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呈90°,这是不容易疲劳而发挥力量的姿势。 ←肘关节弯曲度约120°。这种弯曲度最能发挥肩周围及手腕的肌肉的能量。
→与公路自行车的姿势比较,上半身较起身,减少对腹部的压力,呼吸顺畅些。 ←假若握把的位置过于提升,上半身的力量难于传递到车上。
→上半身弯得多,增加腰及背部的负担。 ←提升车把立时,起上半身从而减轻对腹部的压力,呼吸变得顺畅,减少腰周围的肌和背部的气功疲劳。
→把腹股斜压在鞍座先端,坐骨覆盖鞍座,用腰周围的筋肉来踩踏。
→脚脖子的角度呈90~120度范围时,最能发挥踩踏力,膝盖和小腿肚也不易疲劳。 ←降低车把立时,背部的弯曲度增加虽然对腹部的压力也增加,但是加大对脚踏的力量。
→经过训练,能做到踩踏时脚后跟不向下,其结果膝盖周围的肌肉感到疲劳时,提升鞍座
●鞍座的调整
有些选手在上坡或下坡时,配合踩踏把腰的位置在鞍座上前后移动。鞍座一般是与地面平行,但是他是把鞍座的先端降低5毫米然后再调整,使鞍座的先端至中间与地面呈平行。这种调整当遇到"用腰踩踏",或者上斜坡时,腰极端移向鞍座前端时容易进行踩踏。
山地车的踩踏是前踩踏
达到比赛速度时曲柄的旋转数上升,此时腰向前移动并用力踩踏,状况进一步提升时,不用降低脚跟也能进行踏蹬,并且很想伸出膝盖。
处在这种状况下时,从腰到脚踏之间的距离变短(因身体倾向前),感觉到鞍座变低了,此时需要再次调整鞍座的高低。
前后移动鞍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