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学校诞生

毛主席与学生的合影毛主席与学生的合影1952年春,全国高校生源严重不足,中共中央决定从军队、政府、党派、人民团体等系统中,抽调青年知识分子干部进入高等学校,满足高校招生需求,从而适应即将开始的国家大规模建设的需要。华东区由舒同负责,在上海成立“华东区抽调机关部队干部进入高等学校补习班”,对抽调的机关干部进行高中阶段的文化补习,为进入高校学习做准备,校址设在沪江大学。

1952年高考之后,根据上级指示,利用补习班所有师资创办了华东速成实验学校,校址在虹口区西体育会路441号,校长为郝晋卿。华东速成实验学校设工农实验部和师资训练部,由原交大、华东师大、上海三所工农速成中学合并而成。师资训练部为后来培养中等师资提供了不少经验。华东速成实验学校的师资虽然不足,但也不乏名师,如教育家叶懋英、语言学家许威汉、文字学家罗君惕等。

1954年,为适应上海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上海市人民政府责成上海市教育局负责筹建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决定由市教育局局长陈琳瑚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确定首批设置中文、历史、数学、政治教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8个专修科。校址选在徐汇区的漕河泾地区,在新校舍建成前暂借原华东速成学校为临时校舍。在市教育局支持下,又利用华东速成学校的人力物力和基本设施,筹建工作较顺利。华东速成实验学校工农实验部划归同济大学,而师资培训部的大部分教职员工则进入师专成为了工作人员和教师。

1955年签发的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录取通知书1955年签发的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录取通知书1954年7月5日,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宣布成立,位于西体育会路441号。书法家舒同手书校名牌,一所担负着为基础教育事业培养新师资重任的高等师范院校正式诞生。陈琳瑚兼任校长,刘芳任副校长主持工作。

1955年8月9日,新校舍主要建筑群竣工,校舍整体设计为庭院式古建筑风格,所有建筑物均是红砖墙大屋顶,近1万平方米的5层教学大楼坐落在校园中央,是当时漕河泾地区的制高点。

1955年8月18日,学校由西体育会路迁来桂林路新址,即今徐汇校区。

1955年9月,学校实有图书67798册(至1966年初增加到76万册)。迁来新校址后,有了新建的独立的图书馆。

1956年5月8日,中央教育部正式通知上海市教育局:为适应上海市中等学校师资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1956年暑假后上海成立师范学院一所,并将上海师专改建为师范学院,校名分别定为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和上海第二师范学院。

1956年上半年,两所师院积极进行了基本建设的规划和筹备。第一师院的校经多处选择,最后确定以闸北区明晏路150号原北郊中学为基础进行扩建。第二师院仍在桂林路上海师专原址,并以师专为基础扩建。

1956年7月14日,上海市副市长刘季平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举行的大会上宣布,在上海师专的基础上成立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和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同时撤销上海师专建制。从此上海地方开始培养大学本科师范生。第一师院院长廖世承,副院长陈云涛。第二师院院长陈琳瑚(上海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副院长刘芳、沈德滋。一师院培养中等学校文科师资,二师院培养中等学校理科师资。

曲折发展

1958年7月22日,创办刚满两年的上海第一、第二师范学院,合并成为一所以文理为主的综合性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学院。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任命教育家廖世承担任第一任上海师范学院院长。原与第二师院相邻的上海音乐学院旧址,划归上海师范学院,成为上海师院东部。原二师院为上海师院西部。全院总面积占地558.65亩。

1958年暑假,招收新生1574人,在校学生达4160人。翌年暑假,招收新生2448人,在校学生在达5935人。教师人数也随之增加。上海师范学院迅速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上海地方高校。[8]

1958年11月,由物理系航模队制成的上海市第一架载人滑翔机“上师1号”试飞成功。

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先生(第一任师大校长)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先生(第一任师大校长)

1959年3月,《上海师范学院学报》创刊号出版。

1960年2月,举行中国共产党上海师范学院第一届全体党员大会。

1961年9月,上海工农师范大学和松江师范专科学校撤销建制,两校在校学生转入上海师范学院。

1965年起,开始接受外国留学生,是上海市最早开展留学生汉语教育的学校。

1965年6月,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从华东师范大学迁入上海师范学院。

至1965年7月,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2643名,他们中的大多数分配在上海市各中等学校,为上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65年10月,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文史学家郭沫若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至1966年“文革”前,12年来,不少学科相继脱颖而出,不少教师学术研究令人注目,如外国文学翻译家朱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马茂元、现代汉语专家张斌、中国古代史专家程应镠、中国近代史专家魏建猷、光学专家沈德滋等。这些专家在学术界有较高声望和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处于中国国内领先地位,还举行过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并带出了一批后起之秀。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学校停止招生。

1970年9月,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1年底,上海市委作出将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和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合并成立“上海师范大学”的决定。1972年5月,上海师范学院等五校正式合并成立上海师范大学。校部及理科设在原华东师大,文科设在原上海师范学院。原华东师大校址为上海师大本部,原上海师范学院校址为上海师大分部;学校大丰“五七”干校南迁奉贤。更名后的上海师范大学设历史、中文、政教、外语、教育、革命文艺、军体、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理等12系文理两科。

