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浙江财政银行学校成立。
1975年,学校暂借杭州市郊七堡蚕种场办学。
1976年,学校迁至清泰门外一堡乌龙庙。浙江财经大学(2)
1977年6月,学校迁至文一街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分校分部。
1978年8月,浙江财政银行学校撤销,部分成立浙江财政学校,部分成立浙江银行学校(今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两校分设。
1979年夏,学校再迁至一堡浙江银行学校校舍办学,部分师生租用杭州四季青中学校舍。同年11月,在文一街94号新建校舍,于1982年7月迁入。
1984年,筹建浙江财经学院。
1985年,升格为浙江财政专科学校。
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浙江财经学院。
1991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同年10月,文华校区启用。
1999年,创办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今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2003年9月,文一校区被置换;同年10月,部分师生迁至下沙校区;同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5年7月,下沙校区正式启用,为学校本部,文华校区为分部。
2010年8月,东方学院搬迁至长安校区。
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2013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浙江财经大学。
2014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7年8月23日,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
2018年5月10日,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22年2月,列入浙江首批省属社会评价组织名单。[7]
浙江财经大学
截至2022年5月,学校设有16个学院,1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4个研究院,开设45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经、管、文、法、理、工、艺、哲等多学科。[8]
学院 |
专业大类 |
所含专业 |
---|---|---|
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
财政学类 |
财政学 |
税收学 |
||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学院) |
公共管理类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土地资源管理 |
||
行政管理 |
||
城市管理 |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工程管理 |
|
建筑类 |
城乡规划 |
|
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MPAcc学院) |
工商管理类(财会类) |
会计学 |
财务管理 |
||
审计学 |
||
资产评估 |
||
会计学(中外合作办学) |
||
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
金融学类 |
金融学 |
信用管理 |
||
金融工程 |
||
保险学 |
||
投资学 |
||
金融学(中外合作办学) |
||
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 |
工商管理类 |
工商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 |
||
市场营销 |
||
供应链管理 |
||
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 |
||
浙江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人工智能学院 |
计算机类 |
人工智能 |
软件工程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电子商务类 |
电子商务 |
|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
经济与贸易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
数字经济 |
||
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 |
法学类 |
法学 |
社会工作 |
||
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英语 |
日语 |
||
商务英语 |
||
浙江财经大学数据科学学院 |
统计学类 |
经济统计学 |
应用统计学 |
||
金融数学 |
||
计算机类(大数据)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汉语言文学 |
汉语国际教育 |
||
新闻传播学类 |
广告学 |
|
网络与新媒体 |
||
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
美术学类 |
摄影 |
美术学 |
||
设计学类 |
视觉传达设计 |
|
环境设计 |
||
浙江财经大学盈阳金融科技学院 |
金融工程(金融科创) |
|
金融数学(金融科创)[9] |
学院 |
专业大类 |
所含专业 |
---|---|---|
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
财政学类 |
财政学 |
税收学 |
||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学院) |
公共管理类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土地资源管理 |
||
行政管理 |
||
城市管理 |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工程管理 |
|
建筑类 |
城乡规划 |
|
浙江财经大学会计学院(MPAcc学院) |
工商管理类(财会类) |
会计学 |
财务管理 |
||
审计学 |
||
资产评估 |
||
会计学(中外合作办学) |
||
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
金融学类 |
金融学 |
信用管理 |
||
金融工程 |
||
保险学 |
||
投资学 |
||
金融学(中外合作办学) |
||
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 |
工商管理类 |
工商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 |
||
市场营销 |
||
供应链管理 |
||
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 |
||
浙江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人工智能学院 |
计算机类 |
人工智能 |
软件工程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电子商务类 |
电子商务 |
|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
经济与贸易类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
数字经济 |
||
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 |
法学类 |
法学 |
社会工作 |
||
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英语 |
日语 |
||
商务英语 |
||
浙江财经大学数据科学学院 |
统计学类 |
经济统计学 |
应用统计学 |
||
金融数学 |
||
计算机类(大数据)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
中国语言文学类 |
汉语言文学 |
汉语国际教育 |
||
新闻传播学类 |
广告学 |
|
网络与新媒体 |
||
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
美术学类 |
摄影 |
美术学 |
||
设计学类 |
视觉传达设计 |
|
环境设计 |
||
浙江财经大学盈阳金融科技学院 |
金融工程(金融科创) |
|
金融数学(金融科创)[9] |
校园风景截至2022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1700余人,专任教师1200余人,正高级职称180余人,副高级职称37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770余人。设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特级专家、省“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人选等省级以上人才150余人。另聘有10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1]
全国模范教师:黄董
全国优秀教师:李金昌、汤启龙
