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D制动力分配系统 http://www.uncars.com/mcjs/images/2006/8/17/36133.jpgEBD的英文全称是“Electric Brakeforce Distribution”,即“电子制动力分配”。其德文缩写为EBV,因此一些欧洲车型会采用EBV表示。EBD主要功能体现 我们知道,在行驶制动过程中,四个车轮的工作环境千变万化,地面附着条件也往往不一样,制动时易发生跑偏、打滑、侧倾甚至车辆侧翻的情况。另外,制动时由于惯性作用,车辆重心前移,车身重量大部分由前轮承受,出现“点头”动作,这时前轮与地面的磨擦力大幅增长,而后轮由于垂直于地面的压力转移至前轮而磨擦力减弱,易出现甩尾,这就太危险了。ABS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但由于ABS对后轮的控制始终以附着力较小的一侧(如行驶在泥水、冰雪路面的车轮)为基准调节点来进行调节,以保证两侧车轮制动力的平衡,追求的是制动稳定性。这样一来,附着情况好的一侧车轮制动力必将不能充分利用,使汽车总制动力减小,从而延长制动距离。虽然距离的延长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零点几米,但在紧急情况下这带来的也许是车毁人亡的结局。而EBD则不同,当紧急制动车轮抱死的情况下,可以在制动的瞬间经高速计算,不断调整ABS液压组件,在ABS动作之前就已经平衡了每一个轮的有效地面抓地力,即使四个车轮受到的制动力与其附着力匹配,以防止出现甩尾和侧滑,并缩短汽车制动距离。EBD另外一个特性就是它的随动性。当车辆的载重或乘员数发生变化时,EBD仍能根据各个车轮车速传感器采集的信号,主动、适时、合理地进行制动力的“智能”分配,从而保证制动过程中车辆的直线行驶状态和车身的稳定性,让危险夭折于萌芽状态。同样,车辆在弯道制动时,因为弯道离心力使外侧车轮承受较大的车身自重及惯性载荷,这时EBD会增大外侧车轮的制动力,防止制动力突破轮胎与地面的抓地力而使车辆发生“自旋”。因此在安全指标上,EBD更胜一筹。 不一定都有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