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系军阀

滇系军阀

目录导航

形成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都十分严重,清朝政府不得不以“新政”为名,实施某些改良,其中之一就是在“整军经武、以救危亡”的口号下,组建新军。清政府决定在全国建立36镇(师)新军,地处祖国边疆的云南因国防需要,计划建立新军两镇,但直至辛亥革命前只编成一镇,被命名为陆军第十九镇。第十九镇以及云南全省巡防营(62个营)官兵约3.5万人,这在清末各省中,是一个军事力量较强的省区。辛亥革命以后,云南的新军和巡防营的结合和改编,最终演化为由云南地方实力派控制的相对独立的“滇军”。

滇系军阀滇系军阀

清政府为了应付边疆的危机,在云南建立新军,开办武备学堂培养军事人才。1907年9月创办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在规模、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堪称全国一流,对日后云南乃至全国的政治、军事影响甚大。有人认为:“云南讲武堂之声誉昭著,不亚于日本之士官、保定之军官学校。”滇军早期的大部分军官出自讲武堂。

1908年3月,讲武堂又告停办。1909年,当时的云南总督锡良重办,延聘李根源、李烈钧、方声涛、赵康时、沈汪度、唐继尧、张开儒、庾恩旸等一批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担任教官,李根源任讲武堂总办。云南讲武堂的规模较大,开设甲、乙、丙三个班。

辛亥革命前夕,讲武堂甲、乙、丙三班毕业,特别班也提前毕业一百人,分配到新军第十九镇各营担任下级军官或见习军官,成为辛亥云南起义的基本骨干力量。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云南的革命党人积极响应,随即发动云南昆明起义,建立了以蔡锷

为都督的革命政权。辛亥革命以后,具有相对独立的,以云南人为主体的,地方财政支撑,并直接受命于地方实力派的这支军队,被赋以“滇军”的称号。辛亥云南起义,奠定了滇军的基础,也促成了滇军的形成。

1916年元旦,护国军政府发布讨袁檄文,护国军誓师后即分路出发。

护国军进行的反袁斗争获得全国人民的支持,进军顺利,“滇军”一词也逐渐形成。1916年5月,作为领导反袁独立各省联合的统一政权机关的“护国军军务院”成立,以滇籍唐继尧为首领,决定由滇、桂、粤军共同北伐,滇系声势大振。不久袁世凯北京毙命,但护国军认为北京政府中还有帝制余孽把持,决议北伐军仍然出发,在广西广东一带与地方军阀作战,并进占广东。云南护国第二军改编为驻粤滇军,与从云南出发时相比,滇军人数大有增加,武器质量也有较大改观。但在经费与生活方面,却不能如人意,官兵饱受饥寒交迫之苦。云南都督唐继尧

也害怕负担巨额军饷,拒绝驻外滇军返滇。

由此滇军分成两支:一支离开云南长期在外,一支驻守的云南当地,彼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滇军内部没有明显的派系之分,这是滇军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滇军内部较为统一,不存在明显的派系之分,这就构成了云南社会在民国时期较为稳定的重要原因。

主要人物

旧滇系
蔡锷 唐继尧

李根源

顾品珍
谢汝翼 ---
新滇系

龙云

卢汉
部分滇军将领
姓名 出生逝世日期 籍贯 军衔 主要经历 毕业学校
蔡锷 1882—1916 湖南宝庆人 军事家 护国首义、护法战争 上海南洋公学
龙云 1884—1962 云南昭通人 国民军上将 云南省主席、讲武堂校长、抗日 云南陆军讲武堂
卢汉 1895—1974 云南昭通人 国民军上将 60军军长、台儿庄、云南解放 云南陆军讲武堂
朱培德 1888—1937 云南禄丰人 国民军一级上将 护国护法、北伐战争、护国名将 十九镇武备学堂
朱德 1886-1976 四川仪陇县 少将旅长、元帅 护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云南陆军讲武堂
胡瑛 1889—1961 云南云县人 国民军上将 护国军黔军总指挥等 云南陆军讲武堂
范石生 1887—1939 云南峨山县 陆军上将军衔 北伐战争、护国战争 云南陆军讲武堂
曾泽生 1902—1973 云南永善县 共和国中将军衔 抗日战争,获一级解放勋章 云南陆军讲武堂
金汉鼎 1891—1967 云南江川人 国民党上将 重九起义、护国战争、抗日战争 云南陆军讲武堂
周保中 1902—1964 云南大理 苏联“红旗”勋章 八一勋章、独立自由、解放勋章 ——
孙渡 1895—1967 云南陆良县 陆军中将 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等 云南陆军讲武堂
唐淮源 1886—1941 云南江川人 陆军上将 抗日战争中条山会战殉国 云南陆军讲武堂
王甲本 1901—1944 云南富源县 中将军长 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等22场 云南陆军讲武堂
寸性奇 1895—1941 云南腾冲县 少将追中将 抗日战争中条山会战殉国 抗日军中一虎将
杨如轩 1895一1979 云南宾川县 中将师长 护国战争、北伐战争 云南陆军讲武堂
张冲 1901—1980 云南泸西县 抗日名将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
鲁道源 1900—1985 云南昌宁人 国民党陆军中将 抗日战争 云南陆军讲武堂
盛世才 1895—1970 --- 国民党上将 新疆王,国民政府国防部上将参议 云南陆军讲武堂

