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成,跳长江!” 1997年,奇瑞人经过广泛的动员大会,开始全力以赴收拾英国人留下的烂摊子。 1997年3月18日,奇瑞发动机厂厂房开始平整土地,工厂的根柱子立了起来,标志着奇瑞建设拉开序幕。 1999年5月18日,在终于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奇瑞台发动机正式下线并点火成功。当生产线全部安装完毕后,英国人未按协议完成任务为由扣下400万美元还没有花完。 1999年12月8日,台油漆车身下线,奇瑞的整车蓄势待发。 1999年12月8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奇瑞的台整车终于呱呱坠地。 2000年5月9日,四川捷顺有限公司成为奇瑞公司的家经销商,首次订购一百辆。从此奇瑞轿车正式走向市场。 2000年,安徽省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生产了2000多辆汽车。为了让这个没有生产汽车许可证的企业能够生存下去,在安徽省和芜湖市两级政府的帮助下,指定奇瑞汽车为芜湖的出租车用车,并为其上牌照。 但奇瑞造出来的车无论是否达到安全标准,都因为没有登上国家轿车目录而合法,被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停产。经过多方努力,在国家经贸委的协调下,奇瑞进行了加入上汽集团的谈判。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谈判,一个完全平等的谈判。因为上汽掌握的底牌是奇瑞的生死牌:加入上汽集团就没有户口。最后,双方签署了《国有资产划转协议》,奇瑞同意将35040万元的资产(注册资本的20%)无偿划到了上汽集团的账下,但奇瑞对上汽提出了“四”原则,即投资、参与管理、承担风险和分红。其实还有很多上汽给奇瑞的“”,如上汽的销售网络奇瑞能使用、上汽管理经验奇瑞能学习……这一切,都只有在中国,这个什么“奇迹”都能够发生的国家里才会发生。 就在奇瑞刚刚开始步入正轨的时候,公司又失时机的进行了“第二次创业”。2001年12月15日,公司二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标志着奇瑞二次创业的开始。 2002年5月,奇瑞成为中国首例汽车侧面碰撞试验的成功者;9月,奇瑞成为中国首家通过iso/ts16949国际标准的整车制造企业;10月,奇瑞投资7亿元人民币从德国最著名的专业厂家杜尔(durr)公司引进了世界的涂装线。据说与此相同的生产线全世界仅有5条,3条分布在欧洲:其中大众两条,宝马1条;两条分布在亚洲:上海大众1条,第二条便落户在奇瑞。 2003年,是奇瑞最辉煌的一年。3月1日,第十万辆汽车下线。 2003年全年销售汽车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