“文革”期间,学校的科研工作遭到严重摧残,但很多教师出于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克服困难并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抗争。在5校合并期间,学校中文系根据国务院布置,在校建立了二十四史标点组,并承担“宋史”的标校任务。物理系、化学系的一些教师,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进展,如“催化电子理论在光合作用中的应用”,“DJS112型电子计算机”、“场致发光屏”、“镉离子选择电极的研制和应用"以及与其它单位合作的“氯碱工业高氧超阳极涂层”等。其中“场致发光屏”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改革振兴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学校于1977年底招收了恢复高考后的第—届新生2055人。

1978年“上海师范学院”挂牌仪式1978年“上海师范学院”挂牌仪式1978年4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师范学院恢复原建制。5月13日,在桂林路原上海师院校址举行“上海师范学院”挂牌仪式,字体为建校10周年时郭沫若手写体。

1978年复校初,藏书为101万册(到了1984年,已发展到128万册)。

1978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首批5个招生专业为计算数学、现代汉语、古代史、理论物理和篮球,由此掀开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新篇章。学校于1978年成立了科学研究处,并于1979年恢复了“文革”前曾设立过的院学术委员会,以加强对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导与管理。

1978年,创建上海师范学院分院(1985年定名为上海技术师范学院)。

1979年,学校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指定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高校之一。

1980年,与共青团上海市委团校合作,创立了全国第一个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生的全日制团队干部大专班,后在此基础上合作招收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工作)本科专业。

1981年11月,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教育心理学、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汉语、汉语文字学、世界文学、中国古代史、基础数学、计算数学等8个学科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

1983年,学校在举办函授教育(始于1958年)的基础上成立夜大学,即今上海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1983年,学校建立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中第一个教育管理系。

1984年,获批上海市教委第一批重点学科。

至1984年,上海师范学院设有中文、历史、外语、艺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政治教育、教育管理、地理等12个系,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政治教育、英语、教育管理、音乐、美术、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体育、中国古典文献学等14个本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教育学原理、学科教学论、文艺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应用数学、理论物理、无线电电子学、物理化学、政治学理论、水生生物学等25个硕士学科专业。设有教育学心理学、马列主义、公共外语、公共体育、大学语文、德育等6个公共教研室,古籍整理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宋史、中国近代史、外国文学、环境保护、菌蕈、电致发光、计算机、电化学、应用数学等9个研究室及光催化研究组。全院师生员工总数达8400余人,成为建国以来上海地方创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所综合性高等学校。[9]

1984年刘振元副市长为学校更名仪式剪彩1984年刘振元副市长为学校更名仪式剪彩1984年4月,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斯普林菲尔德分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此为学校与海外高校合作交流的开端。

1984年10月,举行建校30周年庆祝大会。同时,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上海师范学院正式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是全市地方高校中第一所学院更名大学的学校。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先后调整、增设了若干机构与专业;教学科研方面,如:1985年新设计算机科学系,政治教育1989年改名政治法律系,1987年艺术系分化为音乐系和美术系;1985至1988年间先后增设了计算机科学、无线电物理学和电化教育专业, 使4年制本科达到17个专业;1986至1990年间新建军事教研室、公共艺术教研室,原马列主义教研室改为马列主义理论教研部,公共外语教研室脱离外语系成立大学外语教学部,撤销德育教研室改建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至此共有8个公共教研机构;1985年成立文学研究所,1989年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1991年成立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1987至1988年间又建立实验中心、计算机中心、电化教育中心、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和出版印刷中心等6个教学科研实验基地与联合体。[9]

1986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将上海师范大学等四校作为全国首批实行高校教师职务评聘制的试点单位。[10]

1986年10月19日,陶行知塑像奠基仪式在学校东部湖心岛举行。国务委员、全国陶行知研究会名誉会长张劲夫在时任上海市市长江泽民陪同下出席,并为“行知园”题词。

1988年3月,受市高教局委托,在学校设立上海市高等师范学校师资培训中心。

1988年秋,对87级本科生开设副修系列课程,在全国高校属首创。

1988年10月15日,在校庆34周年之际,上海师范大学校友会正式成立。

1994年与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合并成立新的上海师范大学1994年与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合并成立新的上海师范大学1992年9月15日,学校举行中国教育家、前院长廖世承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国务院副总理、廖世承先生的学生姚依林题词:“向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廖世承先生学习。”

1993年10月,女高音歌唱家、全国首位声乐硕士彭丽媛受聘学校兼职教授。

1993年11月,学校打破了原有的校、系两级办学体制,建立外国语学院,竖年3月又建立商学院。

1993年12月18日,谢丽娟副市长带领有关委、办、局领导一行10余人来校现场办公,落实市委、市府关于重点支持上海师大的指示精神。[11]

1994年10月,上海师范大学与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合并成立新的上海师范大学。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学校题词:“发展师范教育事业,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为学校揭牌并讲话。[12] 原上海技术师范学院院址成为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4](该校区当时占地面积1183亩,后扩大至1800亩)。

开拓前进

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1995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学校设置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点。

1997年9月,上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林师范学校黄陵卫生保健师范部并入上海师大。

1999年2月,学校首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设立。

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2000年,上海谢晋-恒通明星学校并入学校,改制为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2019年与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相关学科专业共同组成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由电影艺术家谢晋担任首任院长。

2000年4月,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确立为首批22个国家级华文教育基地之一。

2001年6月,上海市行知艺术师范学校并入,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划归学校管理。

