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鼓乐源远流长历久弥新,鼎立于先秦,鼎新于唐宋,鼎盛于明清,鼎革于当今。
绛州鼓乐由先秦“丁陶文化”逐渐繁衍而来的晋国鼓乐在绛州土地上世代相传,造就了鼓乐艺术——绛州鼓乐。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极力主张“闻鼓声者而悦之”,得到君主的赏识和认可,因此晋国鼓乐在当时的影响力巨大,名闻天下,远播四方,有“秦筝晋鼓”的说法。受汉代鼓吹乐的影响,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乐器的不断传入,唐时的绛州鼓乐不管在乐器种类上还是在演出形式上都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唐太宗李世民的《秦王破阵乐》对绛州鼓乐产生了巨大影响。宋代,百戏、社火在晋南一带的盛行,也给绛州鼓乐注入了新的活力。明清时期绛州鼓乐不断走向鼎盛。绛州鼓乐初为当地祭祀、庆典、婚嫁和庙会及各种民间社火的民俗活动。直到民国时期的《新绛县志》中依然有“元宵……鼓吹、杂戏、秧歌,火树银花”“每逢赛社之期,必演剧数日,扮演各种故事,如锣鼓……令观者有应接不暇之势”等记载[3]
绛州鼓乐以丰富多变的音乐语汇,将人、兽、物的形象诉诸于观众的视听,并可演绎一个完整故事。[3]
绛州鼓乐有赛社锣鼓和鼓吹锣鼓两大类,其中赛社锣鼓是绛州鼓乐风格的主要代表。赛社锣鼓亦称闹年锣鼓、社火锣鼓,它主要用于“赛社”和春节期间的社火活动。在赛社锣鼓中,花敲鼓和穿箱锣鼓最具特色。
绛州鼓乐常用的乐器主要有扁鼓、小鼓、大鼓、花盆鼓、战鼓,以及拍板、梆子和铜制响器镗锣、大锣、大钹等,表演时依据乐曲内容的需要往往对乐器做出不同的组合。
绛州鼓乐的表演形式除领奏、对奏、齐奏外,还有不同组合的交替变化和独奏华彩部分等。
绛州鼓乐常用的敲击技巧就“鼓”而言,有击鼓边、蹭鼓面、打鼓帮、抽鼓皮、磕鼓环、碰鼓架、磨鼓钉等。就“槌”而言,有单槌滚、双槌擂、槌相搓、槌相击、槌相朓、槌相移等,演奏技术的发掘可谓全面深入。[3]
绛州鼓乐演出1、绛州鼓乐充溢着爆发力和阳刚之气的节奏性配乐。
2、绛州鼓乐刚劲铿锵、雄浑浩荡的军魂和气势远非其他小情调的音乐作品可以比肩。
3、绛州鼓乐有独特的美感和动律。以打击乐器构成的音响结构坚实硬朗,层次分明。
4、轻重交替的鼓点清晰稳健,逐段变快变强,其中既有对力度的精准控制,又做到了力量与豪情的尽情释放。蕴含着丰沛的力量、速度、气势和空间感。
5、风格单纯凝炼,立意高远,以小见大,具有干脆利落的顿挫感。
6、绛州鼓乐以鼓为主,鼓的形制各异,演奏手法出人意料,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7、锣、铙、钹的加盟,以及在音色、节奏、力度和速度等方面所赋予的各种艺术处理,使单纯以打击乐器为唯一表现手段的锣鼓乐不仅具有气势恢宏、粗犷豪放的风格,而且还能做到题材丰富、表情细腻,达到了艺术性与技巧性的完美统一。[4]
民间将绛州鼓乐分三路,南路有《叽呱啦》《啦呱叽》《扎咚呱》,中路有《钉缸》《麻雀踩蛋》,北路有《件斗虎》《凤凰单展翅》《狮子撩绣球》。
传承价值
绛州鼓乐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绛州鼓乐
传承状况
能传唱绛州鼓乐的老艺人先后谢世,绛州鼓乐传承面青黄不接,亟待保护。[3]
保护措施
2019年7月24日,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重点项目——晋港青少年山西绛州鼓乐研习交流活动在新绛县西街实验小学擂鼓开营。来自香港的百余名青少年将在有着上千年鼓乐历史的新绛,寻根探鼓、以鼓交友、传承文化。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获得“绛州鼓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1年,绛州鼓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1]
重要活动
2015年4月15日,2015年劳伦斯世界体育奖颁奖大会在上海大剧院进行。绛州鼓乐,为劳伦斯开场。
2018年2月,绛州鼓乐首次登上孟加拉国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