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们的文化保护以保护无形文化遗产为主,也就是国际上所说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它包括各种类型的民间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及其他文化艺术。
目前,中国民协已经命名了中国剪纸、醒狮、花儿、侗戏、泥塑、盘古、谜语、传说、锣鼓节庆等二十四个民间文艺之乡;中国滕氏布糊画、中国蓝印花布、中国民谣、中国萨满文化等十余个保护与传承基地;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等五个中心。还先后成立了包括神话学、雕刻、蟋蟀文化、剪纸、灯谜、稻作文化、女书研究、醒狮等门类的三十一个专业委员会。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化保护和抢救工程工作已经在全国展开了。
我们不仅要有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合适、科学的方法、方式是保护我们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保证,面对文化遗产首先是请有关专家研究、鉴定,审定其文化价值与文化影响力,其次就是选定一种合适的保护方式。一些地方之所以把文化遗产保护得不伦不类,甚至在保护中破坏文化遗产,使文化遗产变质变味,成为与文化遗产无关的没有人文内涵的新景观,通过对众多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分析,我们认为以下一些方法方式可供各地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参考:
1.活化石保护方式
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可以采用这一方式,活化石保护方式是以不变应万变,保持恒定的、原初的文化形态,这一方式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容易做到,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却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专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采录了阿炳的《二泉映月》,这无疑是现当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重大成果,中国艺术研究院将阿炳的二胡保护起来是容易的,将录制阿炳音乐用的留声机保存完整也不难,但要将阿炳的《二泉映月》永久保存在当时录制的原始器具里,并能播放,则是非常困难的!但我们可以分离保护,物质的文物用物质的保护方式,非物质的元素用另一方式保存,《二泉映月》有无尽的演绎表达,但古化石的保护方式只将当时阿炳的演奏做独特的保护,使其永不失真失传。
这里我们遇到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一个问题:传承与再演绎的东西可不可以也称之为活化石保护方式?一些地方艺术家演奏地方古乐,表演古传舞蹈,如果一种艺术表现没有非常严格的师承关系,又没有准确的可考文献,只依据民间传说来认定它的文化价值,这是不可靠的,日本的狂言艺术几可被视同活化石的保护方式,从德川幕府时代开始,他们就是家族传承的方式,一成不变地表演几百年前的原始文本,这种方式不可能像录音录像那样精准地再现当时的艺术形式,但它传承的历史脉络清晰,传承规则严明,所以它较多地保存了它的原始风味与信息,通过狂言传人的表演仍能感受这一戏剧久远的古意。中国的一些地方戏在讲继承与创新时应该将原生态式的艺术与新艺术分开,例如黄梅戏,一些经典剧目无论文本还是唱腔完全按最初的(早期代表作)方式来表演,不允许改新,改进改新的演出也可以,用市场的方式去发展,而原始版本的演出政府则按文化保护的方式去给予扶持。如果用原初的舞美设计、原初的文本、原初的唱腔唱词等等,这种保护与传承的方式,我们认为是遵循活化石的保护方式。一些地方动辄声称自己地方的民间艺术是活化石文化形态,或晋京演出满舞台的花枝招展或申报文化遗产用厚重的论证说明,多是为申报而申报,既无文化内涵又无严格的传承规则,其历史纪录与沿革也是模糊不清,谈何“活化石”价值?活化石保护方式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最高境界,也是针对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方式。
2.博物馆保护方式
民间文化遗产(16) 文化遗产更多的应该在博物馆中实现其文化价值。
各地博物馆应该更多地收藏整理地方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资料,一些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保存下来,我们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不可能都用活态的传承来使其永续于世,因为文化生态领域与自然生态一样,有新的物质诞生,也有不适应时代的物种消亡。天上没有不散的云彩,地上没有不变的文化生态。我们通过博物馆的展览、播放让人们认识了解这一文化现象与存在,即是体现了它的文化传承价值。地方文化保护更多地应通过地方博物馆来实现,只有最具艺术与历史价值的地方艺术才有可能走向世界,其余的地方艺术形式与品种只有通过网络传播实现全球共享。
3.家庭传承方式
一些个体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用家庭传承方式是最有效的,文化部门可采取生活补贴、收购收藏等方式进行鼓励,也可将一些手工艺术传统进行评定等级,以区别对待,有市场前景的手艺项目可以让其办班招生,使地方手工艺品走向市场、社会。
4.学校教育方式
