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汽车学院始终坚持“立足西南、服务兵工、服务重庆市地方经济发展”的方针,采取开放的思路和创新的机制长期与重庆的大型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工作,在车辆设计、零部件检测技术、制造技术与装备制造设计制造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受到了重庆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点扶持。1996年、2003年两次被重庆市政府确定为建设西部汽车城所依托的“三院两所之一”;2004年重庆市政府根据建设西部汽车城的需要,决定在重庆市组建重庆汽车学院,以支持重庆市支柱产业的健康发展;经王鸿举市长、黄奇帆常务副市长带领市有关厅、局部门领导到我校调研后,决定依托重庆理工大学,在原车辆工程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重庆汽车学院。使新成立的重庆汽车学院成为了重庆市建立“西部汽车城”、“世界摩托车之都”的重要依托单位。
重庆汽车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20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3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有6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1人、 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0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重庆市首批优秀教学团队2个,重庆市首批科技创新团队1个。设有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工业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理论与应用力学、地面武器机动工程8个本科专业,其中车辆工程为国家级和市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市级特色专业;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覆盖车辆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和机械设计及理论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领域和车辆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车辆工程学科是重庆市重点学科,2005年,市教委批准车辆工程学科设立巴渝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2个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重庆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AVL内燃机测功机,MTS摩托车二通道道路试验机、汽车减振器试验台,四通道汽车零部件疲劳寿命试验系统,汽车动力性能及排放测功机,日本小野测器汽车振动噪音分析系统、激光电脑切割机、高速铣削中心、三坐标测量机等重要仪器设备。学院近五年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国防预研基金、重庆市攻关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共230余项,总经费4000余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0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获专利18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我院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我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数学建模、挑战杯、机器人大赛、汽车设计,国际企业挑战赛等竞赛,成绩优异;学生在申报专利中也取得突破,近三年申报专利100余项,其中70余项已获得批准。我院注重发挥学生特长,为展示才华搭建舞台。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高。近年来,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居我校各院系前列。毕业生主要在沿海及内地中心城市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相关院校、科研院所等从事研发,制造,管理和营销工作。因为毕业生专业理论扎实,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另外,我院重视毕业生的考研工作,每年均有10%左右的毕业生考取各类重点大学研究生或出国深造。
学院办公室
学生工作办公室、团总支
车辆工程系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
汽车服务工程系
工业设计系
工业工程系
工程图学教研室
工程力学系
实践教学及技能培训中心
根据我院的特点和重庆市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凝练学科方向,使车辆工程学科成为了我市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同时也带动了我院其它学科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全院学科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硕士点:
一级学科点:机械工程(包含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四个硕士点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专业学位点(工程硕士):机械工程领域、车辆工程领域。
重庆市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车辆工程
巴渝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科:车辆工程
重庆理工大学品牌学科建设项目:车辆工程
重庆理工大学重点学科(准博士点)建设项目:机械工程
本科专业:
车辆工程(国家特色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重庆市特色专业)
工业设计
工业工程
理论与应用力学
汽车服务工程
热能与动力工程
地面武器机动工程
重庆市高等学校市级重点学科——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学科1998年被评为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部级)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重庆市”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2006年被评为重庆市高等学校“十一五”市级重点学科。
本学科以服务民族汽车工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宗旨,注重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突出产、学、研特色,在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检测技术、汽车道路模拟试验技术、锥齿轮设计制造分析技术、齿形误差测量与修正的理论与系统开发、虚拟试验技术与动态模拟试验、汽车摩托车及其关键零部件先进设计方法和制造技术以及新型无级变速器研制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的研究进展。