2002年4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合作成立“天体物理联合研究中心”。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7)2003年8月,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划归学校管理,与原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共同组建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旅院、旅专是同时采用两个名称的合一教育机构)。合并后的旅游学院为全国唯一一所旅游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世界旅游组织(WTO)附属成员、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太旅游协会会员(PATA)、国际展览产业联盟(IEIA)成员、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成员和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成员。

2003年11月,上海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划归学校管理。

2004年,学校首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获批成立。

2006年3月1日,经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批准,全国高校第一家纪录片创作基地“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创作基地”落户学校。

2007年,学校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

2007年9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来校看望师生,寄语学校,坚持教育优先。

从师专到师大,校徽版本共有7种,每种分为教工和学生两种从师专到师大,校徽版本共有7种,每种分为教工和学生两种2008年10月,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这是上海高校中首个独立的、直属于学校领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的二级机构。11月,资源化学实验室通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专家论证,成为学校首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年,第一所中外合作孔子学院在日本广岛福山大学正式挂牌。

2009年10月,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分中心成立,韩正市长授予分中心铭牌。11月,学校与国际儒学联合会合作创办上海师范大学国际儒学院。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首次获得教育部“国培计划”项目。

2011年10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风险辨识项目部(GRIP/UNDP)与上海师范大学共同发起的GRIP-上海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中心在上海师大揭牌成立。同年,学校成为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

2012年9月,全国首个地方政府奖学金预科学院“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预科学院”正式落户上海师大。同年,获批设立“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培育基地”,学校成为全国首批4所国际教育研究培育基地之一。

2013年3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合作成立“南极天文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同年,学校第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源化学”获批开放运行。

2014年5月10日,学校在原研究生处的基础上成立研究生院。7月,学校入选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1月,植物种质资源开发中心入选首批“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12月,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名单。[13]

2015年2月,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导建设的教育硕士实践基地“上海市实验学校实践基地”入选首批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3月,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合作共建的“上海师范大学联合科技创新中心”揭牌。

2016年1月,由学校联合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共同组建的教育部“资源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获批。5月,上海教师教育创新发展中心落户学校。6月,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首批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名单。

2017年8月,被认定为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入选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11月,上海首家联合国二类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落户学校。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6)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月,学校获得首届“上海市文明校园”称号;教育部确定上海师范大学等14所高校为“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班培养基地。5月,学校发起的“现代地方大学国际联盟”(UCM)正式启动。6月,学校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首批项目。8月,学校入选国家“111计划”。11月,成为沪港大学联盟创始成员;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首家上海市重点智库(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落户学校。12月,学校加入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为理事单位。

2019年1月,入选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学科)建设行列。4月,学校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首批项目。5月,上海市大学生文创实践基地授牌暨工作启动会议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学校成为首批十家上海市大学生文创实践基地之一;中国银行上海师范大学科技金融实验基地正式运营。11月,学校与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4]

2020年7月,学校入选上海市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9月,学校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15]同月,学校与新城控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6]

2021年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                                

2021年11月16日,上海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正式揭牌成立。[17]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奉贤校区风光奉贤校区风光(24)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拥有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备案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重点智库,1个上海高校智库,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个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12个上海市人文社科研究和决策咨询基地,4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1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机构。[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

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培育基地:国际教育研究中心

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非洲研究中心、东南亚研究中心(备案)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源化学实验室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资源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光化学能源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机构:教师教育中心

上海高校E-研究院:都市文化、计算科学、比较语言学、国际与比较教育

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应用语言学研究所、道德文明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市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全球城市与世界文明传承研究基地

上海市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全国大中小学课程德育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茆训诚工作室、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高峻工作室、上海市教育立法咨询与服务研究基地、中国旅游研究院都市旅游研究基地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星系与宇宙学半解析研究、稀土功能材料、植物分子科学

上海市重点智库: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

上海高校智库:国际城市教育发展智库

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科学计算、分子影像探针与传感器

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植物种质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绿色能源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2]

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分中心

市级研究会:上海市毛泽东思想研究会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风险辨识项目部开放平台GRIP-上海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中心

中国商务广告协会批准研究机构中国创意产业研究所

上海市旅游局批准的研究机构:上海旅游标准化研究中心(上海市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上海旅游法制研究中心