学校教育是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民间艺术继承方式,我们的教育在面向高考,面向市场,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教育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部门应该让各地编著各地的民间美术音乐教材,每年进京或在当地城市汇演,优秀作品与优秀学生可以作为特长生入主艺术类院校,或给予一定奖学金。民间文化传承如果不落实到学校艺术教育上,这种传承将是无力的。
5.旅游与开发的方式
侗戏 这是最为地方政府与市场欢迎的一种保护方式,这种方式是无可指责的,要指责的是滥用了这种方式,将民族民间的艺术变成了“妖术”,根本原因是地方开发者急功近利,惟利是图,不顾艺术规律,不讲市场法则,将怪力乱神视同民间文化糊弄游客,甚至用封建迷信来巧取钱财。这是地方政府与开发者的素质问题,也是文化眼光不长远所致,不是一日可以改变的现象。怎样把优秀的民间经典展览展示给游人是提高当地文化影响力的关键。
6.整体人文生态保护方式
任何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都产生于一定的文化生态之中,或一种文化时态之中,我们不可能去恢复文化时态,但我们可以借助一定地区的人群生活使这一文化作品有机地活在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中,如淮河流域的花鼓,安庆地方戏黄梅戏,陕北剪纸等等,仍可与民众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一些民间艺术只可活在一定地域里,在一定的地域里才可显示其艺术魅力,所以我们在保护某一艺术形式时,要尽可能地保护与其相关的生态元素,有关文化部门可做一些组织工作与行政扶持、赞助,使其成为地方文化遗产的一项代表作。
7.数字化与网络保护方式
数字化是文化保护与弘扬的最有力的方式,地方文化遗产除了博物馆展览与活态表演,以及教育等方式的传承,用数字化、网络化进行保护与传播是最有效的途径。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还是音乐图像都可以借助网络实现全球超越时间空间的资源共享。
8.其它可保护方式
一种保护就是为保存而保护,让后人知道有这样一种文化艺术种类在某时某地存在过影响过人们的文化生活,让后人通过文字图片等就可获知,二是保护为了传承与发展,汲取过去的文化元素,创造民间地方特色的新文化。所以保护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因地制宜,充分尊重传统文化样式, 不在保护中使其遭受破坏与变异。
我市将启动“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摸清民间老艺人基本情况,为今后系统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本报讯(记者王艳通讯员陈辰)今年初,我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将启动为期5年的“连云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以民间老艺人普查为龙头,建立一套完整的档案,形成立足田野调查、科学分析研究等一整套学术性的普查方案,并以此为基础,分批分类陆续推进抢救。这是笔者从日前举行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获悉的。
民间文化遗产(14)近5年来,我市的民间文艺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一方面积极推进特色文化基地建设,先后在市区新浦中学、连云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新海小学、幸福路小学、连云区墟沟小学、海州区实验小学、赣榆罗阳小学等教学区成立民间乐器、民间剪纸、民间故事、民间陶艺、民间工艺、灯谜制作、海州五大宫调、民间武术等兴趣班,建立了12个不同门类的民间文艺基地。另一方面,大力培养民间文艺后备人才,注意发现和培养中青年民间文艺爱好者。目前,市民协会员总数已达285人,其中省民协会员44名、全国民协会员10名。
“连云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密切关系。“计划用5年的时间,对全市现存民间老艺人的艺术传承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普查,为今后我市民间文艺研究提供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崔月明介绍,各个县区将同步推进抢救工程,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手段,对老艺人的基本情况、艺术传承体系等细节摸底调查。同时,还将开展“民间文化网络地图”建设,摸清我市民间文艺分布现状和保护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还将加强抢救工程的系统性和总体规划,建设科学完备的调研体系,加强抢救过程的记录和宣传。
未来5年,我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将进一步加强学术平台建设,注重学术指导与推广。据悉,将推动举办民间文艺学术论坛,加强理论研究,提升民间文艺的学术地位;重视教育先导,呼吁在中高等教育设置民间文艺学科;以专业网站建设为重点,加强信息交流和档案数据库建设。此外,我市还将加强民间文艺普及推广工作,启动“文化种子工程”,开展“民间文艺进校园”活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将制定相关展演计划、培训课程及论坛讲座,面向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组织民间文艺教育交流活动,促进大众参与。此外,积极组织民间文艺团队把优秀的民间文艺节目送到乡镇、企业、社区、部队、学校,以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