在摩托车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在摩托车道路模拟试验技术、虚拟样机技术、智能化设计、大排量摩托车摩托车关键技术、电喷摩托车、发动机气道优化、电子控制防报死制动系统和驱动防滑系统和摩托车CVT无级变速器等方面均取得了大量创新成果,在摩托车道路模拟试验规范、摩托车和平顺性试验规范、基于虚拟样机的摩托车开发流程、高性能大排量摩托车发动机、摩托车缸头气道气体流量的试验和评价方法、摩托车发动机电喷技术等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建立的摩托车道路模拟试验平台、虚拟样机分析评价体系、平顺舒适性试验及评价体系已成功应用于重庆隆鑫集团和重庆建设集团的摩托车新产品开发中,在行业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在重庆形成了国内一流的摩托车自主开发体系,使重庆成为国内摩托车技术高地。极大地推动了重庆摩托车产业的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已获2009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汽车传动系统检测技术研究与检测装备研制方面,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测试技术理论、试验及评价方法、试验设备、汽车零部件在线检测技术、新型传感器等方面的研究,研制开发了“变速器总成NVH试验台”、“DCT自动变速器性能试验台”、“汽车混合动力试验台、“小链条耐久实验设备”等车辆检测设备,已在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有关高校和长安集团、建设集团、青山公司、奇瑞集团等国内主要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集团推广应用;在行业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推动了汽车、摩托车行业在检测与试验领域的技术进步,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汽车传动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理论与方法方面,锥齿轮设计制造及检测新技术形成了特色和优势,所研发的锥齿轮设计制造分析软件系统已在国内60余家企业得到推广应用;与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公司、西安工业大学联合研制的基于齿轮测量中心的锥齿轮测量分析系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可替代国外同类产品,获得国内近20家企业的应用,在行业有重大影响。其核心技术“锥齿轮测量与分析方法及其软件系统”获2010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锥齿轮高效精密加工成套技术”获国家“863”计划支持,开发的YK2275全数控铣齿机、YK2075全数控磨齿机、YK2950全数控检查机、YK2560全数控研齿机参加了2008年北京数控机床展览会。另外与天津第一机床厂等单位联合申报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YKW21250数控插齿机和YKW2075螺旋锥齿轮数控磨齿机已批准立项。
在CVT传动方面,本学科程乃士教授经过十几年研究,在国内率先掌握了CVT传动金属带的设计、制造关键技术,我国成为第二个掌握该关键技术的国家,并且在锥盘的曲线母线设计理论和方法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研发的无级自动变速器已在吉利汽车公司和众泰汽车公司装车试验,在此基础上发明了EMCVT,通过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专家鉴定,获得高度评价。
车辆工程专业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
获奖牌匾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是为适应兵器行业“军转民”、“发展两车”和重庆市建设“西部汽车城”、“世界摩托车之都”的需要而快速发展起来的,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重庆理工大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已经成为了重庆市重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之一。1996年重工车辆工程学院被市政府确定为建设“西部汽车城”所依托的“三院两所”之一;1998年车辆工程学科被评为兵器工业总公司部级重点学科;1999年车辆工程学科评为重庆市重点学科;2002年车辆工程学科被评为重庆市“十五”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2004年车辆工程学科被学校确定为首批品牌学科建设项目,车辆工程专业评为学校的品牌专业;2004年5月受重庆市人民政府安排,在车辆工程学院的基础上筹建对“西部汽车城”和“摩托车之都”起重要支撑作用的“重庆汽车学院”,12月重庆汽车学院成立;2007年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重庆市首批高等学校市级教学团队;2008年车辆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平台
重庆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的规律,以项目的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全过程为载体的CDIO高等工程教育理念。采用“产学研结合”和“以技术项目工作过程驱动教学体系、内容、方法的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装备制造和汽车零部件产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为培养目标,优化、整合产业链专业群;专业课程群教学以项目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全过程为主线,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应融合各专业方向的相关内容,以装备制造业和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应用中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方面以“完成装备制造业和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产业技术项目”为专业教学的主线,融合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驱动教学实施。加强工程设计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力度;密切产学研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工程背景观。形成了以技术项目工作过程为驱动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1)按完成技术项目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内容体系。
(2)以技术项目工作过程驱动教学实施。
(3)以完成“完整技术工作”的训练实现工程综合能力、协作能力的培养。
(4)构建真实的工作情景,加速从学生到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变。
一、 建设目标: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产学研结合,依托现有的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与企业共建的实验室等,培养具有现代机械工程技术基本理论和技能;能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和制造、机电一体化和自动化应用、科技开发和应用研究、设备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面向工程一线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将重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成为重庆市先进、特色突出的专业;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制造理论和关键技术、制造工艺等领域形成鲜明的特点和显著的优势。
一、紧密结合重庆机械装备、汽车、摩托车工业发展的需要,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建设市级教学团队。完善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制度和实践方法,培养一支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工程背景、特色突出的应用技术研究能力、年龄结构和梯队合理和综合实力强的师资队伍,
三、优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在现代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背景下,突出设计技术、制造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以制造工艺、制造装备设计为重点,提高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质量;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头,完善设计、工艺、机械装备及其自动化的理论及其技术的课程体系。
四、完善和加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按照机械产品开发的基本流程,优化配置实验教学资源;加强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产学合作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完善培养方法的系统性。