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钟晓敏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钟晓敏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王俊豪、钟晓敏
国家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钟晓敏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李金昌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李永友、金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王寿春、王美涵、林锉云、张国平、王俊豪、李金昌、苏为华、王翔、钟晓敏、陈惠雄、李永友、金戈
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李金昌、王俊豪、苏为华
浙江省特级专家:王俊豪
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对象:王俊豪、钟晓敏、李永友
序号 |
团队名称 |
负责人 |
获批年份 |
级别 |
---|---|---|---|---|
1 |
财政学核心课程建设团队 |
钟晓敏 |
2010 |
国家级 |
2 |
产业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王俊豪 |
2008 |
省级 |
3 |
会计学专业教学团队 |
汪祥耀 |
2008 |
省级 |
4 |
《财政学》课程建设团队 |
钟晓敏 |
2009 |
省级 |
5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团队 |
虞群娥 |
2009 |
省级 |
序号 |
团队名称 |
负责人 |
获批年份 |
级别 |
---|---|---|---|---|
1 |
财政学核心课程建设团队 |
钟晓敏 |
2010 |
国家级 |
2 |
产业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王俊豪 |
2008 |
省级 |
3 |
会计学专业教学团队 |
汪祥耀 |
2008 |
省级 |
4 |
《财政学》课程建设团队 |
钟晓敏 |
2009 |
省级 |
5 |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团队 |
虞群娥 |
2009 |
省级 |
截至2021年11月,浙江财经大学共有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浙江省A类一流学科,4个浙江省B类一流学科,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
浙江省A类一流学科(2个):应用经济学、统计学
浙江省B类一流学科(4个):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8个):财政学、会计学、产业经济学、伦理学、统计学、金融学、企业管理、行政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城乡规划学。
专业硕士学位点(18个):税务、会计、资产评估、审计、公共管理、金融、保险、工商管理、国际商务、法律、应用统计、汉语国际教育、翻译、社会工作、新闻与传播、电子信息、工程管理、艺术
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应用经济学、统计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
截至2018年6月,该校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4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排名前30%。
截至2018年6月,浙江财经大学共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1个省级重点专业、9个浙江省“十二五”新兴特色专业、6个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8个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拥有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9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14部国家级教材、44部省级重点教材,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财政学、会计学、经济学、金融学
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财政学
省级重点专业(11个):行政管理、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外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税务、英语、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审计学、统计学
浙江省“十二五”新兴特色专业(9个):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会计学(国际化专业)、法学、行政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经济统计学
浙江省“十二五”优势专业(6个):财政学、会计学、经济学、金融学、财务管理、税务
浙江省“十三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8个):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经济统计学、财务管理、税收学、法学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现代金融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ERP实验教学中心、信息实验教学中心、人文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实验中心、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实验中心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ERP综合性人才培养实验区
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产业经济学、财政学、基础会计、中国税制
省级精品课程(29门):产业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中国税制、管理学、投资银行学、高级财务会计、西方经济学、大学英语、经济法、综合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市场营销学、审计学、基础会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人力资源管理、税务管理、财务管理、数据库应用基础、大学体育、公债经济学、国际金融、统计学、摄影基础、外国文学、数据库原理、管理会计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7门):财政学、中国税制、Internet与网页设计、电子商务概论、产业经济学、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技术、经济学
截至2018年6月,浙江财经大学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7项(包括国家级2项),学生在各类学科、科技竞赛中共获国际级奖项21项、国家级奖项136项、省级奖项1200余项。
序号 | 成果名称 | 级别 | 获奖年度 |
1 | 窗体顶端自主高效、层级递进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窗体底端 | 省级一等奖 | 2016 |
2 | 浙江财经大学近十年本科专业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 省级二等奖 | 2016 |
3 | 创新创业型摄影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构和实践 | 省级二等奖 | 2016 |
4 | 国家特色专业财政学主干课程系列教材建设(教材) | 省级一等奖 | 2014 |
5 | 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 | 省级二等奖 | 2014 |
6 | “创意→创新→创业”螺旋演进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省级二等奖 | 2014 |
7 | 高校优质师资共享制度创新--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师资互聘的探索与实践 | 国家级二等奖 | 2009 |
8 | 在开放教学模式下实现高教园区资源共享的探索与实践 | 国家级二等奖 | 2009 |
9 | 高校优质师资共享制度创新--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师资互聘的探索与实践 | 省级一等奖 | 2009 |
10 | 在开放教学模式下实现高教园区资源共享的探索与实践 | 省级一等奖 | 2009 |
11 | ERP实验教学:财经类综合性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浙江财经学院ERP实验中心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 省级二等奖 | 2009 |
