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理学院

重庆文理学院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文理学院(8)学校前身重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渝州教育学院分别创办于1976年和1972年。

2001年5月11日,两校合并组建为重庆渝西学院。

2001年11月6日,学校正式挂牌成立。

2003年9月13日,红河校区正式开工。

2004年10月8日,位于重庆永川市新城区的红河校区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

2005年4月,学校更名为重庆文理学院。

2005年4月28日,重庆文理学院正式挂牌成立。

学术研究

建设成果

重庆文理学院俯视图重庆文理学院俯视图2011至2016年3月,该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1项,国家部委项目7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40余项,科研到账经费达到4600余万元;科研成果持续增长,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获得市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2项,被SCI、SSCI收录330余篇,其中一区20余篇、二区8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240余项。

2015年,“重庆文理新药创新团队”凭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ED和肺动脉高压一类新药开发”项目代表重庆夺得了全国总决赛第一名,得到了刘延东副总理、万钢副主席和杜占元副部长的高度评价。学校全方位改革、多角度创新、超常规发展的模式被新华社、《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誉为“文理现象”。

研究机构

截至2016年9月,学校有:

5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环境材料与修复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高校微纳米材料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市高校群与图的理论及应用重点实验室、激酶类创新药物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创新靶向药物重庆市工程实验室 )

4个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特色植物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高校园林花卉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粉末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光电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个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微纳米光电材料与器件协同创新中心、特色植物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1个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个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传研究中心)。

3个市级创新团队(群与图的结构理论及其在信息与决策中的应用 、特色植物种苗工程 、新材料开发及应用研究 )

学术交流

  • 馆藏资源

截止2016年2月底,图书文献总量253万余册,其中印刷型文献总量174万余册,电子图书79万册,年均订购中外文期刊1600余种,报纸100余种。引进数据库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EBSCO和SPLINGER外文数据库等。自建数据库有渝西县志、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库 、精品课程资源库 、该校教师论文等。

初步形成了纸质馆藏、数字馆藏、虚拟馆藏相结合的资源体系。收藏有多册古籍线装书,其中较珍贵的线装书有清光绪十年刊印《古逸丛书》22种、清光绪二十七年石印八卷本《澄衷蒙学堂字课图书》、清光绪二十八年日本东京新智学社石印《饮冰室全集》共9册及吴虞私藏图书等。

  • 学术刊物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文理学院(9)《重庆文理学院学报》是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重庆文理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研究机构、大学、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具有一定创新观点的研究论文、快报和综合评述。学报先后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并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

《重庆高教研究》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重庆市教委主管,由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和重庆文理学院共同主办的高等教育学术刊物。主要栏目有高教政策研究、高校校长论坛、院校研究、高职高专发展研究、人才培养研究、校地(企)合作研究、教师发展研究、大学生教育研究、国外高教研究、教改探索、研究生教育、高教评论、高教书评和其他。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红河校区红河校区(26)学校坚持管理创新,进行了“大部制”“学院制”改革,截至2016年9月,该校共设有文化与传媒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数学与财经学院、教育学院、软件工程学院/重庆服务外包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林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旅游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等16个二级学院以及国际学院、重庆电信职业学院(参与举办);现设有10个大部,16个二级学院,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法学、农学和教育学等10大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共有61个。现有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万余人;来自俄罗斯、意大利、马来西亚等国留学生100余人;与市内外10余所高校合作开展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研究生累计210余名。

二级学院 专业
文化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非师范)、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学
数学与财经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金融数学、财务管理
材料与化工学院 化学(师范)、环境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机电工程学院/机器人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器人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含对口高职本科班、长航班)、智能制造工程
林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星湖校区) 园林、风景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含对口高职本科班)、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软件工程学院 软件工程、信息工程、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含对口高职本科班)
经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工商管理、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土木工程、物流工程
旅游学院(星湖校区) 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含对口高职本科班、长航班、洲际班)
公共管理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法学、行政管理
教育学院 应用心理学、小学教育(师范,含全科教师班、定向西藏就业班)、学前教育(师范,含对口高职本科班)
外国语学院 英语(师范)、商务英语
音乐学院(星湖校区) 音乐学(师范)、舞蹈学(师范)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师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
美术与设计学院 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服装设计与工程(含对口高职本科班)
文化遗产学院 文化遗产
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继续教育学院 (详情参见继续教育学院网站)
重庆电信职业学院(参与举办) (详情参见重庆电信职业学院网站)