五、总结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方法的成果,通过会议、互访、学术交流等途径推广,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二、建设方案
为实现建设目标,拟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设置和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加强建设。
(一)、人才培养方案
1、现状
(1)、为适应重庆市装备制造及汽车工业的发展,多次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大的修订邀请相关企业和研究院所的专家参加。方案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现教育功能的转变。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形成师生互动,共同解决工程问题的教学过程。
(2)、按照机械产品开发“原理方案—技术设计—制造工艺—试验评价—工程管理”的基本流程,理清了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完善教学大纲,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形成了“培养基础平台化,专业建设特色化,服务面向多样化,人才应用能力化”的人才培养特色,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2、建设方案
(1)、进一步理清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思路,优化教学和实践内容,注重学习能力、运用理论的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2)、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形成师生互动,共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教学过程;
(3)、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工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
(二)、师资队伍
1、现状
(1)、专业带头人情况
郭晓东:男,1961年生,教授,现任汽车零部件制造及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曲面智能化制造与检测技术”。主持承担了重庆市科委攻关项目“锥齿轮传动智能检测与分析方法及系统研究”、“自由曲面数控砂带磨削方法及工程化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齿轮测量中心的锥齿轮测量与分析方法及软件实现”、863计划项目“汽车螺旋锥齿轮高效精密加工成套装备”等。以第一完成人完成的项目“齿轮传动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系统”由于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计算结果准确可靠以及用户界面友好等优点已成功地应用于国内近百家汽车制造厂和专业齿轮制造厂,为提高我国在该技术领域的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第一完成人开发的“锥齿轮测量软件系统”已在国内30余家齿轮企业应用,取得良好效果。与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合作开发的“YK2750全数控螺旋锥齿轮铣齿机”、“YK2560全数控研齿机”参加了第11届北京国际机床展览会。与重庆三磨海达磨床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2MY55200-6CNC 6轴联动数控叶片砂带磨床”已经成功应用于东方汽轮机厂的叶片加工生产线。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共3项。
(2)、师资队伍结构
教授、副教授以上占71%;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84%;35岁以下青年教师13人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40岁以上的教师多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工程经验及很强的动手能力,为本专业形成优势和特色奠定了重要基础;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名,重庆市“322”人才第二层次人才1名;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名;校级学科带头人1名;校级后备学科带头人3名;校级青年骨干教师2名;海归人才4名;硕士生导师15名;
(3)、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比例为100%,一般为2-3门主干课程,。近三年教学评价中,教师优良以上比例达90%以上,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评分都在90分以上。
(4)、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
近5年我专业教师公开发表教研论文13篇,承担教学研究项目12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
我专业教师完成纵向、横向科研项目128项,其中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3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8项;获得专利授权43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公开发表论文总数为128篇,其中重要期刊和国际会议90篇,EI等三大检索收录15篇;
在研的前沿研究项目有国内首台“5轴汽车转向系统试验台”、“大功率军用雪地车无级变速器”、“汽车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零传动低速回转功能部件设计理论及工艺研究”。
2、建设方案
(1)、建设校级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教学团队、数控技术教学团队各1个;通过引进、培养的方式,结合工程应用研究,建设一支研究方向、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更加合理,整体综合实力更为雄厚的师资队伍;
(2)、重点引进液压传动和数控技术方向的带头人或学术骨干1-2人;
(3)、聘请2-3名企业技术专家加强数控装备研发、机械制造工艺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完善和提高产学合作中企业导师对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指导能力;
(4)、选派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通过产学研合作,指派教师到企业兼职,参与产品研发过程,培养工程应用研究能力;
(5)、进一步提高工程应用研究课题的比重,加强教师工程背景,提高对学生工程实践、创新环节的指导能力。
(三)、教学条件
1、现状
根据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对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及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从2002年至今,学校累计向本专业投入建设经费876万元,高于其他同类专业50%。2002年到2007年的投入分别为:56万、89万、98万、160万、173万、300万元,实现了逐年增长。
目前本专业的实验室达1700平米、主要实验设备103台,设备价值1896万元;学校馆藏本专业方向图书资料131871册,分别在重庆长安集团、重庆大江工业集团、重庆建设工业集团、綦江齿轮传动有限公司、重庆隆鑫集团、重庆机床集团、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建有稳定的实习基地,为本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建设方案
(1)、充分利用部市级试验室(中心)的投入,学校将配套投入205万元,主要用于实验室、课程、教材、图书和师资等建设,完善和提高教学条件;
(2)、完善和加强产学基地建设,提高工程实践教学效果;
(四)、改革、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
1、现状
(1)、市级精品课程1门(机械制图);校级精品课程2门(材料力学、机械设计);校级重点课程3门(理论力学、机械原理、数控技术);
