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笔画
部首: 虫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1
五笔86:JLF 五笔98:JLF
仓颉:LIBT
笔顺编号:25121425221
四角号码:5010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6CA
基本字义
1. 传说中的一种人工培养的毒虫,专用来害人:~惑。
2. 人腹中的寄生虫。
3. 毒害人之物:~毒。
蛊,音同古,相传是一种人工培养而成的毒虫。传说放蛊是我国古代遗传下来的神秘巫术在湖南湘西曾经闹得非常厉害,谈蛊色变。文人学士交相传述,笔之翰籍,也俨然以为有其事;一部分的医药家,也以其为真,记下一些治蛊之法。
在实施下蛊之前,下蛊者还需要将自身与蛊种在灵性上“融为一体”,这通过两个生灵的信息交融来实现,祈祷和咒语是必不可少的,气血的交融也不可或缺,比如,苗族女子会用自己的经血喂养蛊种。下蛊者与蛊种在灵性上“融为一体”之后,蛊种的后代就也会携带下蛊者的灵性信息,就会听命于下蛊者的驱使。
先杀一只大公鸡,扔到山上,七天后去取。那时公鸡肉已经没有了。被蜈蚣,百脚,蝎子、毒蛇、蚂蚁给吃光了。把鸡骨架拿回家,晾干,碾成粉,就成为蛊。中蛊的人根据下蛊的分量多少,少则两周,多则三年,会突然死去。(下蛊就是对别人施巫术,使他听受自己控制或者倒霉死亡)
凶恶的蛊,而且不畏火枪,最难除灭。它是一种无形的虫灵,它能替人做事,最勤于卫生,大凡室内很干净的人家便认为是养金蚕的人家。金蚕的制作方法是:选用蛇、蜈蚣等12种毒虫,埋于十字路口,经49日(或另一个神秘日数)取出存于香炉中,成为金蚕。在信仰金蚕的人心目中,金蚕是有灵性的,既能使饲养者发财致富,但富起来的人家主人也要告知金蚕亏欠多少,否则金蚕要求花钱买人给它吃,不然则作祟。《岭南卫生方》云:制蛊之法,是将百虫置器密封之,使它们自相残食,经年后,视其独存的,便可为蛊害人。金蚕的害人能使人中毒,胸腹搅痛,肿胀如瓮,七日流血而死。
刘锡蕃“中蛊者,或咽喉肿胀,不能吞饮;或面目青黄,日就羸瘠;或胸有积物,咳嗽时作;或胸腹胀鼓,肢体麻木;或数日死,或数月死”。验证之法:可令其嚼生黄豆,无腥味则中蛊,在少数民族地区是在嘴里含一块鸭蛋白,其上插一枚银针,如果鸭蛋白和银针变黑,则中蛊。预防和解蛊方法:凡是蛛网灰尘之家,疑为养蛊之家,忌往来;凡就食如主人先用筷子敲一敲杯碗,后盛饭的,疑为施蛊,要特别小心可不食或道破;凡出外就食,随身携带大蒜,可防蛊,蛊入酒难治,出门不饮酒可防蛊。解蛊破蛊的方法:服雄黄、大蒜、菖蒲煎水,或石榴根水,可泻毒;又云金蚕最怕刺,可入药治蛊。古旧医书上多均有医蛊偏方,五花八门。破蛊之法:道破,秋天苗族妇女携布袋卖刺梨于小孩吃,多中蛊者,久为群儿识破,买时先呼而问曰:中有蛊否?答曰:无,则不为害矣。然后可购买。另外,据说蛊怕谓,取谓入养蛊之家,其蛊立擒。放蛊的目的,多半是消解怨气,有时也作为一种保护措施,有人怕别人偷食物,便放蛊,便盗者立毙,相反,“杀人多者,蛊益灵。”
● 蛊(拼音:gǔ) 繁体字:蛊 ◎ 传说中的一种人工培养的毒物和毒人,专用来害施盅人不喜欢的人:~惑。 ◎ 人腹中的寄生虫。 ◎ 毒害人之物:~毒。 ◎ poison;venom; harm;bewitch
(1) 会意,从虫、从皿。本义: 人肚子里的寄生虫 (2) 同 本 义 [parasite] 蛊,腹中虫也。--《说文》掌除毒蛊。--《周礼·秋官·庶氏》 (3) 又如:蛊慝(蛊虫引起的祸害);蛊证(腹内生虫的病);蛊毒(蛊虫之毒) (4) 毒虫。传说取百虫于皿中,使互相蚕食,最后所剩的一虫为蛊 [the most poisonous insects who survive after fighting each other]。如:蛊虿(毒虫) (5) 神智惑乱的疾病 [demagogic disease]。如:蛊疾(心志惑乱的疾病。多指被女性所迷惑而言) (6) 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 [cultured insect] 江南数郡有畜蛊者,主人行之以杀人,行食饮中,人不觉也。--《舆地志》 (7) 又如:蛊蛊(传说人工培育的蛊虫);蛊主(传说饲养蛊虫的人) (8) 指与诅咒、祈祷鬼神等迷信有关的事 [superstition]。如:蛊气(施行诅咒术的邪气);蛊祝(用邪术诅咒害人);蛊师(迷信职业者。利用符咒等邪术为人安排吉凶祸福的人);蛊杀(蛊术杀害) (9) 谷类中蛀虫所化的蛾 [grain moth] 谷之飞,亦为蛊。--《左传·昭公六年》 (10) 又如:蛊蛊(粮食中蛀虫所化的蛾) (11) 指淫邪之事 [lascivious and depraved matter] 关其门户,用止狂蛊。--《太玄经》 (12) 一种腹部臌胀的疾病 [tympanites due to parastic infestation]。如:蛊膈(腹胀不思饮食的病);蛊胀(即臌胀病) (13) 通“故”( gu)。故事、旧事、旧业 [story] 乃命五史以书五帝之蛊事。--《尚书大传》 (14)蛊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第十八卦。