历史沿革

旧滇系
蔡锷 唐继尧

李根源

顾品珍
谢汝翼 ---
新滇系

龙云

卢汉

重九起义

部分滇军将领
姓名 出生逝世日期 籍贯 军衔 主要经历 毕业学校
蔡锷 1882—1916 湖南宝庆人 军事家 护国首义、护法战争 上海南洋公学
龙云 1884—1962 云南昭通人 国民军上将 云南省主席、讲武堂校长、抗日 云南陆军讲武堂
卢汉 1895—1974 云南昭通人 国民军上将 60军军长、台儿庄、云南解放 云南陆军讲武堂
朱培德 1888—1937 云南禄丰人 国民军一级上将 护国护法、北伐战争、护国名将 十九镇武备学堂
朱德 1886-1976 四川仪陇县 少将旅长、元帅 护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云南陆军讲武堂
胡瑛 1889—1961 云南云县人 国民军上将 护国军黔军总指挥等 云南陆军讲武堂
范石生 1887—1939 云南峨山县 陆军上将军衔 北伐战争、护国战争 云南陆军讲武堂
曾泽生 1902—1973 云南永善县 共和国中将军衔 抗日战争,获一级解放勋章 云南陆军讲武堂
金汉鼎 1891—1967 云南江川人 国民党上将 重九起义、护国战争、抗日战争 云南陆军讲武堂
周保中 1902—1964 云南大理 苏联“红旗”勋章 八一勋章、独立自由、解放勋章 ——
孙渡 1895—1967 云南陆良县 陆军中将 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等 云南陆军讲武堂
唐淮源 1886—1941 云南江川人 陆军上将 抗日战争中条山会战殉国 云南陆军讲武堂
王甲本 1901—1944 云南富源县 中将军长 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等22场 云南陆军讲武堂
寸性奇 1895—1941 云南腾冲县 少将追中将 抗日战争中条山会战殉国 抗日军中一虎将
杨如轩 1895一1979 云南宾川县 中将师长 护国战争、北伐战争 云南陆军讲武堂
张冲 1901—1980 云南泸西县 抗日名将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
鲁道源 1900—1985 云南昌宁人 国民党陆军中将 抗日战争 云南陆军讲武堂
盛世才 1895—1970 --- 国民党上将 新疆王,国民政府国防部上将参议 云南陆军讲武堂

护国战争

泸纳之战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昆明,以同盟会成员为骨干的滇军将领蔡锷、唐继尧等备受鼓舞,经过周密的准备,于当年农历九月初九日(1911年10月30日)在昆明举行武装起义,宣布云南独立。起义部队在讲武堂师生作内应的情况下,从北校场发起攻城。蔡锷等部从东南进攻,经过一夜激战,于次日晨完全占领全城,活捉总督李经羲,其他上层人物或死或逃,彻底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起义成功后即成立云南都督府,蔡锷任都督。[1]

滇桂边之战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人为反对洪宪帝制,领导云南、贵州等省军民讨伐袁世凯的战争。因其所组织的军队名护国军,所以称护国战争。 1915年起,袁世凯加紧推行帝制复辟计划,准备正式登基,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   

1915年12月22日,云南将军唐继尧召开军事会议,与会者一致赞同蔡锷所提立即兴师讨袁的主张。23日,唐继尧等向袁世凯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取消帝制,惩办元凶。袁世凯拒不答复。25日,唐继尧、蔡锷等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以唐继尧为都督,又将云南陆军编成护国军第一、二、三军。由蔡锷、李烈钧分任第一、二军总司令,统兵出征;唐继尧兼任第三军总司令,留守云南,护国战争正式爆发。护国军以夺取四川为首要目标。蔡锷亲率护国第一军向四川进发。1916年1月下旬~3月下旬,在川南与优势袁军展开激战。此外,护国军还先后开辟了湘西和滇桂边两个战场。1月27日,贵州响应云南独立。2月21 日,李烈钧率护国第二军进军广西,迫使袁军缴械投降。3 月15日,陆荣廷宣布广西响应云南独立,护国战争达到高潮。袁世凯见大势已去,被迫于 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命四川将军陈宦与蔡锷谈判议和,妄图退保总统地位。护国军坚持袁不退位,无调停可言。此后,广东、浙江先后宣布独立。袁世凯内部又分崩离析,陕西、四川、湖南纷纷宣布独立。6月6日,袁世凯在恐惧和怨恨中死去。29日,继任大总统黎元洪宣布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14日,唐继尧通电撤销军务院,护国战争宣告结束。[2]

