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微雕是我国传统 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 放大镜或 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微雕施工面积极小,没有相当高的书法功底和熟练运用
微雕工具的技能是难以完成的,且刻作时,要屏息静气,神思集中,一丝不苟.
微雕,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
中国微雕作品经过数几千年的发展,清代中期陆续形成了若干个相对集中的中心生产地,各个中心生产地之间既在题材和形式上保持着各地的风格特色,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交通便捷,讯息技术的发展,各地微雕雕 艺人频繁交往,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同时又互相渗透,在技术上不断交流。他们之间的风格也逐渐的淡化,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精细工整,玲珑剔透的微雕工艺以国际微雕大师 郭月明为代表,故称月明微雕雕,月明微雕具有了雍容华贵的宫廷
艺术品格。
从
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放大镜等 先进科学仪器在微雕领域的运用,微雕 艺术作品便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崭新艺术。作品中所刻的文字愈来愈小,内容也愈来愈多。20世纪80年代后以 郭月明老师作品为例,四川省
屏山县人。联合国教科文授予“一级 民间工艺美术家”、中国 国际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美术家 艺术创作中心“终身名誉教授”,
三希堂 侯明明艺术馆“副馆长”,国际羲之书 画院“名誉院长”, 攀枝花市 硬笔书法协会会长、攀枝花市 硬笔书法艺术学校常务 副校长、硬笔书画报常务副主编、中国诗酒联谊会诗书画院副院长。
郭月明从小喜好习书、绘画、弄琴,对传统 民族文化有浓烈的兴趣。 1966 年, 20 岁的郭月明,避开尘世的喧嚣,开始沉醉于传容文化艺术之中,系统地研习书法、绘画、雕塑和篆刻技艺。他博采众家之长,兼蓄各体之韵,从而形成自己“沉着钢动, 衣冠楚楚,森严之态,咄咄逼人”之风格。
1976 年,以其毛笔、钢笔 临帖 10 年之功夫,转攻微书、微雕、
微刻,并经 16 年探索,将中国的气功及 中国绘画、书法、刻字记忆 熔于一炉,将微书、微雕、微刻集于一体,独得“精微艺术”之神韵,首先在艺海中托起了“精微艺术”这朵充满新意和神秘色彩的浪花。
1987 年,他的第一件硬笔书法作品微书小扇面,入选“中国首次赴日硬笔书法作品展”,后倍 日本书道收藏。
1989 年,他在 2.5 厘米乘 3 厘米的纸片上,用钢笔写下 6183 个汉字,打破了在 纪念邮票( 2.8 厘米乘 3 厘米)的背面用铅笔写下 2000 多个字母,因而被称为“世界微型书法大师”的匈牙利的埃曼·拉约浦的记录。这幅作品,在十倍以上的放大镜下,字距、行距分明,字体苍劲清晰。
我的老师认为我们的微雕作品:精微艺术贵在精微,也难在精微,因为它不仅术其微小,还必须在微笑之中
再现艺术神采、韵味。每一件精微艺术品,无不是成功于所实的基本功之上,同时,又缀满了心血和汗水。
他期望我们新一代的微雕艺人能学有所成,却不奢望艺术上的 投机取巧,一蹴而就;他期望我们的作品有朝一日得到社会的承认,他耻于以媚俗之作去 欺世盗名。时至今日,他 依然故我地在 斗室中埋头磨砺,不知晨昏,也屋所谓冬夏;在精微艺术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上耕耘不止,不问收获,也无所谓个人名利。 淡泊宁静,耐得寂寞; 超然物外,求索不己,这就是中国微雕艺人学艺生活的真实写照。
自2005年以来,来自四川成都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的新一代微雕艺人 李懋在中国 非物质文化节上展示他的微雕作品,赢得了他老师郭月明的认可,同时也深得国外友人和各界人士喜爱。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