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论

比较优势论

目录导航

简介

  比较优势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日本一桥大学的小岛清教授(Kiyoshi Kojima)发展提出的。

  小岛清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所谓的“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所谓的“边际产业扩张论”。小岛清认为,各国经济情况均有特点,所以根据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研究出来的理论无法解释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他认为,日本对外投资之所以成功,主要是由于对投资企业能够利用国际分工原则,把国内失去优势的部门转移到国外,建立新的出口基地;在国内集中发展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使国内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由此,他总结出“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概括他的比较优势理论,可突出以下三方面内容:

  1、摒弃了“市场不完全竞争”的观点,提出了从投资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据以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投资策略。

  2、摒弃了“垄断优势”的观点,强调了比较优势的原则,继续维护传统的国际分工原理。

  3、摒弃了“贸易替代型”的观点,提出了“贸易创造型”的发展战略。这种从国际分工角度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其他理论相比显然有其独到之处,对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无疑是一种冲击。小岛清在区别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式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方面,在阐述边际产业向外转移方面,以及在提出的政策主张方面,都只是反映和解释了60-70年代尚处于初期阶段的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状况。这种理论既不能解释当时处于鼎盛阶段的美国 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也不能完全解释80年代以后日本迅速崛起的新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可以说,这种理论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

边际产业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是在运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差异导致比较成本差异的原理来分析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上所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包括:

  1、在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上,“边际产业扩张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不单是货币资本的流动,而是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知识的综合体由投资国的特定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向东道国的同一产业部门的特定企业(子公司、合办企业)的转移,是投资国先进生产函数向东道国的转移和普及。

  2、在投资主体上,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的边际产业(或边际性企业、边际性生产部门。这里的“边际”包括边际以下)开始依次进行。所谓“边际产业”(也称为“比较劣势产业”)是指在本国内已经或即将丧失比较优势,而在东道国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或领域。由于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更易趋于比较劣势,成为“边际性企业”,因此中小企业更要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

  3、在投资方式上,该理论主张应从与对方国家 (即东道国)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或领域依次进行投资,不以技术优势为武器,不搞拥有全部股份的 “飞地”式的子公司,而采取与东道国合办形式,或者采用象产品分享方式那样的非股权安排方式。

  4、在投资的国别选择上,该理论积极主张向发展中国家工业的投资,并要从差距小、容易转移的技术开始,按次序地进行。在小岛清看来,从比较成本的原理角度看,日本向发达国家(美国)的投资是不合理的。他认为,几乎找不出有什么正当理由来解释日本要直接投资于美国小汽车等产业,如果说有,那也仅限于可以节省运费、关税及贸易障碍性费用以及其它交易费用等等。与其这样,不如由美国企业向日本的小型汽车生产进行投资,日本企业向美国的大型汽车生产进行投资,即实行所谓 “协议性的产业内部交互投资”。

  5、在投资的目的和作用上,该理论认为对外投资目的在于振兴并促进东道国的比较优势产业,特别是要适应发展中国家的需要,依次移植新工业、转让新技术,从而分阶段地促进其经济的发展。对外投资应起“教师的作用”:应当给当地企业带来积极的波及效果,使当地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教会并普及技术和经营技能,使当地企业家能够独立进行新的生产。在成功地完成了教师的作用之时,就应该分阶段地转让所有权。

  6、在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上,“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所带来的不是取代贸易(替代关系),而是互补贸易、创造和扩大贸易。也就是说这种投资不会替代投资国国内同类产品的出口,反而会带动相关产品的出口,是一种顺贸易导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这种投资将投资国技术、管理等优势移植到东道国,使东道国生产效果得到改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创造出盈利更多的贸易机会。对比于投资发生之前,投资国可以以更低的成本从东道国进口产品,且扩大进口规模,给东道国留下更多的利益。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是在当时的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无法解释和指导日本的对外投资活动的背景下提出的。实践证明,它对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甚至在今天的日本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中,很少出口高技术,可能就是受到“小岛理论”中的“从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进行移植”影响。

优点与缺陷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比较符合日本的国情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较有说服力地解释了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也较好地说明了美国出口贸易条件恶化、出口量减少的原因。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指出,无论是投资国还是东道国都不需要有垄断市场,企业比较优势的变迁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给人们的启迪是,并非拥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才能进行跨国经营。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无疑是对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一次冲击。但是,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对北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且以进口替代型为主,这表明日本与美国企业的直接投资模式有去同的趋势。

  小岛清把微观分析作为既定前提的基础上,注重从宏观动态角度来研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缺陷在于,其动态分析仅陷于日本及少数欧洲国家的情况。在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上,小岛清注重从国际分工的比较成本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

 

 

 重新审视比较优势原理给我们的现实启迪

首先,要认识到比较优势原理在一国范围内是普遍适用的,在世界范围内其适用性是有条件的。具体到我国,各省各地区之间一定要发挥比较优势,遏制地方保护,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但在面对世界性的竞争时,如果我们敞开胸襟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传统的比较优势,就只能造衬衣——便宜的劳动力是我们所谓的比较优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很多产业上,例如大飞机产业、关键性装备制造业上缺少竞争力或者竞争力下滑,大概与我们一味发挥传统的比较优势不无关系。这种比较优势的发挥,虽然使我们在一段时间内促进了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各种弊端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却暴露无遗。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曾指出:“当前的金融危机给广东上了生动的一课,过去利用廉价的土地、人力资本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低端生产能力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深层次矛盾暴露无遗。”现在看来,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一些作法依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即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财力兴办关键产业,形成关键性产业的竞争力。事实上,日本、韩国的成功也在于利用产业政策造就了关键性产业的竞争力。

    其次,选择经济增长模式要注意到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要认识到在静态的、传统的比较优势原理的框架内是优势的,在动态的状态下恰恰是劣势,例如劳动力便宜,换一个角度看可能就是劳动力素质不高、劳动力性价比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低端产业迅速发展的另一面则是附加值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品牌、环境污染。如果说在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我们靠传统的比较优势完成了必要的积累,那么在经济已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加紧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升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避免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有人担心,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会产生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至今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现象,因为随着新机器、新生产方式的诞生,会产生新的产业和就业岗位。当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很不一样,这就使得劳动密集型经济增长模式在一些地方确有存在的必要性,但在经济发达地区,率先提升经济增长模式确实刻不容缓。(李义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