军阀混战

云南宣布独立次日,12月26日,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部在昆明成立。总司令官蔡锷,参谋总长罗佩金、参谋处长殷承瓛、秘书处长李曰垓、副官处长何鹏翔、军需处长陈之阶,刘云峰、赵又新、顾品珍各为第一、二、三梯团团长,邓泰中、杨蓁、董鸿勋、何海清、禄国藩、朱德各为一、二、三、四、五、六支队长。 滇系军阀滇系军阀

1916年初,蔡锷率第一军经贵州毕节入川,取纳溪、泸州。

1月5日,袁世凯令曹锟、张敬尧征滇军,入川进攻护国军,以张敬尧为统领。护国军入川顺利,接连攻占燕子坡、横江、安边。

2月2日,川军刘存厚师在纳溪倒戈反袁,刘自任护国川军总司令,迎蔡锷军入纳溪。

2月5日,滇、川护国军会攻泸州,2月7日,张敬尧率征滇军杀至,护国军退回纳溪,北洋军穷追不已,护国军攻泸之役变为纳溪保卫战,在北起长江,南抵永宁,纵横百里的广阔战场上展开顽强抵抗,战况异常激烈。

2月28日,护国军总反攻,朱德率部直扑陶家瓦房吴佩孚司令部,打得张敬尧落马,吴佩孚手足无措。但由于护国军兵少弹乏,未能逆转危局,3月7日,被迫退往永宁大州驿。

3月17日,护国军再次总反攻,得熊克武、但懋辛等四川义军配合,进攻势如破竹,不数日,克纳溪、江安,围张敬尧于泸州城内。5月22日,四川将军陈宦宣布独立。同日,蔡锷去电促张敬尧倒戈反袁,不久,亲赴泸州劝说张敬尧。张敬尧将北洋军所余军械、子弹、马匹、粮秣等悉送蔡军,离部离川。

6月13日,护国军进驻泸州。

刘罗之战

1916年1月,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部在昆明成立,第二军总司令官为李烈钧,参谋总长为何国钧,张开儒、方声涛分任第一、二梯团团长。第二军的战略目标是东出桂、粤,转道入赣。唐继尧将准备开往湘西的第三军一部也调往桂粤方向,以增加第二军的兵力,保证攻粤计划的完成。袁世凯令广东陆军第一师师长、龙济光之兄龙觐光为云南查办使,率粤军抵南宁,准备由百色、西林进攻云南。于是,双方军队在滇桂边境的富州、广南一带展开激虞。 滇系军阀滇系军阀

2月底3月初,双方互为攻守,呈僵持状态。

3月15日,广西将军陆荣廷宣布独立,使护国军士气大振。

3月16日,方声涛部举行反攻,收复龙潭。这时,另一支护国军从贵州兴义进入广西西隆,进而抄袭龙军黄恩锡部的后路,迫使黄恩锡率部逃遁。坐镇百色的龙觐光被马济、陆裕光等率领的桂军包围,缴械投降,接受改编。龙军右翼军司令李文富见状,也率部投降。此后,护国第二军进入广东活动,成为护法军政府的重要支柱。滇桂边之战粉碎了袁世凯迂回袭滇的计划,保障了护国军大后方的安全。

护国战争爆发之后,贵州、广西、浙江等省也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力之下,于1916年3月22日被迫宣布撤消帝制,但仍想当大总统,结果又遭到各方反对。广东、陕西、四川、湖南等省又相继宣布独立。西南护国各省,于5月8日在广东肇庆组织护国军务院,推举唐继尧为军务院抚军长,蔡锷、罗佩金等滇系将领也出任抚军。但由于唐继尧坐镇昆明,军务院实际为桂系岑春煊、陆荣廷等把持。

6月6日,袁世凯病死,护国战争胜利结束。不久,南北议和,护国军务院也于7月14日宣告撤消。

抗日战争

滇系军阀滇系军阀滇军凭借护国战争,将势力扩展到了四川。袁世凯病死、护国战争结束后,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军阀也正式形成。

护国战争结束后,以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人希望在西南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梁启超极力与北京政府段祺瑞接洽,为他的学生蔡锷在四川谋取职位。7月6日,北京政府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

