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在我国是影响面最广,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 干旱的概念:指在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的条件下,由于长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引起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正常生物发育而减产失败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干旱的类型: 1、按干旱发生的原因分类 (1)土壤干旱 土壤含水量少,土壤颗粒对水份的吸附力,植物的根系难以在土壤中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去补偿蒸腾的消耗,植物体内的水分收支便失去平衡,从而影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以至发生旱害。 (2)大气干旱 虽然土壤中具有一定的、可供植物利用的有效水分,但由于空气极度干燥、光照强、气温高,植株蒸腾加剧,终使水分入不敷出,植株体内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遭致旱害。 2、根据干旱发生的季节分类 (1)春旱 春旱主要发生在3-5月份,这时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的许多地方,春季温度回升很快,空气干燥,太阳辐射较强,风力大,蒸发力强,在这些地区冬季降水稀少,一量春季长时间无雨或雨量明显偏少,就易发生春旱。 (2)夏旱 日射强烈,气温很高,空气温度低,因而土壤蒸发及植物蒸腾都很强,如长期少雨或无雨极易造成干旱。 (3)秋旱 秋旱的特点与夏旱相类似,但强度稍弱。秋夏主要影响夏播作物和部分晚熟春播作物的灌浆成熟,影响越冬作物的播种和出苗。 (4)冬旱 由于冬季,大陆性干冷气团控制我国广大地区,降水稀少,且多西北大风,气温低,湿度小,就易发生冬旱。 干旱的成因:干旱主要是在高气压长期控制下形成的。高气压常占据很大的空间,故干旱往往波及广大地区,即所谓“干旱一大片”。季风反常,是造成我国干旱的主要原因。 干旱的指标:表征某一地区干旱程度的标准称为干旱的指标。 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 1、干旱的地区分布特征 干旱大致分布于下述四片地区 (1)东北干旱区 该区纬度高,气温低,农作物生长期较短,因常受低气压影响,降水较稳定,干旱发生频率相对低些,多数年份干旱属于一般性干旱。 (2)黄淮海干旱区 本区降水较少,变率大,是我国最大的干旱区,干旱发生次数也居全国之首。 (3)长江流域及华南干旱区 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和福建、广东、广西的大部地区干旱次数多,广东东部沿海和福建南部沿海最多。 (4)西南南部干旱区 云南省的中部和北部、四川的西昌以南地区干旱次数较少。 2、干旱的时间分布特点 (1)东北地区的春、夏旱(2)黄淮海地区的春夏秋旱 (3)长江流域的夏秋旱(4)华南的秋冬春旱(5)西南南部地区的冬春旱 干旱的抗、避、防措施 1、抗旱措施 (1)开源节流,合理灌溉 (2)选用耐旱品种,抗旱播种 (3)耕作和覆盖保墒抑制农田蒸发 (4)耕云播雨,缓解旱情 2、避旱措施 (1)改革种植制度,避旱夺丰收 (2)调整播种,躲过干旱 (3)水路不通走旱路 (4)育苗移栽躲过春旱 3、防旱措施 (1)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2)深耕改土,增强土壤蓄水能力 (3)选育抗旱品种,提高抗旱能力 (4)绿化荒坡隙地,改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