中国银行实验基地:中国银行上海师范大学科技金融实验基地

校级科研平台(部分)
上海师大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院 上海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 光启国际学者中心 中国周边问题研究院
全球资本创新研究院 国学与中国思想高等研究院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语文课程研究基地
广播电视与融合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谢晋影视艺术研究中心 新广告研究中心 现代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世界电影研究中心 宋史研究中心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心 女性研究中心
德育课程研究中心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 外国文学研究中心 中德教育研究与协作中心
爱尔兰文学研究中心 艺术研究中心 青年文化研究中心 比较政党研究中心
汉书艺术中心 肖像创作中心 漆艺与漆画艺术研究中心 儿童艺术创意与研究中心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刘易斯·芒福德研究中心 统战理论研究中心 中国劳动问题研究中心
植物分子科学研究中心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经济伦理研究中心 中国非物质传承研究中心
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 唐诗学研究中心 公众史学研究中心 中国礼制史研究中心
预防职务违纪违法犯罪研究中心 中医翻译国际研究中心 中国评弹研究中心 空间金融研究中心
城市地图研究中心 法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陶行知研究中心 经济哲学研究中心
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 房地产经济研究中心 中欧城市比较研究中心 金融工程研究中心
数字社区与智能家居中心 丝绸之路研究中心 亚洲学研究中心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研究中心 天体物理联合研究中心 计算语言学研究中心 都市社会工作研究中心
城市大数据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跨学科研究中心 科技策划与传播中心 数字传媒艺术研究中心
中澳国家公园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城市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 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科学教育研究中心
动力系统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 中以创新中心 文学研究所 古籍整理研究所
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哲学与跨文化研究所 数学科学研究所
魔讯视频感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敦煌学研究所 应用化学研究所 应用生态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 教育科学研究所 催化研究所 工程食品研究所
仿生合成与新药创制研究中心 心理学研究所 小学教育研究所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慈善与志愿者服务研究中心 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学科教育研究所 美学与美育研究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研究所 现代教育研究所 数学认知研究所 法治与人权研究所
上海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研究所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植物基因功能研究所 微生物与免疫研究所
新技术应用开发研究所 学校体育研究所 食品添加剂和配料研究所 汽车与动力技术研究所
工程结构防震减灾与安全研究所 遗传研究所 物理教育研究室 有机合成研究室
智能计算与图像处理研究所 化学教育研究室 应用物理研究室 电化学研究室
数控加工与装备技术研究所 心理学重点实验室 磁浮技术研究所 梅子涵儿童文学工作室
儿童文学研究所 机电控制研究所 中日人文地理与区域创新研究所
功能材料研究中心 光电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孢子植物与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城市生态与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 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精密机电系统与控制技术工程中心
人力资源研究中心 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劲马车辆产学研研究所
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 教育形象与文化研究中心 心理测评中心 中小学教育实验研究所
上海-MSU生涯与工作心理学研究中心 语言研究所(比较语言学研究中心)

建设成果

校级科研平台(部分)
上海师大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院 上海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 光启国际学者中心 中国周边问题研究院
全球资本创新研究院 国学与中国思想高等研究院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语文课程研究基地
广播电视与融合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谢晋影视艺术研究中心 新广告研究中心 现代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世界电影研究中心 宋史研究中心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心 女性研究中心
德育课程研究中心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 外国文学研究中心 中德教育研究与协作中心
爱尔兰文学研究中心 艺术研究中心 青年文化研究中心 比较政党研究中心
汉书艺术中心 肖像创作中心 漆艺与漆画艺术研究中心 儿童艺术创意与研究中心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刘易斯·芒福德研究中心 统战理论研究中心 中国劳动问题研究中心
植物分子科学研究中心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经济伦理研究中心 中国非物质传承研究中心
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 唐诗学研究中心 公众史学研究中心 中国礼制史研究中心
预防职务违纪违法犯罪研究中心 中医翻译国际研究中心 中国评弹研究中心 空间金融研究中心
城市地图研究中心 法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陶行知研究中心 经济哲学研究中心
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 房地产经济研究中心 中欧城市比较研究中心 金融工程研究中心
数字社区与智能家居中心 丝绸之路研究中心 亚洲学研究中心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城市水环境污染控制研究中心 天体物理联合研究中心 计算语言学研究中心 都市社会工作研究中心
城市大数据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跨学科研究中心 科技策划与传播中心 数字传媒艺术研究中心
中澳国家公园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城市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 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科学教育研究中心
动力系统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 中以创新中心 文学研究所 古籍整理研究所
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哲学与跨文化研究所 数学科学研究所
魔讯视频感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敦煌学研究所 应用化学研究所 应用生态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 教育科学研究所 催化研究所 工程食品研究所
仿生合成与新药创制研究中心 心理学研究所 小学教育研究所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慈善与志愿者服务研究中心 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 学科教育研究所 美学与美育研究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研究所 现代教育研究所 数学认知研究所 法治与人权研究所
上海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研究所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植物基因功能研究所 微生物与免疫研究所
新技术应用开发研究所 学校体育研究所 食品添加剂和配料研究所 汽车与动力技术研究所
工程结构防震减灾与安全研究所 遗传研究所 物理教育研究室 有机合成研究室
智能计算与图像处理研究所 化学教育研究室 应用物理研究室 电化学研究室
数控加工与装备技术研究所 心理学重点实验室 磁浮技术研究所 梅子涵儿童文学工作室
儿童文学研究所 机电控制研究所 中日人文地理与区域创新研究所
功能材料研究中心 光电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孢子植物与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城市生态与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 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精密机电系统与控制技术工程中心
人力资源研究中心 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劲马车辆产学研研究所
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 教育形象与文化研究中心 心理测评中心 中小学教育实验研究所
上海-MSU生涯与工作心理学研究中心 语言研究所(比较语言学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2017年学校各类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数分别排名全国第12位和第9位。

截至2018年12月,“十二五”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级项目64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7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6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3项(含子课题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含2项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各类省部级项目861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励148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类) 11项。

2019年,学校获2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在全国所有申报单位中排名第28位,在全国师范大学中排名第9位,在上海高校中排名第2位。[18]

学术交流

  • 学术期刊

虹口校区风光虹口校区风光(6)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主办或承办25种学术期刊,其中《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是全国三大社会科学文摘期刊之一。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被连续评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并于2010年入选首届“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等文摘刊物,以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收录期刊。