蔡锷就任川督不久,病势即日渐恶化,请北京政府准假养病。

8月7日,北京政府批准蔡锷暂离职休养。

8月9日,蔡锷离开成都,到泸州等地休息治病。但是,蔡锷的病日趋严重,不得不于8月底离川东渡日本治疗。蔡锷离川前,保举入川滇军总参谋长罗佩金暂署四川督军,入川黔军总司令戴戡为四川省长兼军务会办。 蔡锷到日本后,仍医治无效,于11月8日在日本逝世,享年仅三十四岁。

蔡锷病逝后,罗佩金出任四川督军。由于罗佩金早已倾向唐继尧,因此唐继尧得以遥控入川的滇军。

当时,入川滇、黔军占据了四川省大片地方和成都、重庆等重要城镇。罗佩金完全抛开蔡锷的“重建四川”的计划,秉承唐继尧的旨意,尽力搜刮四川的财富,掠夺盐税,强令四川人民负担入川滇、黔军的军饷,由此,与四川军民矛盾日深。罗佩金又奉行“强滇弱川”政策,扩充入川滇军,压制川军。1916年冬,罗佩金召开编遣会议,裁减川军,激起川军五师长联名通电控诉。

1917年3月,罗佩金又以武力解散川军第四师,川军将领深感祸将及己,第二师师长刘存厚乘机联络川军各部共谋驱罗。

滇军抗战之功

1917年4月18日,刘存厚率部围攻驻成都皇城之罗佩金部,刘罗之战爆发。滇军用煤油喷射四周民房,声言“亮城”,防止川军凭借民房伏击。刘存厚亦以大炮、地雷进击,很多炮弹落在民房区。双方巷战达七昼夜,死伤惨重。由于滇军增援部队赵又新部在资阳、内江地区遭到川军第二师的阻击,罗佩金孤立无援,被迫交出督印,于4月24日率部从成都退往简阳、自贡等地。在战争期间,北京政府电令免罗佩金四川督军职,调为将军府超武将军;免刘存厚川军第二师师长职,调为将军府崇武将军,两人停止战争,进京供职。同时任命刘云峰为川军第二师师长,戴戡暂代四川督军。刘罗之战是西南军阀史上的第一次军阀混战。是役,成都民房被毁三千余间,民众死伤八千余人,财产损失无数。

刘罗之战后,紧接着又爆发了川军刘存厚与黔军戴戡的刘戴之战,结果黔军又被赶出成都遭歼灭,戴戡身亡。滇黔联军在与川军作战中连连失利,退入川南,四川脱离了滇系军阀的控制,使唐继尧十分恼怒和失望。1917年7月,针对张勋复辟,段祺瑞解散国会,孙中山南下广州领导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唐继尧认为有机可乘,决定利用护法,把滇系势力重新深入四川,于是通电响应护法。但是,唐继尧并非站在孙中山的护法旗帜之下,而是另树一帜,宣布“靖国”,把滇黔所部八军编成靖国军,号称“滇黔靖国联军”,唐继尧自任总司令,以杨蓁为总参谋长,以顾品珍、赵又新、瘐恩旸、黄毓成、张开儒、方声涛、张熙、叶荃分任八个军总司令,加上黔军王文华第一师,共七十多营约四万人。

11月14日,唐继尧以川军刘存厚阻碍滇军为名,率滇黔联军誓师出发,发动了四川靖国战争。

1920年12月,先回滇的叶荃计划袭取昆明。不料唐继尧已得知叶荃部下告密,调集重兵迎击,叶军连遭败绩,几乎全军覆没。后叶军退往玉溪方向,而唐军尾随追击。顾品珍乘唐军兵力分散,远离省城之机,于1921年2月初突然进军昆明。唐继尧措手不及,无力抵抗,于2月7日旧历除夕仓皇逃至蒙自,企图收集部队反攻。

2月8日,顾品珍率部进入昆明。顾品珍一面派民意代表“劝”唐继尧出国游历,一面派兵进逼。唐继尧不得已委任李友勋为第二卫戍区司令,龙云为近卫团长,同驻蒙自地区,作为日后东山再起的力量,然后率少量亲信护卫乘 滇越铁路火车向南出走,流落香港。顾品珍即以滇军总司令名义总揽军民政务。倒唐之战的结果,使顾品珍取代了唐继尧在云南的统治地位。

顾品珍执掌云南军政大权后,起用了一些滇军旧将。如罗佩金,在1917年刘罗之战失败后回滇闲居,顾品珍委任他为迤南巡阅使。但是,顾品珍也与某些将领不和,如叶荃(云南云州人),后来出走广州,在孙中山大本营中,任参军长。又如杨蓁(云南昆明人),原任第三卫戍司令,也与顾意见不合,被逐入粤。对唐继尧旧部亲信,顾品珍更是处处防范并加以打击。

