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Shi-ku,Stone Drum)又称陈仓石鼓,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大秦帝国的“东方红”。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627年发现于凤翔府陈仓境内的陈仓山(今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 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十个花岗岩材质的石鼓每个重约一吨,在每个石鼓上面都镌刻 “石鼓文”(大篆),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 《猎碣》 。 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
6观看
3观看
五圆鼓又称“打五圆”、“五子登科”,合阳五圆鼓是 合阳县一种独特的含民间 吹打乐的 汉族舞蹈表演形式。表演者要同时敲击一面大鼓四面小鼓(也有两面小鼓称为“打三圆”),伴有唢呐、大锣、小钗等乐器,打五圆共分引子、双凤朝阳(双锁呐)、打五圆、结尾四个部分,鼓手主要特技有缠项、单扫边、双扫边、对角线击、抛槌、转背击等,其槌法轻重有致,张驰得当,在音乐的节奏中,呈现出起伏、跌宕、顿挫的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目前属于陕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渭南
5观看
伐鼓,汉语词汇。 拼音: fá gǔ 释义:击鼓,古时作战以击鼓为进攻的信号。
鼓楼路步行街位于江苏省东台市,西起寺前街、玉带街,东至海陵路。 始建于1800年前的鼓楼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70年代就因“七里长街”称号而闻名华东;东台鼓楼步行街商圈是苏北、苏中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湖北渔鼓原称沔阳渔鼓,是湖北地区的汉族[1]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最广、群众熟悉和喜爱的曲艺走唱形式。沔阳渔鼓职业艺人代代相传,并有丰富的传统曲目和唱腔,1940年前后,盛行于鄂中江汉平原地区。1952年以后,沔阳渔鼓演唱活动遍及全省,1958年改名为湖北渔鼓。长期以来,各地仍沿用沔阳话演唱,保持着浓厚的民间乡土气息。 它以粗犷、高亢的唱腔,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汉族民间艺术史上颇负盛名。
15观看
打围鼓,是一种 四川省的汉族民间艺术。有称“玩友”。工余饭后或红白喜事,邀约或邀请“玩友”四五人围坐一起清唱。不用舞台、化妆和服装,一般在玩坝或茶馆举行。玩友各自坐在座位上,手执板鼓、堂鼓、川鼓、马锣、川胡、钹之类乐器,自吹自打自唱。
腰鼓,打击乐器,短圆柱形,两头略小,挂在腰间敲打。是中国汉族古老的民族乐器,它来源于生活,又很好地表现了生活。腰鼓是民族棰击膜鸣乐器,历史悠久,发音脆亮,在民间广泛流传,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掀起了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性。
11观看
受采掘工程的影响,巷道顶底板和两帮岩体产生变形并向巷道内产生位移,巷道底板向上隆起的现象即称之为底鼓,也有文献称底臌。
10观看
跳鼓是苗家最普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五彩缤纷的民间艺术形式。此项活动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增进身体健康大有益处,深为苗家所喜爱,在湘西苗区尤为盛行。跳鼓表演脚跳手击腰旋体转,多用内功,讲究气质,体力消耗颇大,是一项全身运动的体育活动形式,且其只有动作上的高难简易之分,而无神态上的喜怒哀乐之别,只要求套路准确,技术熟练,气质刚毅,功夫精深,而不加任何感情色彩。因此,它属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2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