(2)、优先选用全国优秀统编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采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的比例为70%;另根据本专业教学改革需要,编写了具有学科或专业特色的教材、专著14部;课堂教学100%采用CAI、多媒体教学手段;
(3)、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教学规章制度体系,这些制度的执行,严格了教学秩序,保证了教学质量,教师评价的优良率在90%以上;
(4)、建立了与理论教学并行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平台、一基地,模块化、层次化”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实现了选时、选师、选实验项目;
(5)、通过产学研合作,与重庆长安集团、綦江齿轮传动有限公司、重庆隆鑫集团、重庆机床集团、重庆大江工业集团、重庆建设工业集团、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大型企业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并成立了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委员会和工作小组,完善了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运行管理机制;
(6)、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在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
(a)理论课程。以知识体系为基础的基础理论具有相对稳定的体系,在总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应有所加强,但应该去掉繁琐部分,精炼经典理论,增大现代理论的比重;
(b)技术课程。以成熟和广泛应用的技术为基础,让学生形成机械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体系应清晰,明确机械制造工艺及夹具设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和现代设计理论及技术作为主体,强化实验动手内容,严格进行各阶段的课程设计,形成实际工作能力;
(c)选修课程。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补充技术范围的主要手段,设置了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选修、专业选修模块;
(d)注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知识结构,突出主干,形成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CAD/CAE技术——机械制造工艺的基础主干,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机械制造方向主干课程、机电一体化方向主干课程、机械设计方向主干课程;
(e)利用已有的大型激光切割机、高速数控铣、加工中心、三坐标扫描机和各种数控机床安排了数控加工综合实践周;结合课程和科研项目开展现场教学。
2、建设方案
(1)、以机械装备设计制造、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工艺为重点,突出数字化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按照 “原理方案—技术设计—制造工艺—试验评价—工程管理” 的工程应用研究过程,优化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完善由力学系列课程、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机械制造系列课程、机电一体化系列课程作为主线的工程应用型的专业课程体系;
(2)、在现有精品课程基础上,再建设1门市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机械原理和1门校级重点课程;
(3)、强化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开放实验的数量和质量,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模块化、多层次、个性化培养,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外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厂校技术合作,为学生进入工程应用研究提供可操作的进入机制和条件。完善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地方企业资源,实现高校和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共同利益下的教育功能耦合;
(4)、增加学生参与教师工程研究项目的机会,扩大教师科研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的比重,让更多学生能够经历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制定方案、技术设计、零部件采购、制造、调试、论文撰写和专利申请过程,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工程应用能力;
(5)、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重点建设本专业的《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技术》、《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械CAD/CAE》、《流体传动及控制》五门课程。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6)、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完善以多媒体、数字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鼓励教师开发多媒体课件,课件更新制度化。
(五)、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
1、现状
(1)、本专业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较强的基本工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外语水平相对较高,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达87%,能熟练使用外文文献。绝大多数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较高, 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及使用互联网,学习了多种主流技术软件如UG、CATIA、PRO-E、ANSYS、MASTERCAM等,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优良,近4届学生2级通过率达到90%以上;
(2)、本专业十分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6人被评为市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17人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3)、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及科技活动,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获奖29项,其中,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3项,重庆市一等奖3项;
(4)、近3年来,学生完成课外科技项目100余项,参与企业科技项目200多人;学生在全国各类科技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8篇;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课外科技活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6项,发明专利申请5项;
(5)、本专业毕业生广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大型企业就业率为60%以上。连续多年在学校组织的招聘会上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招聘会上的供需比为1:3.7;
(6)、近4年毕业生平均一次性就业率95.2%;学生平均考研录取率22.3%;平均学士学位获得率90.7%。本专业近3年的毕业生社会满意度问卷调查满意率分别为91.3%、89.7%和92.4%;