唐继尧到达香港后,积极筹划,准备返回云南夺权,返滇之战随即打响。

1921年秋,唐继尧亲信李友勋、龙云等部借响应孙中山讨伐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名义,进兵广西,攻下柳州。这时,唐继尧即令所有在两广的滇军,迅速脱离北伐大本营,开往柳州,与李友勋、龙云部汇合。

1922年2月,唐继尧将集中在柳州的四千余人编为第一、二、三、四军。李友勋任第一军军长、龙云任第一军的前敌司令,率部返滇攻打顾品珍部。在回滇途中,李友勋被广西自治军击毙,龙云即代理第一军军长,继续向顾品珍部进攻。顾品珍率部在滇东抵抗。3月,顾品珍战死于路南天生关鹅毛寨,余部溃散。第八旅旅长范石生、第一梯团长杨希闵部到广东投孙中山。罗佩金则逃亡迤西,5月3日,被土匪普小洪捕杀于苴却。

1922年3月,唐继尧返回昆明,重新控制云南军政大权。唐继尧将所部滇军扩编为“建国军”,自任川、滇、黔、鄂、豫、陕七省“建国联军总司令”。

四镇守使乱云南

滇军从广西退回云南后,云南各界反唐继尧的呼声日高。当时,全国革命的激流汹涌澎湃,国民政府于1925年7月在广州成立。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举行北伐战争,横扫两湖和浙赣,北洋军阀的统治已近末日。云南人民对唐继尧穷兵黩武,勾结北洋军阀的行为十分愤恨。此外,自第一次滇桂战争后,唐继尧乘机撤销各军番号,加强亲信近卫部队,宠信亲族,排斥异己,也引起了不省滇军将领强烈的不满。

1927年2月6日,蒙自镇守使胡若愚、昆明镇守使龙云、昭通镇守使张汝骥、大理镇守使李选廷共同发动了云南二·六政变(也称云南四镇守使倒唐事件)。2月6日,四镇守使发出联名通电,要求唐继尧驱逐肖小唐继虞、陈维庚、李伯勋、白之瀚、李秉扬、李子由等。同时,胡若愚、张汝骥两军即向昆明进发。唐继尧在各军的军事压力下,被迫同意了这些要求,令唐继虞等人出走,同意改组省政府。

云南二·六四镇守使倒唐事件,名曰“兵谏”,实质政变,唐继尧成了有名无实的“总裁”,他对云南十四年之久的统治亦宣告结束。四镇守使尤其是胡若愚、龙云,都是唐继尧一手提拔的部将,这次倒戈相向,令他气愤交加。两月后,即5月23日,唐继尧病死,享年不过四十四岁。唐继尧死后,旧滇系军阀亦告结束。

二·六政变之后,蒋介石委任龙云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军长,胡若愚为第三十九军军长,张汝骥为独立第八师师长。云南的实际大权操纵在胡若愚、龙云之手。张汝骥倒向胡若愚一边;而李选廷只有一个团的兵力,只求自保,不敢参与相争。唐继尧死后,胡若愚、龙云、张汝骥各怀野心,为争夺云南的统治权,矛盾日益尖锐,不久即发生了六·一四政变,龙云被囚禁。

1927年6月14日夜,胡若愚联合张汝骥,突然派兵袭击龙云在昆明翠湖东路的住宅及第三十八军军部。一颗小型炮弹在龙云住宅的花园爆炸,击毁了门窗。龙云的一只眼睛被玻璃片砸伤,顿时鲜血淋漓,束手就擒,因为害怕他的武功高强,龙云被胡若愚并在铁笼子里。龙云的眼睛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后来成为终生残疾。这就云南六·一四政变。

在六·一四政变生时,龙云部主要将卢汉、朱旭、高荫槐、周文人等趁混乱之机逃到滇西,邀请滇军元老胡瑛代理第三十领先军军长,指挥部队反击昆明,在祥云、禄丰等地展开激战,击溃胡若愚军,乘胜进逼昆明。7月24日,胡若愚被迫挟持龙云撤离,并将省主席的印信交给周钟岳,请周转告第三十八军切勿追击,他将保证龙云的人身安全。滇系军阀滇系军阀7月25日,胡瑛率第三十八军进入昆明,胡若愚退至昆明东郊大板桥时,恐怕第三十八军追击,于是便向龙云表示和解,双方达成了“板桥协议”,商定龙云回昆明主持省政,胡若愚、张汝骥即行北伐,由龙云在后方补充饷械。

