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址CG图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知州熊济文与忠州府所管丰、垫、梁、石四县商量合资办中学事宜,校址设在北城三牌坊街,创立忠州五属联立中学堂(简称忠州中学堂),它是四川省创办最早的24所中学堂之一。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春,招收第一班新生200名,其中忠州籍学生80名,丰、垫、梁籍学生各40名,不收女生,以天干记序,名为甲班,初为五年制。第一任校长何荣楠(进士)当时称之为“监督”。
1913年,戊班毕业,丰都人撤资,学校开始由忠县独立承办,改名为“忠县县立中学堂”。
1927年(民国十六年)秋,奉四川省署令,忠县县立中学堂的学制由四年制改为初、高中三三制(高中至1949年一直未办),校名改为“忠县县立初级中学校”。
1950年9月,学校更名为“四川省忠县第一中学校”。
1970年11月,学校更名为“四川省忠县城关初级中学校”。
1982年11月,学校更名为“四川省忠县忠州中学校”。
1997年9月,学校更名为“重庆市忠县忠州中学校”。
2009年1月,被重庆市人民政府确认为重庆市市级重点中学。
2006年7月,重庆忠州中学举行一百周年校庆。
2017年底,忠州中学新址开始建设,总投资8.3亿元[1],并于2018、2019年列为重庆市级重点工程项目,计划于2020年5月全部完工。
临时校门
同类中学一流的设施环境现有忠州中学老校区、忠州中学银山新校区等校区。忠州中学老校区占地86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有80个教学班(其中高中50个,初中30个),学生5700余人;银山新校区占地430余亩,总建筑面积17.84万平方米,在校学生6000余人,共有班级120余个[2]。
2019年秋季开学,忠州中学新址(银山大道)开始部分投用。[3]
局部建成效果图学校在职教职工381人,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市优秀教师1人,市骨干教师6人,县骨干教师15人,中学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70人,一级教师178人。学校有一支敬业爱岗、经验丰富、治学严谨、成绩显著的教师队伍,涌现出了一批德才兼备颇具影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学校秉承“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求真务实,尽善尽美”的校训,遵循“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创建名校”的办学思路,以“把学生培养成品格高尚、知识宽厚、个性鲜明、素质健全,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中学生”为办学目标,形成了“文明、守纪、勤奋、诚实”的校风,“博学、敬业、乐教、爱生”的教风和“踏实、刻苦、好学、进取”的学风。
学校坚持德育为首,全面育人。注重学生常规管理和思想道德建设,狠抓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涌现出了全国文明礼仪教育标兵5人,全国文明礼仪教育先进工作者18人,全国文明礼仪之星3人,县见义勇为先进个人3人。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大力实施创建名校、打造名师、培养名生的“三名工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逐年提高,每年高考升学率均保持在98%以上,为清华、北大等名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被誉为忠县教育的“三驾马车”之一。
学校以“科研兴校,科学发展”为治校方略,优化教育资源,打造科研品牌。学校承担科研课题10多个,国家级子课题5个,市级课题15个,教师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800余篇。
学校以素质教育为助推器,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积极开展文娱、体育、科技、创新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各种代表队成绩突出,科技创新大赛获省、市、国家级大奖50余次,其中12人获国家级金牌,成为全县科研创新教育的领头雁。
学校现承担着《新思维作文》、《初中数学一才双法》、《中小学生纪律法制教育研究》、《英语学习与思维发展》、《科技活动课学习》、《创新学习》等10个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是重庆市首批教育科研试验基地。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市文明单位、市安全文明校园、市绿色学校、市体育工作优秀学校、市卫生单位、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市教育科研十佳学校、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等100余项荣誉称号,成为名副其实的巴渝名校。
从1987年到1996年一直稳居原万县地区同类学校前列,多次荣获原万县地区地级重点中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一、二等奖。自重庆直辖以来,教学质量位居重庆市同类学校前茅。仅2001年高考上线就达526人,上线率94.7%,应届生上线人数和高校实际录取人数均列全县第一。
沧桑巨变,春秋更迭,忠州中学见证着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在教育的历史洪流中追波逐浪。涌现了秦正树、余永藻、陈云庵、范新畴、马秀英等革命烈士;走出了方文培、陈希恒、朱巴、成善楷、肖宗岳、谭学模等著名专家、学者;培养了《上甘岭》王兰的生活原型——战斗英雄吴炯;改革开放后,更诞生了谭安忠、谭安民、阎才华、张大耀、陈卫平、廖冬生、施钰等蜚声海内外的新一代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