《旅游科学》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多次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学报”,2006年获得“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称号,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精品学报”,2009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外国中小学教育》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相继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CSSCI等知名评价机构作为确定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期刊影响力研究的重要参照指标,曾多次获得各项荣誉称号,被列为上海市教育卫生系统先进典型、荣获“上海市最佳学报”“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称号,进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建设的“中国期刊方阵”,在全国高校学报评优活动中连续三届被授予唯一“特别贡献奖”。

《世界文学研究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美国普渡大学比较文学系共同创办的国际学术期刊,具有美国出版刊号(ISSN1949-8519),并进入世界一流国际期刊行列——AHCI(美国艺术与科学引文索引)。

《上海中学数学》曾荣获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期刊编校质量优秀奖,被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在“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知网(CNKI)”全文上网,为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来源期刊。

《教育参考》是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和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基础教育理论刊物。

还有《现代基础教育研究》、《东方语言学》、《东亚文献硏究》、《都市文化研究》、《对外汉语研究》、《敦煌遗书研究通讯》、《江南社会历史评论》、《金融管理研究》、《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新史学》、《藏外佛教文献》、《东方哲学》、《中华艺术论丛》、《世界历史评论》、《教育伦理研究》、《古典学集刊》、《比较政治学研究》、《理论经纬》等学术期刊

  • 馆藏资源

图书馆

西部一教西部一教据2015年12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300多万册,各类数据库达到100多个。其中上海地方史资料较为完备,上海地区历史人物的诗文集收藏亦较齐全,中国现代作家著译作品收藏比较丰富。馆藏中小学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较为丰富,且有一定特色。2009年,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被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上海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其中:上海地方史资料较为完备。如上海郊县的府、乡、镇志和类志,上海近现代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资料,都比较丰富,上海地区历史人物的诗文集收藏亦较齐全,其中如稿本《二十六保志》、清季沧苇藏钞本《水利集》,均为珍贵资料。

中国现代作家著译作品收藏比较丰富。如鲁迅、郭沫若、老舍、巴金的著作,馆藏占其全部著作的95%左右,其中不少作品系初版本。"五四"至建国前的主要文学刊物有近200种,大都采集完整。鲁迅主编的刊物收藏基本齐全。

馆藏地方志1800多种,古典丛书1500多种,善本珍本书5800余种。各种目录索引2000余种。

博物馆

博物馆博物馆上海师范大学博物馆收藏品包括玉器、青铜器、陶瓷、碑帖、书法、绘画、唐卡、服饰、刺绣等,其中不乏珍品。新石器时代的玉璧器形规整,打磨光洁,反映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毛公鼎,散氏盘拓片,属于最初的精拓品;隋僧写经、玄奘译经长卷,为罕见文物;羊脑纸金汁书藏文无量寿佛经,藏佛姆幻化网续密经,为稀世之宝;唐卡多作于清代,颇具民族特色;绘画作品中王原祁、吴历的山水画亦不失为佳作;清宫宗庙人物画也是上海地区少见的展品。
上海高校瓷器艺术博物馆依托上海师范大学博物馆瓷器收藏而建,是上海市十大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之一。所收藏的陶瓷器从史前文化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开始,历经汉代、两晋、南北朝、隋代各类实用及陪葬陶瓷器,唐代釉色瓷、三彩瓷,宋代名窑单色釉、刻花、堆塑瓷器,西夏剔花陶瓷,元代、明代贴花、青花、颜色釉瓷,清代五彩、粉彩、斗彩、青花釉里红等,时间跨度大,品种丰富;收藏品涵盖汝窑、钧窑、哥窑、龙泉窑、吉州窑、德化窑、景德镇窑等各个历史名窑,基本上反映了中国陶瓷的发展简史。

办学条件

上海师范大学被列入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以及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预科基地。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与全球六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个高校和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德国、荷兰、俄罗斯、法国等六个国家的7所高校合作举办1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留学生总数2700多人。在日本广岛福山大学、非洲博茨瓦纳大学和美国密苏里大学建有三所孔子学院。

师资力量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082人,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238人,其中获国家级人才50人次,获省部级人才350人次。现有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4个上海市创新团队。此外,学校还组建了一支600余人的兼职教师队伍。[1]

美国工程院院士:Bruce E. Rittmann(特聘教授)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曾六川、李和兴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张耐、李伟民、戴定澄、何云峰、袁峰、杨仲南

上海市“领军人才”(地方队)培养计划:李和兴

上海市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名称 带头人
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团队 惠中
对外汉语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 齐沪扬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团队 孙景尧

学科建设

上海市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名称 带头人
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团队 惠中
对外汉语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 齐沪扬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团队 孙景尧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设有20个学院,开设本科专业91个,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19]

上海师范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大类名称

专业名称

学院

文学

汉语言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文学

汉语国际教育

理学

化学

上海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理学

应用化学

工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理学

地理科学

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

理学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理学

地理信息科学

工学

环境工程

工学

土木工程

上海师范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管理学

工程管理

管理学

物业管理

教育学

教育学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理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学