8月13日,龙云回到昆明,接任第三十八军军长兼代云南省政府主席,重新改造云南省政府。

龙云重新掌权后,并不遵守“板桥协议”,命卢汉、朱旭等部将胡若愚、张汝骥部包围于曲靖,准备加以消灭。但此时,逃亡大理的唐继虞趁昆明城防空虚,发兵进逼昆明,昆明危在旦夕。龙云一面指挥部队固守,一面派代表向胡、张疏通,表示不再为难,维护“板桥协议”。说成后,即将朱旭部调回昆明,将唐继虞部击退。

胡若愚、张汝骥被解围后,也不执行“板桥协议”,却与贵州周西成相勾结,联合黔军向昆明反击。龙云任命胡瑛为第三十八军前敌总指挥,双方在曲靖、宣威一带反复混战,龙云部将周西成之黔军击退,进而将胡、张部赶至川、滇、黔边境。

1928年1月,龙云被蒋介石任命为云南省政府主席,并兼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总指挥,从而在云南的地位逐渐巩固。龙云最后消灭了对手,统一了云南,确立了他在云南的统治地位,当上了“云南王”,云南从此也进入新滇系军阀的统治时期。

邳县阻击战

滇系军阀滇系军阀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抗日通电,发表了对日寇“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的方针,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和军队团结起来,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面抗战。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形势下,8月9日,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在南京国防会议上,主动请缨抗战,蒋介石立即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六十军”番号。

龙云回滇后,用28天时间,将手中的地方正规军6个旅及有关的武装迅速组建了一支出征抗战部队--第六十军,交由军长卢汉(云南昭阳区炎山人)率领,出滇抗日。六十军下辖3个师,即182师、183师和184师,3个师下辖6个旅12个团,官兵总数有4万余人。

龙云组建陆军第60军,以卢汉(彝族)为军长,安恩溥(彝族)、高荫槐、张冲(彝族)分别为182师、183师、184师师长,出滇抗日。60军共有4万将士,其中彝族将士2.4万人,占总士兵的60%。卢汉军长在昆明巫家坝誓师大会上宣誓:“以牺牲的决心,作破釜沉舟的抗战!”1937年10月12日,60军以安恩溥的182师为先头部队,开始向贵州进发。他们走过崇山峻岭,历经40余日的艰苦跋涉,步行到湖南长沙。 滇系军阀滇系军阀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后,龙云就着手加强滇军的武器装备,滇军中的排、班长大多是受训3年以上老兵来担任,他们都有比较丰富的实战经验;而连以上军官则大多出身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均为资历较深、能力较强的军人,而且打过多年仗,具有一定的作战指挥能力。因此,在抗战前,云南的地方军队已有6个旅,而且武器装备精良,在军容军纪上,也比国军部队胜出一筹,其整体素质为“国军之冠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龙云先后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昆明行营主任、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他在云南积极组织人力物力,支援全国抗战,并编成三万人的第六十军,以卢汉为军长,安恩溥、高荫槐、张冲为师长,开赴抗日前线。之后,又新编成第五十八军和新三军,与第六十军合组成第三十军团。之后,第三十军扩编为第一集团军和第一方面军。

从1937年开始,先后出兵42万(伤亡在10万人以上),组成第六十军、五十八军、新三军和老三军、九十三军等部队,滇军在抗日战争中,参与了中条山之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为国家民族作出重大贡献,60军血战台儿庄,更是家喻户晓。 滇系军阀滇系军阀

出身于滇军的第三军中将军长唐淮源、第三军第十二师(追赠)中将师长寸性奇、第七十九军(追赠)中将军长王甲本、第四十八军第一七一师少将副师长周元等,都是为抗战而牺牲的烈士。

1942年5月,日寇从缅甸入侵滇西,龙云领导云南军民奋起抗战,于1945年1月收复滇西。由于滇西抗战及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国民党蒋介石的嫡系杜聿明、宋希濂、关麟征等部乘势进入云南,打破了由滇系军阀统治的云南这个独立王国。

解放战争

滇系军阀滇系军阀老滇军朱培德系第三军,曾参与中条山会战,军长唐淮源中将自戕,12师师长寸性奇中将战死。新滇军龙云系包括先后组建的60军,58军,新3军。

台儿庄战役,60军转战台儿庄,为台儿庄大捷立下汗马功劳,旅长陈钟书少将战死。

徐州会战,60军担当70万大军的后卫部队,撤往武汉时伤亡过半。其后60军,58军、新3军组成第一集团军参加武汉会战,战功卓著。自武汉会战后,滇军在前线接着参加了三次长沙会战之鄂南九岭之战、大云山之战、湘北影珠山之战、高安上高之战、赣东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赣北作战、奉高反扫荡战、湘鄂赣边区作战、赣江及湘赣公路追击战,尤其是以滇军为主攻军的收复常德之战和长衡会战战功卓著。