师资力量

二级学院 专业
文化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非师范)、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学
数学与财经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金融数学、财务管理
材料与化工学院 化学(师范)、环境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机电工程学院/机器人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器人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含对口高职本科班、长航班)、智能制造工程
林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星湖校区) 园林、风景园林、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含对口高职本科班)、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软件工程学院 软件工程、信息工程、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含对口高职本科班)
经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工商管理、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土木工程、物流工程
旅游学院(星湖校区) 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含对口高职本科班、长航班、洲际班)
公共管理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法学、行政管理
教育学院 应用心理学、小学教育(师范,含全科教师班、定向西藏就业班)、学前教育(师范,含对口高职本科班)
外国语学院 英语(师范)、商务英语
音乐学院(星湖校区) 音乐学(师范)、舞蹈学(师范)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师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
美术与设计学院 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服装设计与工程(含对口高职本科班)
文化遗产学院 文化遗产
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继续教育学院 (详情参见继续教育学院网站)
重庆电信职业学院(参与举办) (详情参见重庆电信职业学院网站)

学科建设

师资概况

截至2022年,学校有正高级职称人员180余人、副高级职称人员近40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70余人,兼职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30余人;外籍教师(专家)20余人,外聘专家300余人;学校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科技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5人;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重庆英才•名家名师、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重庆英才•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市“百人计划”人选、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重庆市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重庆市高校“巴渝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青年学者、重庆市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专家等省(市)级人才68人;建有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1个、重庆市创新团队(群体)8个、重庆市创新创业团队7个、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7]

杰出人才

年度优秀教师:黄科[8]

优秀党员:翟福强[9]

教学建设

截至2016年9月,该校拥有4个重庆市级重点学科(含立项培育),其中一级学科1个(林学)、二级学科3个(无机化学、材料学、人类学)。校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材料科学与工程、林学、社会学、工商管理)、校级重点学科5个(化学、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

文化传统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文理学院截至2016年4月,该校“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在当代高校的构建与实践”获得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高校三标一体教育质量模型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师范新升本院校的转型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获得重庆教学成果一等奖。园林专业被立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重庆文理学院-重庆渝西园林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被立项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累计获得市级教学成果奖19项、市级质量工程项目50余项、市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98项。

星湖校区星湖校区(9)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在交流学生、交流访问学者、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了公派俄罗斯留学、与美国西北理工大学、马来西亚2+2联合培养本科生、美国和新加坡带薪实习、留学菲律宾等项目;与永川、大足、彭水、垫江、贵州省丹寨县、绍兴市越城区等区县建立了“校地合作”伙伴关系;与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所属的重庆德领科技有限公司、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重庆中集物流有限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创新合作办学模式。

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应用技能过硬、社会适应能力强,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肯定和欢迎。2012-2013年度,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4年评为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成为首批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2016年,学校荣获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称号。

现任领导

  • 校训

星湖校区星湖校区(27)进德 修业 博文 达理

“进德修业”语出《周易·干·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校训义为“普进公民应具之德、广修社会所需之业”。“博文”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校训义为“博学天下美妙之文。”“达理”语出《庄子·秋水》“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校训义为:“通达万物深妙之理。”德业兼顾,文理交融,科学与人文并重,自由、博爱与艺术追求协调发展。“进德修业”为过程,“博文达理”是结果,这是学校培育校园文化的依据,更是学校办学、教师治学、学生求学的基本目标与价值理想。

  • 校标

重庆文理学院校徽重庆文理学院校徽核心图案由“文理”二字的声母“W”与“L”变体组合而成;蓝色部分形似水波,与星湖的地理特征相吻合;白色与蓝色相间构成9册厚重典籍,寓意学院长久、持续发展;广袤的书海和方正的秩序有机融合,蕴涵“进德修业、博文达理”的校训;蓝色的波浪纹饰,有“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寓意;外圆内方的总体构图暗合中国传统哲学意蕴;结构紧密的网络纹样,有凝聚人心、和谐进步的意境。

重庆文理学院校名重庆文理学院校名

  • 代校歌

歌名:《青春放歌》

作词:朱霖 演唱:葛放、何敏

星湖放歌,红河扬帆,采一粒火种把理想点燃。岁月荏苒,文理灿烂,掬一掊雨露润赤子心田。

进德修业,大道无边,一林梅竹笑傲风霜雪寒。博文达理,文化永远,一片松枫衬托皓月蓝天。

知名校友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孙泽平
党委副书记、校长 黄伟九
常委党委、副校长 谭宏、漆新贵、金盛、陈中祝
副校长
王明华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市监委驻重庆文理学院监察专员 罗茂

资料来源:2022年5月重庆文理学院官网[10]

学校荣誉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孙泽平
党委副书记、校长 黄伟九
常委党委、副校长 谭宏、漆新贵、金盛、陈中祝
副校长
王明华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市监委驻重庆文理学院监察专员 罗茂

词条图册

魏宏:曾任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

马正其:现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周慕冰: 现任中国农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董事会战略规划委员会主席

熊奇:知名经济学者、作家、天使投资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