISA卡与电脑主机连接在一起,ATA接口就这么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