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灶鹤舞

三灶鹤舞

目录导航

简介

据《抱朴子》记载,丹顶鹤能活100岁。因此人们常把鹤作为长寿的象征,并与青松相提并论,用“松鹤延年”、“松龄鹤寿”来象征长寿。同时鹤被赋予了高洁情志的内涵,成为名士高情远志的象征物。

起源

据介绍,三灶鹤舞是宋代三灶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模仿白鹤的神态动作,研究白鹤的生活习性而创造出来的民间舞蹈。是当地民间迎春接福、贺老拜寿的一种拜年方式,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据明朝嘉靖二十七年 《香山县志》中记载:“小榄何庸,字用中,又字一之。涉猎书史,鼓琴调鹤以自娱,因自号琴鹤东人。成化中,至京师翰赀得七品散官,出入诸名公门下。皆为赋琴鹤东人诗。丘文庄公序之,略曰:昔宋赵清献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这段文字记载了宋朝香山人赵清献,舞鹤技术高超,并把鹤舞传入四川。到了明朝又有一位舞鹤高手香山县人何庸,因舞鹤出名,得到明朝政府的认可,何庸因此而得到了七品散官,并在京师为各名门望族、文人雅士表演鹤舞。

在清朝鹤舞已成为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文娱活动。三灶鹤舞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整个香山县跳鹤舞唱鹤歌已蔚然成风。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大批日军入侵三灶岛,鹤舞因战乱而逐渐衰落。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三灶鹤舞再度兴起,是村民春节和重大节庆活动的主要表演项目。文革时期,受到破四旧的影响,鹤舞被禁止。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开始繁荣发展,鹤舞在得到传承的同时也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已近濒危。

特点

鹤舞高清组图鹤舞高清组图(60)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解放前,三灶舞白鹤、唱鹤歌的贺年活动,是大年初一至元宵节期间进行。解放后,为了农业、渔业生产的需要,改在农历新年初一开始至初七结束。既可以在白天也可以在晚上进行。在舞白鹤、唱鹤歌到各家各户贺年之前,凡36岁以下的男性村民,都要向自己同一宗族的36岁以上的长辈送一张红帖,贴内写着某日或某晚上仙鹤会降临,并提写其他恭贺新禧等祝福字语,表示对老人家的尊重和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鹤舞表演的动作轻盈灵动,是模仿白鹤捕鱼、飞翔、嬉戏、鸣叫、休息等动作而成。鹤歌声调悠扬,内容健康、高雅、吉庆,多数歌颂社会发展、好人好事,劝人从善,教人上进,有着寓教于乐的作用,很多大人都叫小孩听从鹤歌的教导。舞白鹤、唱鹤歌是用鼓、锣、钹敲打伴奏,声音洪厚,烘托出喜庆气氛。

传承

“我们从2006年对三灶鹤舞开始进行发掘和保护,当时年轻人中已经几乎没有人学习鹤舞,少数鹤舞传人都年事已高,鹤舞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地步。”张文介绍说,为了使三灶鹤舞得到传承,他们一方面积极申报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争取上级支持,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寻找青年的鹤舞传承人,使其后继有人。2008年,在各方努力下,在三灶海澄小学开设鹤舞传承班,由三灶鹤舞传承人之一陈福炎老人亲自授课,至今该班已开办3届,共有60多名小学生参加鹤舞学习。

鹤舞传承班招收的都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毕业以后就基本上流失了。三灶鹤舞两位代表性传承人中,陈福炎老人已79岁,徐钜兴已82岁,寻找新的代表性传承人已迫在眉睫。针对传承人缺乏的难题,今 年金湾区将从海澄小学一年级开始招收,一个年级至少选20人,争取学习鹤舞人数能达到100人左右,先从鹤舞的历史文化教起,再延伸至鹤舞表演,再从中挑选优秀的重点培养,希望从中找到新的鹤舞传承人。

由于鹤舞、鹤歌的传承没有文字的记载,用口口相传的形式,仅靠现掌握该技艺的陈福炎、徐炬兴两位老人教小学生鹤舞、鹤歌的技艺。张文表示,今后金湾区将重视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整理,使之形成文字或是音像档案材料,才能把这独有的文化艺术传承下去。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文化服务中心(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老干部活动中心)获得“三灶鹤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1]

开发

为了更好地展示三灶鹤舞的历史文化,金湾区准备投入50万对位于三灶海澄村的尚贤斋进行改建,把它建成一个近五百平米的非物质文化展示馆,将展示一些鹤舞图片、鹤舞表演道具等。据了解,目前正在做展馆方案和设计,该展馆建成后将对市民免费开放,市民不仅可以欣赏优美的图片,还可以亲身体验鹤舞的步伐动作,模拟一次鹤舞表演。鹤舞传人还将不定期在展示馆附近现场表演鹤舞。

张文表示,除了三灶鹤舞外,三灶还有花袖、起名、定家湾茶果等多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湾区将不断发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底蕴。今后,金湾区将把三灶鹤舞和当地旅游结合起来,把三灶万人坟、慰安所、碉堡、木头冲村等文物古迹结合起来,进行整体包装开发,作为三灶镇一系列的旅游景点开发,使其成为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八方来客。据透露,下月底,作为三灶鹤舞传人的谭森荣、谭锦徽父子将亮相上海世博会,为“广东周”添彩。

相关文献

  • 万方数据学位论文广东珠海地区三灶鹤舞民间舞蹈形态的调查研究与整理 - 2010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珠海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 体育文化导刊 - 2011 ( 7 )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