(7)、本专业大量优秀的毕业生给学校和本专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得到考生及家长的信赖,以重庆生源为例,06、07年本专业第一志愿录取新生所占比例为260/296、272/317,录取分数平均高过调档线15分,居市内同批次同类专业前列,录取人数也逐年上升,近5年本专业录取人数分别为205、237、321、318、320人;
(8)、本专业提出的“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发明创造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方法已在一些院校得到推广,近3年接待参观学习的院校和企业人员11批次,得到了不少兄弟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认同。
2、建设方案
(1)、进一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要求规划教师科研重点方向,强调教师科研向工程应用技术转变,首先从教学源头上解决眼高手低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工程应用技术平台;
(2)、加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推动力度,强化毕业设计中的选题和设计能力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工程设备研制、发明创新和专利申请等工程应用和创新活动,进一步扩大和学生进入工程应用的范围;
(3)、加强产学研合作和产学基地的人才培养质量研究,通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各种人才培养方法讨论会,研究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方法,扩大本专业的社会影响。
三、建设成果
(一)、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1、引进:从高等学校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1~4人; 从有关研究所、设计院和企业引进具有工程背景的技术专家1~2人;
2、培养:鼓励教师围绕专业的研究方向走出去攻读学位,委托培养博士2名;参与横向合作(或兼职)的青年教师8人;出国深造的青年教师1人;
3、建设市级(或校级)教学团队1个。
(二)、完善专业实践基地建设
以“汽车零部件制造及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汽车零部件及其检测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为中心,进一步完善工程技术实验基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教学实践平台。同时与企业合作,发展实习基地1-2个。
(三)、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1、完成或立项教研项目5项,其中获部市级奖1-2项;公开发表教研文章15篇;完成“方案—专利引入式教学”创新体系建设和试点工作;
2、再建成1门市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和校级重点课程1门;
3、建设设计型实验和装备研制型实验各1个。
(四)、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
学生发表论文10篇、专利授权30件,部市级以上奖励5个;市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5篇、校级10篇;
实际参加产品开发和设备研制等工程项目的学生数达到400人。
(五)、科学技术研究
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含立项);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60篇;申请专利35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2-3项。
重庆汽车学院院长、教授石晓辉
石晓辉,男,汉族,中共党员,生于1963年,博士,教授。
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历任重庆大学蜗杆实验室主任、蜗轮研制中心主任助理,重庆工业管理学院(现重庆理工大学)汽研所所长、车辆工程系副主任、机械工程系主任,现任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兼重庆汽车学院院长。
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重庆市“九五”立功奖章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兼任全国齿轮制造研究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科技顾问成员、重庆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重庆摩托车协会副理事长、重庆市汽车零部件及其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
重庆汽车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米林
米林,男,1964年1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九八四年大学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一九九一年硕士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专业。 长期从事机械信息的测试与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近年来,先后以课题负责人或主研人的身份完成了包括国家“863”军工预研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重庆市攻关项目等在内的近三十项国家级、部省级和横向科研课题,在国外期刊、国内一级杂志及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四十篇,其中,被EI收录4篇。
重庆汽车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王国超
王国超,教授,男,1965年生,1985年毕业重庆大学获学士学位,1990年获工学硕士学位,分配至煤炭科学研究学院重庆分院从事科研工作,于2000年调入重庆理工大学。
从事基础力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中国家"九五"攻关3项,煤炭部重点项目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主要从事机械振动与噪声分析、流体机械设计与研究,高分子复合材料应用与研发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重庆汽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副教授俞宁
俞宁: 女,中共党员,浙江金华人, 1974年4月生。1997年毕业于重庆工学院车辆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现在重庆大学机械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曾任重庆工学院电子系辅导员,学生处教育管理科副科长,学生处思想教育科科长。
曾主编《汽车文化》、参编《汽车服务工程》、《现代质量管理工程》、《新生入学指南》等教材或专著;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负责和参研重庆市课题2项,其中一项获得2005年重庆市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曾获得重庆工学院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专职学生工作干部、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重庆汽车学院副院长、教授周康渠
周康渠,女,汉族,中共党员,1967年10月生,博士,教授。
200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任重庆理工大学汽车学院工业工程系主任,现任重庆理工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杂志理事、香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研发中心高级会员、重庆汽车工程学会会员。2006年获重庆市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到美国密苏里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2007年获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主要研究方向为生产系统优化技术、先进制造管理技术及信息化工程,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重庆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30余项,参编教材1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LNCS》、《中国机械工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业工程与管理》等发表论文50余篇,SCI、EI收录10余篇。