小学教育

理学

应用心理学

管理学

公共事业管理

管理学

旅游管理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管理学

酒店管理

管理学

会展经济与管理

法学

思想政治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艺术学

美术学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学

绘画

艺术学

雕塑

艺术学

书法学

艺术学

中国画

艺术学

视觉传达设计

艺术学

环境设计

艺术学

产品设计

文学

汉语言文学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文学

古典文献学

历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世界史

管理学

公共关系学

管理学

档案学

经济学

经济学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

经济学

金融学

经济学

金融工程

经济学

保险学

经济学

投资学

经济学

信用管理

管理学

财务管理

管理学

资产评估

管理学

电子商务

教育学

科学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理学

生物科学

理学

生物技术

农学

园艺

工学

食品安全与检测

工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

理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理学

物理学

理学

应用物理学

理学

统计学

教育学

体育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教育学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文学

法语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文学

英语

文学

日语

工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工学

汽车服务工程

工学

机电技术教育

工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工学

电子信息工程

工学

通信工程

理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人工智能

教育学

学前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艺术学

音乐表演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艺术学

音乐学

艺术学

舞蹈学

艺术学

录音艺术

文学

广播电视学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

文学

广告学

文学

编辑出版学

管理学

文化产业管理

艺术学

艺术管理

艺术学

戏剧影视文学

艺术学

摄影

艺术学

表演

艺术学

广播电视编导

艺术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

艺术学

动画

艺术学

数字媒体艺术

法学

社会工作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哲学

哲学

法学

法学

管理学

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学

行政管理

管理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

合作交流

大类名称

专业名称

学院

文学

汉语言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文学

汉语国际教育

理学

化学

上海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理学

应用化学

工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理学

地理科学

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

理学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理学

地理信息科学

工学

环境工程

工学

土木工程

上海师范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管理学

工程管理

管理学

物业管理

教育学

教育学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理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学

小学教育

理学

应用心理学

管理学

公共事业管理

管理学

旅游管理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管理学

酒店管理

管理学

会展经济与管理

法学

思想政治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艺术学

美术学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学

绘画

艺术学

雕塑

艺术学

书法学

艺术学

中国画

艺术学

视觉传达设计

艺术学

环境设计

艺术学

产品设计

文学

汉语言文学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文学

古典文献学

历史学

历史学

历史学

世界史

管理学

公共关系学

管理学

档案学

经济学

经济学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

经济学

金融学

经济学

金融工程

经济学

保险学

经济学

投资学

经济学

信用管理

管理学

财务管理

管理学

资产评估

管理学

电子商务

教育学

科学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理学

生物科学

理学

生物技术

农学

园艺

工学

食品安全与检测

工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

理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理学

物理学

理学

应用物理学

理学

统计学

教育学

体育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教育学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文学

法语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文学

英语

文学

日语

工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工学

汽车服务工程

工学

机电技术教育

工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工学

电子信息工程

工学

通信工程

理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人工智能

教育学

学前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艺术学

音乐表演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艺术学

音乐学

艺术学

舞蹈学

艺术学

录音艺术

文学

广播电视学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

文学

广告学

文学

编辑出版学

管理学

文化产业管理

艺术学

艺术管理

艺术学

戏剧影视文学

艺术学

摄影

艺术学

表演

艺术学

广播电视编导

艺术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

艺术学

动画

艺术学

数字媒体艺术

法学

社会工作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哲学

哲学

法学

法学

管理学

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学

行政管理

管理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

文化传统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拥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16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11个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入选学科数位居上海市属高校第二)。[20]

2013年上海市教委组织的高校国际先进方向的调研中,数学、化学、生物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四个学科,涉及到该校有7个方向上处于国际先进地位。在2015年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学校9个学科入选世界大学一流学科,进入上海高校前8名。截至2018年9月,化学、数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四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的序列。

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二级学科)

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哲学、世界史、中国史、数学、化学、心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哲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工商管理学、数学、化学

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

上海市重点学科:稀土功能材料、科学计算与仿真技术、计算数学、环境科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都市文化学、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域外汉文古文献学、对外汉语、中国哲学、中国语言文学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比较教育学、情感教育心理学、中国古代史、行政管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经济与管理、应用语言学、学科教学论、教学论、古籍整理研究、物理化学、计算数学、天体粒子物理、植物学、地理学与城市环境

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 哲学、数学、教育学、心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史、世界史、数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软件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艺术学理论、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哲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设计学

专业学位硕士点:金融、应用统计、法律、社会工作、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翻译、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公共管理、旅游管理、艺术、新闻与传播、农业、图书情报、会计[21]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参评学科 评估结果 位次百分比
教育学 B+ 10%~20%
中国语言文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B 20%~30%
心理学
中国史
世界史
数学
美术学
哲学 B- 30%~40%
化学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音乐与舞蹈学
戏剧与影视学
政治学 C+ 40%~50%
外国语言文学
物理学
应用经济学 C 50%~6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法学 C- 60%~70%
体育学
新闻传播学
地理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学校标识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参评学科 评估结果 位次百分比
教育学 B+ 10%~20%
中国语言文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B 20%~30%
心理学
中国史
世界史
数学
美术学
哲学 B- 30%~40%
化学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音乐与舞蹈学
戏剧与影视学
政治学 C+ 40%~50%
外国语言文学
物理学
应用经济学 C 50%~6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法学 C- 60%~70%
体育学
新闻传播学
地理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社团文化

  • 质量工程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有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和上海市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8个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18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有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重点培养人才基地;1个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截至2018年12月,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精品课程38门;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学校(大学部)共有2项成果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高等教育一等奖1项,基础教育二等奖1项。[22]