1943年11月初,日军第三、十三、三十九、六十八、一一六等师团10余万众,向常德我军发起进攻。常德乃洞庭湖西岸战略重镇,日军由鄂南江陵与洞庭湖北之华容、石首分头进犯,3日陷南县,4日陷公安,5日陷松滋,15日陷石门,16日陷津市,24日猛攻常德。余程万师鏖战半月,全师牺牲殆尽,常德被陷。蒋介石令滇系军阀滇系军阀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派兵收复常德。五十八军奉令于11月28日由欧震副总司令率领,与第四军、二十军援攻常德。五十八军从江西分宜、宜春驻地,于12月2日星夜驰抵常德南之石门地区。3日,第四军到达桃源,二十军到达汉寿。五十八军为主攻军,第四军为左翼军,二十军为预备军,于5日凌晨,向沅江南岸之敌展开猛烈进攻。

敌军陆空配合,凶顽抵抗。血战至10日午夜,我军攻势愈猛,前仆后继,杀声震野,敌军主力开始渡沅江北退,我军以步炮密集火力,乘敌渡江猛烈扫射,敌死伤甚众,沅江水为之变红。友军配合扫荡沅水南岸之敌。五十八军以全部炮兵及友军配合之炮兵,掩护侯镇邦之新十师,萧本元之新十一师,于11日拂晓,由德山市强渡沅江,猛扑常德,与其外围之敌战至11时。我军将士奋勇突入常德市区,与顽抗之守敌展开巷战,白刃相接,反复格斗,至12时,敌终以伤亡惨重而狼狈向北溃逃。侯镇邦师当即占领常德阵地,萧本元师全力追歼北溃之敌。午后,常德完全收复。五十八军收复常德,功劳至大。捷报传出,远近欢腾。各界民众和团体组织慰劳团,政府人员以及美、英、苏等盟国武官、中外新闻记者涌至常德慰劳滇军将士,参观战俘及战利品。常德收复后,逃难归来的居民达四五十万,衣食住急待解决,五十八军将士节食三周,将节省军粮10万斤及所有存冬衣数万件分屯四处,布告安民,按口领用;并派军医和全军将士,深入市郊乡村抚慰居民,建筑临时住房;同时电请有关部门迅速救济居民,恢复地方行政工作,受到常德人民的热烈拥护。

1944年5月末,日军七个师团分兵三路,由湘北、湘西、鄂南向我军进攻直指滇系军阀滇系军阀长沙、衡阳地区,发动了极其凶猛的长衡进攻战。我军奋起迎击,再创日军。这是敌我最后一次在华中之会战。6月3日,五十八军集结浏阳河南岸地区,军长鲁道源奉令指挥二十一军及一六二师和九十九师,共同进攻浏阳河南岸之敌军第十三师团。五十八军为主攻军,二十一军为左翼,九十九师为右翼,一六二师为机动师。4日拂晓,五十八军向跃龙市、浏阳主攻,二十一军向江背、小女市之敌激战,将敌压迫退守浏阳河北岸,双方据河炮战。7日,滇军新三军余建勋之一八三师由赣北奉调浏阳归五十八军指挥参战。敌十三师团主力乘大雾弥漫之际偷渡浏阳河,潜窜上栗市趋萍乡。五十八军和新三军一八三师追击南窜敌军主力,一路激战,猛追猛打,敌我伤亡俱大。9日,五十八军派到一八三师的督促官张天举阵亡,一八三师师长余建勋负伤。五十八军新十师连长杨振华在亭安岭以一个连孤军阻敌,身陷重围而不退。另一个连长杨盖凡,在横涧桥被一敌军砍伤左手,仍坚持用右手扼杀该敌。五十八军新十一师的连长普振国、排长张辉与士兵在五里坡身受重伤,仍坚持战斗至阵亡。我军官兵临危不惧,舍身卫国的正气,使敌军魂飞魄丧,为之震慑。五十八军与敌军激战至10月末,入侵敌军先后北遁,五十八军追踪南歼至郴州、乐昌、残敌逃入韶关,被我友军全歼。11月初,五十八军屯驻郴州、资兴、湖口地区整补,长衡大会战胜利结束,军长鲁道源,师长箫本元、余建勋各纪大功一次。

总体评价

滇系军阀滇系军阀邳县阻击战,滇军27天歼灭万余日军。军长:卢汉。滇军在禹王山作战的滇军将士们(照片现存于云南省昭通市博物馆)。徐州是苏鲁豫皖四省要冲之地,津浦、陇海铁路之枢纽,1937年底,南京、济南沦陷后,

