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客车是‘国车’? 不错,金龙是一个在艰苦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长大的企业,一个近年来在我国大中型客车行业中突然崛起的新锐,但除此之外,人们对它的了解其实并不多。由于其特有的企业经营作风:沉默低调、多干少说,甚至连许多业内人士也搞不清楚,他们身边什么时候突然冒出一个这么强大的竞争对手―― 从1988年以2000万元资金起家,到至今10330万元,金龙的企业注册资本仅扩大了5倍,但其大中型客车的产销量却由最初的8台增加到2002年的13899台;销售收入由最初的负数,增加到2002年的40.6亿元;2002年客车销售量和销售额在全国近200家客车企业中连续第三年保持位置,在国内客车市场上的占有率超过20%。 金龙客车的出现和迅速发展还一度蒙上神秘色彩,被人称之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奇迹:1988年12月建厂时,企业还只是个替别人组装、贴牌的车间,后来“金龙”品牌横空出世,一举打破中国客车行业的原有格局。用14年时间,金龙就迅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而且绕开了国内其他一些汽车企业走过的老路。从一个资金与技术都很贫乏的小厂发展到拥有厦门、武汉、苏州、绍兴四大生产基地的企业。对此,人们只知道,金龙采取的是资本运作的现代经营模式,实行的是低成本扩张战略,从而以最小的投资获得的效益,并一举占据中国客车行业的老大地位…… 然而,所有这些还不足以让我们将金龙客车与“国车”相联系。在人们眼里,“国车”似乎总与政治相伴,与国家荣誉同行,因为在它身上寄托着国人对中国汽车工业太多的梦想与期待。比如“大红旗"自诞生以来,就被国人赋予了特殊神圣的政治色彩。仅仅作为政治用车,注定了其市场的狭窄,却平添了几分神秘和身价。1958年,中国辆“红旗"牌高级轿车在敲敲打打中诞生了,立即被人们称之为“国车”;同样,1956年,长春一汽汽车厂制造出我国辆中型卡车,取名“解放”,此后该车型竟生产了30年,亦当之无愧地被冠以“国车”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