上师大景致上师大景致(19)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汉语言文学

全国重点培养古典文献人才基地:古典文献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史

上海市精品课程:地理科学导论、世界文化史、外国文学史、西方古典油画技法、现代汉语、比较文学、电磁学、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上海史、教学基础理论、环境与发展、广告创意基础、文学概论、《资本论》选读、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20世纪外国文学经典研读、跨文化语言交际 、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师范教育类公共课)、法国文学史、英语语音、地貌学、现代汉语、外国史学史、美术教学论、无机化学、动物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系列课程)、手风琴演奏、法理学、教师教育学、数字信号处理及DSP技术基础、经济伦理学、中学综合课程实验理论与实践、中国近代社会史、田径健身运动、体育游戏与健康、篮球

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远程教育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物理教学中心、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建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验中心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广告学、旅游管理

教育部和上海市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前教育

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汉语言文学(师范)、小学教育

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依托专业:广告学

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旅游管理

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顾绣

“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培养基地: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上海师范大学基地

“高雅艺术进校园”上海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上海大学生舞蹈艺术实践基地、上海大学生影视艺术实践基地[23]

上海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上海师范大学博物馆(上海高校瓷器艺术博物馆)[24]

上海市大学生文创实践基地:功能性游戏开发实践基地

上海市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上海师范大学设计工厂

上海高校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海上绘画名家工作室、国际电影大师工作室、国际戏剧大师工作室

上海高校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水墨动画工艺紧缺人才创新工作室儿童音乐剧集体工作室韩蓬中国经典歌剧艺术工作室、传统漆艺工作室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创作基地: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纪录片创作基地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和上海华文基地依托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人工智能+教育”的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幼儿意外事故预防与处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
第一期 旅游会展经济与管理 教师教育 汉语言文学 影视传播 英语
第二期 应用化学 生物技术
第三期 汉语言文学 广告学 旅游管理 小学教育 音乐学
第四期 历史学 对外汉语创新人才模式培养 心理学应用人才模式培养 数学与应用数学 金融保险
广播影视新传媒体 [13]
  • 实践教学

截至2014年,学校拥有2个上海市高校校外重点实习基地,建立了125个校级教育实习基地,其中包括 56所中学,35所小学和34所幼儿园;与293个单位签约成为校级产学合作教育实习基地;签约的产学合作教育兼职教授、副教授有162 人。

  • 学生成绩

奉贤校区风光奉贤校区风光(10)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

2014年度,该校有1420名本科生参与申报了411个有效项目,其中 180 个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得上海市教委立项,获市教委160万元经费资助;625 名本科生获得,占该校2013级本科生人数比例为12.57%;参与该校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指导的教师总数为154人,其中66.23%的指导教师拥有高级职称。学校有56个项目成功晋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

2018年6月,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入孵名单公布,该校12个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成功入围,入围项目创该校参与此项计划以来历史新高,居全市高校之首。

学科竞赛

上师校训上师校训2014年该校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共有547人次获得省(市)级以上的奖励,其中有9 人次获得国际级奖励,314人次获得国家级竞赛奖励,224 人次获得省市级竞赛奖励。例如,数理学院3位学生获得 2014 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商学院学生获 2014年全国法语人才竞赛一等奖,人文学院多名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并获奖,外国语学院多名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并获奖。

2014年“创青春”(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该校选送的6个参赛项目涵盖了计划类、公益类、实践类全部比赛项目,斩获2项金奖,4项铜奖,实现了该校学生自参加该项赛事以来的历史性突破。

论文获奖

2013年上海师范大学获全国百篇优博提名奖、上海市优秀学位论文奖和上海市登峰计划奖名单
获奖类别 论文题目
全国百篇优博提名奖 朱子语类版本与语言问题考论
上海市优秀学位论文 博士 回鹘文《慈恩传》转写及其汉字音研究
《玉篇》研究:以孙强《玉篇》为中心
民间宝卷与中国古代小说
广义Laguerre拟正交逼近和高阶混合非齐次边值问题的Petrov-Galerkin区域分解谱方法
硕士 “在+L”类构式与动词的语义整合
汉语目的范畴及其表达手段
Z4等变近哈密顿系统的极限环个数和一类四点边值
铜表面缓蚀剂分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及电化学研究
具有介孔结构的有机金属催化剂合成及其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
多壁碳纳米管表面功能化及其在纳米生物学上的应用
4拟南芥MtN3家庭基因影响小孢子初生外壁发育
自组装多级结构卤氧化铋微/纳米材料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登峰计划 硕士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现任领导

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
第一期 旅游会展经济与管理 教师教育 汉语言文学 影视传播 英语
第二期 应用化学 生物技术
第三期 汉语言文学 广告学 旅游管理 小学教育 音乐学
第四期 历史学 对外汉语创新人才模式培养 心理学应用人才模式培养 数学与应用数学 金融保险
广播影视新传媒体 [13]