日军集结24万兵力南北夹击我60万重兵把守的徐州。整场战役历时近半年,史称“徐州会战”,著名的台儿庄大战就发生在徐州会战中。

日军在经历台儿庄的惨败后,于1938年4月下旬重新调整部署,转而进攻邳县地区。在这里,他们遭到抗日名将卢汉指挥的4万滇军将士的顽强阻击。

初战不利,4万滇军千里驰援今天的邳州市,就是当年的邳县,它位于徐州主城的东北方向,紧邻山东。1938年4月18日,日军第10集团军兵分三路从山东南下。4月20日,日军第10集团军坂本支队主力已向邳县四户镇、大岗子方向攻击推进。22日,依靠飞机轰炸、火炮掩护、坦克开路的惯用战法,日军突破张庄阵地,进入泥滩地区,中国守军主力退守邳县北郊的东黄石山、艾山、连防山之线。 滇系军阀滇系军阀

再往后退,徐州东北防线就要出现缺口,将不可收拾。军情紧急,滇军第60军4万余将士,从武汉昼夜兼程火速赶赴邳县战场,在邢家楼、蒲汪、东庄地区集结,作为第二线部队待命,准备随时替换前线疲惫守军,立即投入战场。

滇军第60军下辖3个师,4万余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时任第5军军长的杜聿明曾说:“抗日战争时我曾遇到云南部队,觉得‘中央军’同这支‘云南军’比较起来,军容上似有逊色。”军长卢汉到达邳县探得前线真实情况后,心情有些复杂,既担心又坚定。担心的是在日军机械化、立体化战斗模式下,这些年轻后生能否扛得住、顶得住;坚定的是为国而战是他们的信仰。

惨烈遭遇战,背着兄弟骨灰与日寇白刃

滇系军阀滇系军阀4月22日,一个短暂宁静的清晨,4万滇军将士急行军向前线集结。在这安静得让人不安的清晨隐伏着巨大杀机。由于前线其他部队继续后撤,本来作为预备队的滇军,面前已经形成真空,随时可能与敌人不期而遇。与此同时,日军第10军团以步兵两个联队约5000人,炮30余门、坦克20余辆从滇军正面冲来。即将发生的遭遇战注定惨烈。

战斗打响了,滇军第183师与日军遭遇于陈瓦房、邢家楼、五圣堂一带,183师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很多将士还没反应过来,日军的坦克已经冲了过来,狭路相逢勇者胜,滇军没有被吓倒,稳住之后立即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反复冲杀,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该师1081团2营营长尹国华在陈瓦房率领全营官兵与日军展开白刃搏杀,全营500多人,最后仅生还1人。542旅旅长陈钟书在邢家楼和五圣堂率领全旅冲入敌阵,挥刀砍杀,最后被日军骑兵射中头部,壮烈牺牲。1084团死伤过半,1连连长赵克阵亡后,其堂兄6连连长赵继昌将弟弟骨灰装在布袋里背在身上,继续作战,最后身负重伤。

与此同时,滇军第182师坚守蒲汪、辛庄,23日,日军开始进攻,炮火猛轰,坦克配合步兵冲锋,并在久攻不下后投掷燃烧弹、毒气弹,日军数度冲锋均被打退,阵地前遗尸累累,生还无几。1079团一个重机枪阵地到傍晚只剩下一个机枪手,团长杨炳麟负伤后,继任团长又英勇殉国。1080团团长龙云阶夜间率队增援,与日军相遇,短兵相接,黑暗中被日军刺死。经过六个昼夜激战,182师歼灭大量日军,全师伤亡过半。

坚守禹王山,钳制日寇近一个月禹王山位于邳县戴庄境内,是整个邳县地区制高点,并与滇系军阀滇系军阀台儿庄遥相呼应,战略位置十分重要。27日,滇军184师师长张冲率部扼守禹王山阵地。张冲师长把师指挥所设在禹王山西南坡上,表示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日军对禹王山志在必得,飞机轰炸,炮击,坦克、步兵联合进攻,包抄迂回,一股被击败了,另一股又继续进犯。第184师官兵奋力反击,工事随毁随修,不断向山顶投入预备队,补充的新兵连,前后总兵力450人,伤亡310人。184师坚守禹王山阵地直至5月18日。战前的禹王山主峰原来高126米,战斗中被炮火削减到124米。184师就阵亡官兵3568人、伤1152人。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成功阻击了日军两个甲等机械化师团及伪军共5万多人的进攻,将其紧紧地拴在了禹王山下。

在整个邳县阻击战中,滇军伤亡13000多人,共歼灭日军12000多人,同时,滇军保存了主力,撤出战斗到运河南休整。

据统计,8年抗战,滇军经历各重大战役20余个,伤亡官兵共计10余万人。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共向国内输送兵力约40万,伤亡人数10万以上,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民众伤亡的数字。此外,征送中央军及其他杂项部队之兵,又约5万人。这对当时仅有900多万人口的云南省来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且军队的给养完全自筹。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