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9月1日) 丛书名: 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平装: 189页
正文语种: 汉语
开本: 16
ISBN: 7502453113, 9787502453114
《工业设计概论》为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理论基础课教材,通过学习能够让学生全面了解设计与工业设计的内涵,世界各国工业设计发展历程及现状和工业设计的方法,理解工业设计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认识工业设计的基本学科框架,进而快速有效地进入工业设计学科领域,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全书内容包括:设计与工业设计,世界各国工业设计发展,工业设计与文化,工业设计与市场,工业设计方法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设计管理,工业设计技术,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等。
《工业设计概论》也可作为其他设计类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教材,或供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设计人员和有志于从事设计行业的人员参考。
1 设计与工业设计
2 世界各国工业设计发展
3 工业设计与文化
4 工业设计与市场
5 工业设计方法论
6 产品设计
7 环境设计
8 设计管理
9 工业设计技术
10 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
参考文献
设计是生活,是综合性的事情,它需要各种知识,所以它不是一个纵向的专业。而是一个横向学科,它的学习方法不是知识的积累性,而是思考性和方法性的.因此工业设计是一种整合知识的方法,是怎样去观察生活,从生活当中去理解事物。设计的关键是了解认识生活,发现生活当中的问题,它是典型的人文学科,它需要技术知识、营销知识、管理知识、造型知识来解决人们生活当中的问题。设计不是视觉和感觉的问题,它是体验和感悟,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需要“设计”帮助你解决生活当中发生的问题。设计就是老老实实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从生活当中去挖掘问题,发现潜在的创意。因此,设计需要真正的能力型和素质型人才。
设计的天职是引导人们的生活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中国当代实际出发,探索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选择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创造新的民族传统,这是设计的首要任务。
工业设计的本质是重组知识结构、产业链,以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满足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工业设计是产业价值链中最具增值潜力的环节之一,是展现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程度、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中国的工业设计至今仍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在经济领域建构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设计驱动型的创新机制必将成为主流。
工业设计的对象可以是“物”,如产品、广告、包装、环境设计、市场战略、产品计划、交通工具系统等;也可以是“事”,如工作、学习、饮食、娱乐、休息、交流等生活方式的概念创造、策划、开发。所以,工业设计是一切人为事物、事务等的观念、方法和评价思路。“设计”就是设计人为的事物,是一门人为事物的科学。工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更合理、更健康的生存方式。人们的生活行为、过程是对设计具有真正作用的直接外因,这种外因决定了设计的产生和演变。研究设计的最根本思维方法是要通过研究设计“目标”的外因,从而认识限制实现人的目标需求的“目标系统”,建立起设计的定位和评价系统,然后才能正确地选择、整合“内因”——原理、材料、结构、技术、工艺和节点细部,并把它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系统”。
《工业设计概论》是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规划教材。
版权页:
插图:
我们生活的城市、居住的房屋、生产活动使用的各种工具与设备、日常生活中的日用品与服装,这些物质性产品的创造都是人类自身创造活动的表征,都是智慧与文明的证明,当然,它们也都是设计活动的成果。失去这些物质性设计的成果,人类将无法生存在这个世界。虽然,我们的祖先是从原始状态下开始文明之旅的,但是,今天的人类却不可能以文明“归零”的方式重建文明大厦。实际上,不仅不存在这种文化“归零”的事实可能,而且在理论上也难以证明这种逻辑关系的存在。因此,今天的设计就是建筑在一定生活与文化基础上的创造行为,它既包含着对今天生活与文化的继承,又有着对明天生活与文化的希望。设计是与生活、文化密切相关的行为与结果。
我们这个被设计了的世界显然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物质性客体世界,它已经超越物质性的范畴,而走向一个融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物质形式与非物质形式于一体的新的更宽泛的客体世界。在这一个世界中,既有着物质性的产品,也有着非物质性产品。特别是近些年正在发展的数字化技术,给当代大量的非物质化产品的诞生与普及提供了技术基础,如各类软件产品等。而对一个产品来说,除了其物质性功能之外,还存在着人对产品所具有的形式感的心理反映-~精神性功能。由于现代社会产品种类与数量的急速增加,这种精神性功能对人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于是设计对象的精神性功能正成为现代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研究与利用。
由种种产品所组建起来的人类的生存环境与新世界,被学者们称为“第二自然”。这个新世界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着我们的心理:或是愉悦的审美享受,或是烦恼的精神压力,无论是哪一种心理感受,都在每时每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理结构,形成人类自身精神性的文化结构。
人类就是这样,一方面出于生存与发展的目的,改造着周围的自然世界使之符合自身的需求;另一方面,却在“不经意”间又改造、提升着自身的生物性结构与精神性结构。通过改造客体又改造主体的内外改造与提升,人类终于成为既创造着客体的文化世界、又创造自己主体文化世界的特殊生灵。
随着设计活动和设计产品在当代社会经济和文化范畴中重要性的突显,人类的设计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已成为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文化表现形式。正如约翰.A.沃克所认为:“很明显,设计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正是这个原因,它可以合法性地被当作文化研究中的主体事件的部分。”因此,对设计活动和设计产品的理解,我们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设计产品的韧质层面和形式层面,还必须把它们置于人类的整个文化系统中进行理解,阐释设计活动和设计产品在人类文化系统中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活动所产生的意义。正是这一点,使人类的设计活动、设计成果与文化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一种结合并非是捏合与组合,而是双方互为前提地交融在一起:设计活动与设计成果既是人类文化的产物、人类文明的表征,又是人类下一步设计活动的前提与条件(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第十章“设计与文化”中详细地阐述)。
一般认为,设计是赋予物质性产品以新的形式与秩序的行为,我们也从设计的成果——产品身上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正是因为设计,才导致产品产生了如此多姿多彩的形式,给我们不同的审美需求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正是这一点,才使我们这个现代设计姗姗来迟的社会对设计的理解首先停留甚至仅仅停留在造型设计的意义上。至于设计导致产生的产品的物质效用功能对人及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设计导致产生的产品新的操作方式对人的行为方式的影响,则无法在短短的几秒钟、几分钟内通过视觉的这种形式以审美的方式予以体会及理解。产品在这两大方面对人、对社会的影响,只有通过几个小时、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的使用,才能由于累积效应而反映出来。因此.对设计本质的理解,并不是仅仅记住像“设计的定义”这类简单的语句所能解决的。设计的成果确实有“静态的观照”这种形式审美的文化意义,但更有建筑在产品功能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方式、产品操作方式对人的行为方式的影响等对产品的“动态的体验”上的深层内蕴的文化意义。前者是视觉的、直观的、形式的,后者则是感受性的、综合的、内在的。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后者,对人与社会的生存方式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因而更具文化意义。这一点,我们也会在后面的章节中予以论述。
樊超然教授(硕导),1949年生,爱好诗歌与摄影,毕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从事20多年的机械工程近10年的工业设计教学、研究和设计工作;多项设计产品应用于生产。现任陕西省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就职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兼职于西安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