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n和pnp主要就是电流方向和电压正负不同,说得“专业”一点,就是“极性”问题。npn 是用 b→e 的电流(ib)控制 c→e 的电流(ic),e极电位最低,且正常放大时通常c极电位最高,即 vc > vb > vepnp 是用 e→b 的电流(ib)控制 e→c 的电流(ic),e极电位最高,且正常放大时通常c极电位最低,即 vc < vb < ve总之 vb 一般都是在中间,vc 和 ve 在两边,这跟通常的 bjt 符号中的位置是一致的,你可以利用这个帮助你的形象思维和记忆。而且bjt的各极之间虽然不是纯电阻,但电压方向和电流方向同样是一致的,不会出现电流从低电位处流行高电位的情况。如今流行的电路图画法,通常习惯“男上女下”,哦不对,“阳上阴下”,也就是“正电源在上负电源在下”。那npn电路中,e 最终都是接到地板(直接或间接),c 最终都是接到天花板(直接或间接)。pnp电路则相反,c 最终都是接到地板(直接或间接),e 最终都是接到天花板(直接或间接)。这也是为了满足上面的vc 和 ve的关系。一般的电路中,有了npn的,你就可以按“上下对称交换”的方法得到 pnp 的版本。无论何时,只要满足上面的6个“极性”关系(4个电流方向和2个电压不等式),bjt电路就可能正常工作。当然,要保证正常工作,还必须保证这些电压、电流满足一些进一步的定量条件,即所谓“工作点”条件。对于npn电路: 对于共射组态,可以粗略理解为把ve当作“固定”参考点,通过控制vb来控制vbe(vbe=vb-ve),从而控制ib,并进一步控制ic(从电位更高的地方流进c极,你也可以把c极看作朝上的进水的漏斗)。 对于共基组态,可以理解为把vb当作固定参考点,通过控制ve来控制vbe(vbe=vb-ve),从而控制ib,并进一步控制ic。 如果所需的输出信号不是电流形式,而是电压形式,这时就在 c 极加一个电阻 rc,把 ic 变成电压 ic*rc。但为满足 vc>ve, rc 另一端不接地,而接正电源。 而且纯粹从bjt本身角度,而不考虑输入信号从哪里来,共射组态和共基组态其实很相似,反正都是控制vbe,只不过一个“固定” ve,改变vb,一个固定vb,改变ve。 对于共射组态,没有“固定参考点”了,可以理解为利用vbe随ic或ie变化较小的特性,使得不论输出电流ie怎么变化(当然也有个限度),ve基本上始终跟随vb变化(ve=vb-vbe),vb升高,ve也升高,vb降低,ve也降低,这就是电压跟随器的名称的由来。pnp电路跟npn是对称的,例如: 对于共射组态,可以粗略理解为把ve当作“固定”参考点,通过控制vb来控制veb(veb=ve-vb),从而控制ib,并进一步控制ic(从c极流向电位更低的地方,你也可以把c极看作朝下的出水管)。 对于共基组态,可以理解为把vb当作固定参考点,通过控制ve来控制veb(veb=ve-vb),从而控制ib,并进一步控制ic。……上面所有的ve的“固定”二字都加了引号。因为e点有时是串联负反馈的引入点,这时ve也是变化的,但这个变化是反馈信号,即由vb变化这个因造成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