12 | 浙江财经学院“分类指导、梯度推进”课程建设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省级二等奖 | 2009 |
13 | 实施“科研促进教学”理念下的会计准则研究与教学 | 省级二等奖 | 2009 |
14 | 创新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财税专业全程仿真实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 省级二等奖 | 2009 |
15 | 综合导师制:融教学改革和学生培养于一体的学生培养模式的制度创新 | 省级一等奖 | 2005 |
16 | “会计教育系列教材”第一、二辑 | 省级二等奖 | 2005 |
17 | 财经新闻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 省级二等奖 | 2005 |
序号 | 成果名称 | 级别 | 获奖年度 |
1 | 窗体顶端自主高效、层级递进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窗体底端 | 省级一等奖 | 2016 |
2 | 浙江财经大学近十年本科专业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 省级二等奖 | 2016 |
3 | 创新创业型摄影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构和实践 | 省级二等奖 | 2016 |
4 | 国家特色专业财政学主干课程系列教材建设(教材) | 省级一等奖 | 2014 |
5 | 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 | 省级二等奖 | 2014 |
6 | “创意→创新→创业”螺旋演进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省级二等奖 | 2014 |
7 | 高校优质师资共享制度创新--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师资互聘的探索与实践 | 国家级二等奖 | 2009 |
8 | 在开放教学模式下实现高教园区资源共享的探索与实践 | 国家级二等奖 | 2009 |
9 | 高校优质师资共享制度创新--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师资互聘的探索与实践 | 省级一等奖 | 2009 |
10 | 在开放教学模式下实现高教园区资源共享的探索与实践 | 省级一等奖 | 2009 |
11 | ERP实验教学:财经类综合性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浙江财经学院ERP实验中心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 省级二等奖 | 2009 |
12 | 浙江财经学院“分类指导、梯度推进”课程建设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省级二等奖 | 2009 |
13 | 实施“科研促进教学”理念下的会计准则研究与教学 | 省级二等奖 | 2009 |
14 | 创新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财税专业全程仿真实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 省级二等奖 | 2009 |
15 | 综合导师制:融教学改革和学生培养于一体的学生培养模式的制度创新 | 省级一等奖 | 2005 |
16 | “会计教育系列教材”第一、二辑 | 省级二等奖 | 2005 |
17 | 财经新闻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 省级二等奖 | 2005 |
2014年4月,AIA国际会计师公会与浙江财经大学达成课程合作协议。该项目为浙江财经大学引进的国际会计师执业资格认证项目,该校就双方的课程,与AIA国际会计的进行对接。
截至2018年6月,浙江财经大学共与美国、英国、日本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102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等国际交流,举办ACCA、CPA Canada、U.S.CPA,以及中加会计学专业、中美市场营销专业、中英金融学专业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先后有70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
2019年,浙江财经大学与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合作举办应用金融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项目。
截至2018年6月,浙江财经大学共有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1个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政府管制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城市公用事业政府监管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1个):管制理论与政策研究团队
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产业发展与财政金融政策创新团队
截至2018年6月,近年来,浙江财经大学共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9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4项,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招标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2项、国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6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和其它省部级项目750项。
截至2018年6月,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共有图书藏量206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80余个,中外文现刊近2000种,电子图书250余万种,电子期刊近3.5万种,自建有诺贝尔经济学奖文献馆、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文献馆、政府管制文献馆、浙商文库、浙财文库、专业经典阅读文库等6个特色库。
《财经论丛》是浙江财经大学主办的财经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85年创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财经论丛》主要设有经济理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国际贸易、财政与税务、金融与投资、财务与会计、工商管理、政府管制与公共政策等栏目。
浙江财经大学校名标准字体是沙孟海题写的“浙江财经大学”字体
浙江财经大学校徽图式为圆形,中间是由隐含“浙江财经大学”中文“财”和英文“finance & economics”中首字母“F”和“E”组合变形的钟形古钱币图案,形似一座大门,寓意着“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圣殿,培育人才的摇篮”,又似一口钟,喻意着“钟声长鸣”,鼓励学习求学上进;中间部分又似两个艺术化的人形图案,寓意着“莘莘学子伏案苦读”,同时也蕴含着“浙财人怀抱梦想,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朝气和决心”。下方有“1974”字样,代表学校建校时间;外环上方是“浙江财经大学”的英文大写,下方是沙孟海题写的校名。 | ![]() |
浙江财经大学校旗
浙江财经大学校旗的形状为矩形(长宽比为1.5:1),旗面图案采用校徽与校名相结合的图形,其中校徽位于校名左上方,蓝底白字款,尺寸分为288*192、240*160、192*128、144*96、96*64、66*44等六个标准旗帜尺寸,蓝色象征着大海,寓意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知识像大海一样渊博,也象征学校生生不息、海阔天空的包容文化与放眼天下的国际视野。旗面颜色采用蓝色(C100 M88 Y18 K0),旗面校徽、校名采用白色(C0 M0 Y0 K0)。
浙江财经大学校徽图式为圆形,中间是由隐含“浙江财经大学”中文“财”和英文“finance & economics”中首字母“F”和“E”组合变形的钟形古钱币图案,形似一座大门,寓意着“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圣殿,培育人才的摇篮”,又似一口钟,喻意着“钟声长鸣”,鼓励学习求学上进;中间部分又似两个艺术化的人形图案,寓意着“莘莘学子伏案苦读”,同时也蕴含着“浙财人怀抱梦想,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朝气和决心”。下方有“1974”字样,代表学校建校时间;外环上方是“浙江财经大学”的英文大写,下方是沙孟海题写的校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