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中戴面具的是藏戏。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藏戏面具与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表现的题材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不同的面具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如深红色象征国王,浅红色代表大臣,黄色象征活佛,蓝色代表反面人物,而半黑半白象征两面派等。 藏戏演出时,一般化妆比较简单,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与红脂,没有复杂的脸谱。从面具的造型和色调上区别人物性格的善、恶、忠、奸。 藏戏演员的面部化装,一种是把脸谱画在脸上,另一种是戴假面具。面具,藏语称为"巴",是藏戏艺术独有的面部化装手段。早在吐蕃时期,苯教文化的祭礼仪式中所表演的士风舞、拟兽舞等百技杂艺,就采用了面具化装手段。后来由于宗教发展,高僧莲花生根据佛祖释迎牟尼关于佛教密宗四部学说中的愈加瑜伽部、无上瑜伽部里金刚舞一节(另两部为:事部、行部),组织跳神法会。 于是,土风舞便与金刚舞相结合,产生了跳神舞时所戴的面具。到了公元14世纪,云游高僧唐东杰布为筑桥修路筹集资金,创造了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后来藏戏表演者视他为藏戏始祖,并按他本人面目作模式制作了白发白须的白山羊皮面具。藏戏面具的产生,使藏族古老的面具艺术从神秘的宗教世界迈进了新的更加广泛的艺术世界。 藏戏面具分为温巴面具、人物面具和动物面具。 面具颜色 善者的面具——白色(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红色(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绿色(绿色代表柔顺) 活佛的面具——黄色(黄色代表吉祥) 村民老人的面具——白色或黄色,眼睛、嘴为一个窟窿(代表村民老人的朴实敦厚) 女巫的面具——半黑半白(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白色 白色面具表示人物性格纯洁、善良、温和,无害人之心,意味老者长寿, 白色面具少者无理。 对比:京剧中的白色脸谱表示人物性格奸诈多疑,代表人物为曹操。 黄色 黄色面具表示容光焕发、功德广大、知识渊博,系活佛、仙翁所戴。 对比:京剧中黄色脸谱代表人物性格猛烈,代表人物典韦。 蓝色 蓝色面具表示正义、勇敢,为勇士相。 对比:京剧中蓝色脸谱表示人物性格刚直,桀傲不驯。代表人物为窦尔敦。 绿色 绿色面具象征贤良智慧;美貌端庄,属于度母或空行女化身的女子。 对比:京剧中的绿色脸谱代表人物性格勇猛,莽撞。多用来表现绿林好汉。 红色 红色面具象征权力、正义,表示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凡扮演国王、大臣者均戴红色面具。有时藏戏里宗教跳神中一些男性呈忿怒状也常用红色。 对比:京剧中的红色脸谱象征着忠义。代表人物为关羽。 黑色 黑色面具表示凶恶,为凶怒相。 对比:在京剧中,黑色脸谱代表着公正,铁面无私。代表人物为包拯。 半白半黑 半白半黑面具表示嘴甜心毒,两面三刀,专门挑拨离间者。 面具形式 门帘式面具:亦称窗帘式面具。面具形制为一块于眼睛部位剪孔(便于透露视线),其它部位绘以图饰的平面布片,表演时悬挂脸面,代以剧中角色面部化妆,这种面具主要表现在海北州门源县珠固寺的华热藏戏(在调查时此面具已失传)。门帘式面具形制虽然简单,但在五官的描绘上,着力刻划角色的表情特征,用抽象多变的线条和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来表明戏中角色的身份、地位、性格及感情特征,是青海藏戏中一种制作比较灵活方便的面具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