附属单位

2013年上海师范大学获全国百篇优博提名奖、上海市优秀学位论文奖和上海市登峰计划奖名单
获奖类别 论文题目
全国百篇优博提名奖 朱子语类版本与语言问题考论
上海市优秀学位论文 博士 回鹘文《慈恩传》转写及其汉字音研究
《玉篇》研究:以孙强《玉篇》为中心
民间宝卷与中国古代小说
广义Laguerre拟正交逼近和高阶混合非齐次边值问题的Petrov-Galerkin区域分解谱方法
硕士 “在+L”类构式与动词的语义整合
汉语目的范畴及其表达手段
Z4等变近哈密顿系统的极限环个数和一类四点边值
铜表面缓蚀剂分子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及电化学研究
具有介孔结构的有机金属催化剂合成及其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
多壁碳纳米管表面功能化及其在纳米生物学上的应用
4拟南芥MtN3家庭基因影响小孢子初生外壁发育
自组装多级结构卤氧化铋微/纳米材料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登峰计划 硕士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知名校友

上海师范大学被列入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以及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预科基地。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与全球六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个高校和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德国、荷兰、俄罗斯、法国等六个国家的7所高校合作举办1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留学生总数2700多人。在日本广岛福山大学、非洲博茨瓦纳大学和美国密苏里大学建有三所孔子学院。[1]

党政界

学术界

  • 校名
学校校名
说明:原系郭沫若同志1965年为上海师范学院题写的校名。1984年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时,在郭体原校名中,去了个“院”字,加了个“大”字。多年来在使用过程中原字体不断变化,日前使用的校名已与原体相距甚远。值校庆五十周年之际,正本清源势在必行。学校选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的“大”、“学”两字。 上海师范大学校名上海师范大学校名
  • 校徽
学校校徽
学校标志以英文校名“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中的首字母“SNU”为构图元素,代表“上海师范大学”,寓意“师道永恒、止于至善”;“SNU”通过艺术变形构成上海市花——白玉兰,象征本校的地域特征;“N”“U”两字母相互穿插,象征教学相长、育人为本和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办学理念;标志中心是一虚形“O”,代表学校发展新起点,即象征虚怀若谷的治学态度,又象征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上海师范大学校徽上海师范大学校徽 上海师范大学校徽上海师范大学校徽(2)
  • 校歌
《上海师范大学校歌》
作词:任仲伦作曲:方之江黄浦江畔春风荡漾,我们在播种希望。严谨求实,勤奋好学,沐浴着理想的阳光。文明健康,为人师表,文明健康,为人师表,喜看那桃李芬芳,培育出社会的栋梁。重任,重任,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要创造未来,创造辉煌。重任,重任,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要创造未来,创造辉煌。创造辉煌,辉煌!
  • 校训

奉贤校区校训石奉贤校区校训石(4)厚德 博学 求是 笃行

释义

“博学”一词,源出于孔子的《论语》。 《论语·雍也》篇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学生到大学是来学习的,老师讲授知识,培养学生,中心也是围绕一个“学”字。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名份和实质都是一个“学”字。 “博”有“大”的意思,“广”的意思,“通达”、“多闻”、“丰富”、“渊博”的意思。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使“学问”“渊博”,都是他们的立身之本。

“求是”是“实事求是”的速写。 《汉书·河间献王传》说:“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注解说:“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求”,是“寻找”、“探索”、“探求”的意思。“是”,是“正确”、“真理”的意思。两字合在一起,即从实际出发,探索真理,求得正确的结论。 “德”和“学”的总体要求及基本精神是“求是”。

“笃行”一词,源出于《礼记·中庸》。 《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是“笃厚”、“真实”、“真诚”、“忠诚”的意思。“行”,就是去做,去身体力行。在“德”厚、“学”博,从实际求得真理和正解以后,更重要的一层,是去做。学生在学,弦歌一堂;毕业以后,要成为社会栋梁。不仅要学知识,学本领,还要把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用出来;只学不做,不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因此,“行”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只有“行”,优秀的品德,学到的东西,才能显现出来。“行”,是学校“学”的目的和归宿点。

工商界

学校校名
说明:原系郭沫若同志1965年为上海师范学院题写的校名。1984年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时,在郭体原校名中,去了个“院”字,加了个“大”字。多年来在使用过程中原字体不断变化,日前使用的校名已与原体相距甚远。值校庆五十周年之际,正本清源势在必行。学校选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的“大”、“学”两字。 上海师范大学校名上海师范大学校名

文艺界

学校校徽
学校标志以英文校名“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中的首字母“SNU”为构图元素,代表“上海师范大学”,寓意“师道永恒、止于至善”;“SNU”通过艺术变形构成上海市花——白玉兰,象征本校的地域特征;“N”“U”两字母相互穿插,象征教学相长、育人为本和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办学理念;标志中心是一虚形“O”,代表学校发展新起点,即象征虚怀若谷的治学态度,又象征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上海师范大学校徽上海师范大学校徽 上海师范大学校徽上海师范大学校徽(2)

学校荣誉

《上海师范大学校歌》
作词:任仲伦作曲:方之江黄浦江畔春风荡漾,我们在播种希望。严谨求实,勤奋好学,沐浴着理想的阳光。文明健康,为人师表,文明健康,为人师表,喜看那桃李芬芳,培育出社会的栋梁。重任,重任,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要创造未来,创造辉煌。重任,重任,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要创造未来,创造辉煌。创造辉煌,辉煌!

词条图册

截至2014年,学校共有103个大学生社团,分为四个大类:文艺类社团(21个)、实践类社团(30个)、体育类社团(19个)、学术类社团(29个),其中的五星级精品社团有秋石印社、楼兰剧社和泊乐合唱团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