1985年 重庆工学院复校,成立机电工程系;
1993年 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和院长为组长的汽车专业建设领导小组;
1994年 重庆工学院与西南兵工局共同成立了“西南兵工车辆技术教育基金会”,并出资1000万元建立了重工车辆工程学院;
1996年 重工车辆工程学院被确定为建立西部汽车城所依托的“三院两所”之一;
1998年 车辆工程学科被评为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部级重点学科;
1999年 车辆工程学科被评为重庆市重点学科;
2000年 经重庆市教委批准建设“汽车零部件及其检测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2002年 车辆工程学科被评为重庆市14个“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之一;
2002年 由重庆市教委批准利用日元贷款项目建设“汽车摩托车试验及培训中心”,使车辆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实验装备水平达到西部一流;
2004年 重庆市政府批准在车辆工程学院建设重庆市十个首批充电建设示范工程技术研中心中的重庆市车辆模拟与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汽车动力系统及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4年 车辆工程学科被学校评为唯一的工科品牌学科;
2004年5月 重庆市政府决定依托重庆工学院,以原车辆工程学院为核心组建重庆汽车学院;
2004年12月12日重庆汽车学院成立;
2005年 重庆市教委批准车辆工程学科设立“巴渝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车辆工程专业被评为学校“品牌专业”;
2005年 在全国第十次学位授权审核中,机械工程学科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6年 机械工程实验中心被评为重庆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7年 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重庆市首批高等学校市级教学团队;
2007年 汽车传动系统零部件制造与检测技术创新团队被评为重庆市首批高校创新团队;
2008年 车辆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
2009年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重庆市特色专业;
2010年 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项目类别 | 年份 |
1 | 军校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制度创新 | 贺建民 | 重点 | 2005 |
2 | 基于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实验室运行全程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 邓国红 | 一般 | 2006 |
3 | 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研究 | 廖林清 | 重点 | 2007 |
4 | 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研究 | 贺建民 | 重点 | 2007 |
5 | 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王国超 | 重点 | 2008 |
6 | 高等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 | 刘妤 | 一般 | 2008 |
7 | 面向重庆市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妤实践 | 刘红杰 | 一般 | 2008 |
8 | 机械设计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与教改实践 | 林昌华 | 一般 | 2008 |
9 | 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米林 | 重大 | 2009 |
10 | 汽车企业人才需求与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黄泽好 | 重点 | 2009 |
11 | 工程流体力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 杨含离 | 一般 | 2009 |
12 | 车辆工程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 邓定瀛 | 一般 | 2009 |
13 | 重庆市理工类高校核心竞争力与特色发展研究 | 贺建民 | 重点 | 2010 |
14 | 面向微电子制造业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 | 周康渠 | 重点 | 2010 |
15 | 地方工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研究 | 廖林清 | 一般 | 2010 |
16 | 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 陈世平 | 一般 | 2010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项目类别 | 年份 |
1 | 军校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制度创新 | 贺建民 | 重点 | 2005 |
2 | 基于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实验室运行全程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 邓国红 | 一般 | 2006 |
3 | 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研究 | 廖林清 | 重点 | 2007 |
4 | 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产学研合作模式教育研究 | 贺建民 | 重点 | 2007 |
5 | 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王国超 | 重点 | 2008 |
6 | 高等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 | 刘妤 | 一般 | 2008 |
7 | 面向重庆市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妤实践 | 刘红杰 | 一般 | 2008 |
8 | 机械设计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与教改实践 | 林昌华 | 一般 | 2008 |
9 | 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米林 | 重大 | 2009 |
10 | 汽车企业人才需求与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黄泽好 | 重点 | 2009 |
11 | 工程流体力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 杨含离 | 一般 | 2009 |
12 | 车辆工程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 邓定瀛 | 一般 | 2009 |
13 | 重庆市理工类高校核心竞争力与特色发展研究 | 贺建民 | 重点 | 2010 |
14 | 面向微电子制造业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 | 周康渠 | 重点 | 2010 |
15 | 地方工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研究 | 廖林清 | 一般 | 2010 |
16 | 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 陈世平 | 一般 |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