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人的大脑表面有三层脑膜,其中有一层像蜘蛛网一样包绕在大脑的表面,其下有一个潜在的间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当“蛛网膜下腔”有血液流入时,我们就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难以忍受的“头要裂开样疼痛”或“生平最剧烈的头痛”,有人表现为脖子后面剧痛,不能低头;同时患者会剧烈的呕吐,烦躁不安;还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一过性的意识丧失,但持续时间一般情况下不会很长。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不完全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主要有: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和血液病等。动脉瘤居于脑血管意外中的第三位.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以往治疗方法是开颅插管吸液,但该方法创伤大,给病人带来巨大痛苦。1996年神经内科打破传统的手术方法,在X线的指引下,经股动脉插管,成功地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引流出来。由于该术式创伤小、感染机会少,病人病情很快稳定,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或脑浅表部位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而言。 病因:凡能引起脑出血的病因也能引起本病,但以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症、脑底异常血管网和血液病等为最常见。多在情绪激动或过度用力时发病。 临床症状:各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部分患者可有反复发作头痛史。 (一)头痛与呕吐: (二)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 (三)脑膜刺激征: (四)其它临床症状:如低热、腰背腿痛等。亦可见轻偏瘫,视力障碍,第Ⅲ、Ⅴ、Ⅵ、Ⅶ等颅神经麻痹,视网膜片状出血和视乳头水肿等。此外还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和呼吸道感染等。 疾病描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又称自发性SAH。脑实质或脑室出血、外伤性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为继发性SAH。SAH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占出血性卒中的20%。 症状体征 1、粟粒样动脉瘤破裂多发生于40-60岁,两性发病率相近;动静脉畸形男性发生率为女性2倍,常在10-40岁发病。动脉瘤性SAH静电表现是突发异常剧烈全头痛,新发生头痛最具有临床意义,病人常表述为“一生中经历最严重头痛”,常可提示破裂的动脉瘤部位。约1/3的动脉瘤性SAH患者发病前数日或数周可出现早期轻微头痛,是小量前驱(信号性)出血或动脉瘤受牵拉所致。头痛可持续数日不变,2周后缓慢减轻,头痛再发常提示再次出血。但动静脉畸形破裂头痛常不严重。 2、发病多有激动、用力或排便等诱因。出血常引起血压急骤上升,最初2周内脑膜刺激可引起体温升高达39℃。短暂意识丧失很常见,可伴呕吐、畏光、项背部或下肢疼痛,严重者突然昏迷并无短时间死亡。后交通动脉瘤压迫动眼神经可产生麻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易损伤Ⅲ、Ⅳ、Ⅴ和Ⅵ脑神经,破裂引起经内动脉海绵窦瘘;大脑前动脉瘤出现精神症状,大脑中动脉瘤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痫性发作,椎-基底动脉瘤出现精神症状,大脑中畸形病人陈见癫痫发作,可伴轻偏瘫、失语或视野缺损等局灶性体征,具有定位意义;部分病例仅仅再生MSA/DSA检查时发现。可出现颈强、Kernig征、Brudzinski征等脑膜刺激征,20%患者眼底可见玻璃体下片块状出血,发病1小时内即出现,是急性颅内压增高和眼静脉回流受阻所致,对诊断具有提示性。急性期遇见欣快、谵妄和幻觉等精神症状,2-3周自行消失。 3、60岁以上老年SAH患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起病较缓慢、头痛、脑膜刺激征不明显,意识障碍及脑实质损害症状较严重,或以精神症状起病;常伴心脏森严心电图改变,常见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和胆道感染等并发症,易漏诊或误诊。 4、常见并发症 ①再出血:是SAH主要的急性并发症,病情稳定后突发剧烈头痛、呕吐、痫性发作、昏迷甚至去脑强直发作,颈强、Kernig加重;复查脑脊液为鲜红色。20%的动瘤患者病后10-14日发生再出血,使死亡率约增加一倍,急性期动静脉畸形再出血较少见;②脑血管痉挛(CVS):发生于蛛网膜下腔血液环绕的血管,血管痉挛严重程度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量相关,导致1/3以上病例脑实质缺血,引起轻偏瘫等局灶性体征,但体征对载瘤动脉无定位价值。病后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