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北鲵

新疆北鲵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中 文 名 新疆北鲵

俗名别名

英 文 名 Ranodon sibiricus  

拉丁学名

地理分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泉县。该县西部阿拉套山的捷麦克有一处栖息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县西南部天山的苏鲁别珍山谷有两处栖息地,总面积约40000平方米。据当地医药部门和农牧民反映,在霍城县的三工河、红旗乡、大西沟等地以前曾有分布,近年经多次考察都未发现。 国外仅见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阿拉套山支脉河流有分布。

繁殖方式 卵生。5~7月为繁殖期,产卵及孵化水温为8~12.9℃,孵化期46天左右,卵胶囊产在大石块下,以胶质柄牢固粘在石块底呈倒"V"字形,每对卵胶囊卵粒数16~98粒不等。

习    性 栖息地有多处涌泉流水形成分支小溪,水深6~30 cm,小溪中除有水生植物外,还有大小不等的石块,新疆北鲵白天隐藏于水生植物形成的片状沼泽及石块下,夜间成体在水中或地面觅食。

 

体形特征 全长150~200 mm,最长者达250 mm,头体长约等于尾长。头扁平,头长大于头宽;躯干略呈圆柱形;尾基圆,向后侧扁。成体无唇褶,颈褶弧形;犁骨齿列呈" "或" "。指4趾5,指趾较宽扁,仅基部具蹼,指长顺序2-3-4-1;趾长顺序3-4-2-5-1,指趾端角化色深。皮肤光滑,生活时上陆地成体为淡黄绿色,水中生活的成体为褐色或黑褐色,其上有深褐色或黑褐色斑点,腹面灰白色;体侧有肋沟12~13条。雄性肛裂前缘中央有浅色乳突,雌性尾略短于雄性。幼体具唇褶,尾部鳍褶明显。

 

食    性 成、幼体主要以石蚕(毛翅目幼虫)和腺状介虫科小型甲壳类为食。

 

保护措施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牲畜入侵破坏生存环境,人为捕捉带来灭顶之灾,种群数量不足3000尾……面对这一现状,新疆欲立法对处于濒危边缘的新疆北鲵进行保护,拟对保护区内砍伐捕捞等行为最高罚款1万元。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已呈报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查,审查通过后将颁布实施。

  《条例》规定,把该自然保护区内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新疆北鲵栖息地为核心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进入;在核心区外围划定缓冲区,在缓冲区内可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在缓冲区外围划定实验区,可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活动。在自然保护区外,还要建立保护地带。

  在自然保护区进行砍伐、捕捞、狩猎、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以及在核心区进行放牧都是被禁止的,如果发生上述行为,将按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没收其违法所得,并限期恢复原状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对保护区造成破坏的,将处3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此外,擅自移动或破坏界标、围栏,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或在自然保护区内不服从管理,经批准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内从事研究、标本采集的单位和个人,不向保护区管理部门提交活动成果副本等行为,将处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物种起源

套山发现一种长约20多厘米、手指 粗细、浑身光滑、水陆两栖有点像蜥蜴的动物。这是他从未见过的,他断定这是一个重大发现,于是把这种动物带回了实验室并作了种属描述。   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的、外国的专家曾多次 考察 新疆和 哈萨克斯坦的 天山、 阿拉套山地区试图找到这种神秘的动物。一次次的失败后人们断定这种 凯塞尔见过的动物已经灭绝了,不会再有人见到它们了。   1989年9月, 新疆师范大学生物系的一名 温泉县的学生从家里带来一只 四脚蛇,生物系教师 王秀玲一下就想到了整天给学生们讲的100年前俄国人发现的但谁也没见过的那个家伙。第二天她和几个同事直奔温泉县,1989年9月6日,距凯塞尔最后一次见到这种动物已经过去了123年。1990年又发现了 北鲵的第二个栖息地。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