(1) 诱惑;迷乱 [seduce;demagogic] 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孔某(指孔丘)盛容脩饰以蛊世。--《墨子·非儒下》糜费产业,蛊惑士女。--南朝梁· 刘勰《灭惑论》 (2) 又如:蛊丧(惑乱丧失);蛊溺(惑乱沉迷);蛊伪(蛊惑诈伪);蛊诱(迷惑引诱)。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皇帝曰:‘巡抚佥都御史可立厥治行劳哉,赐汝朱提文蟒。汝(袁可立)嘉而毛帅骄愎不协,蛊于兵,满蒲昌城袭报用敢献功。’” (3) 用符咒之术毒害人 [injure dangerously by charms] 因诬言欲作蛊道祝诅,以菟为厌胜之术。--《后汉书·清何王庆传》 (4) 又如:蛊毒(毒害。用毒药害人,使人不自知);蛊道(指巫蛊咒诅之术) (5)〈形〉通“痼”( gu)。疾病久治难愈 [chronic] 晋胥克有蛊疾,郤缺为政。--《左传·宣公八年》
蛊惑 蛊毒 蛊虫 蛊症 蛊媚 蛊慝 蛊术 蛊雕 蛊坏 蛊胀 蛊蠹 蛊祝 蛊师 蛊狱 蛊佞 蛊诱 蛊疾 蛊道 蛊干 蛊杀 蛊晦 蛊气 蛊荡 蛊厌 蛊蛔 蛊弊 蛊膈 蛊伪 蛊灾 蛊蚀 蛊敝 蛊冶 蛊丧 蛊废 蛊蛔 蛊主 蛊事 蛊灾 蛊尾 蛊溺
蛊,病名。 ①泛指由虫毒结聚,络脉瘀滞而致胀满、积块的疾患。《赤水玄珠·虫蛊》:“蛊以三虫为首。”“彼蛊证者,中实有物,积聚已久,湿热生虫。”《证治汇补》卷六:“胀满既久,气血结聚不能释散,俗名曰蛊。”参见虫臌条。 ②少腹热痛,溺白浊的病证。《素问·玉机真藏论》:“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 ③指房事过度成疾。见《左传·昭公元年》:“晋候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蛊。”“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在《周易》,妇惑男,风落山谓之蛊。” ④古代用毒虫所制的一种毒药。《诸病源候论·蛊毒候》:“多取虫蛇之类,以器皿盛贮,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独在者,即谓之为蛊,便能变惑,随逐酒食,为人患祸。”
◎ 蛊惑 gǔhuo 例:蛊惑人心 [demagogic] 使人心意迷惑 而滥求租税,糜费产业,蛊惑士女。--刘勰《灭惑论》 蛊:古代传说可以害人的毒虫。--《新华字典》
蛊(拼音:gǔ) 繁体字:蛊 部首:虫 部外笔画:5, 总笔画:11五笔:86&98:JLF 仓颉:XLIBT 笔顺编号:25121425221 四角号码:5010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86CA
蛊(卦十八)——子承父业的教诲
(下艮上)蛊(1):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2)。 初六:干父之蛊③,有子考(4)。无咎,厉,终吉。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六四:裕(5)父之蛊,往见吝(6)。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7)。 上九:不事王候,高尚其事。
①蛊(gu)是本卦标题。蛊的意思是“事”。全卦的内容主要讲儿子继承父业的事。由于蛊是全卦中的多见词,所以用它来作标题。②先甲三日, 后甲三日:这是占问日期。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是;每年十二个月,每个月分三旬,每旬为十天,这十天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十个字表示。按照这种方法,先甲三日就是辛日,后甲三日就是丁目。 ③干:用作“贯”,意思是继承,这里指继承父业。④考:用作“孝”, 子考就是儿子孝顺。⑤裕:发扬光大。(6)吝:艰难。(7)用誉:得到赞誉。
蛊卦:大吉大利。有利于渡过大江大河。在甲日前三天的辛日和甲日后三天的丁日出发。初六:能继承父亲的事业,就是孝顺的儿子。没有灾难,虽有危险,结果还是吉利。 九二:继承母亲的事业,吉凶无法占问。 九三:继承父亲的事业,虽有小过错,但没有大灾祸。 六四:发扬光大父亲的事业,实行起来会有困难。 六五:继承父亲的事业,得到了赞誉。 上九:不为国君公侯服务,一心看重继承父业。
后现代的 女权主义者看到“蛊卦”所讲的内容多半会嗤之以鼻,也可能会 跳起来反驳。不过,这里所讲的是三千多年前的情况,作者如实表达了经过 母权制时代进入到 父权制时代后流行的 家庭伦理观。按照这种观点,父亲是一家之长,是家庭中的权力核心;儿子继承父亲的业绩是天经地义的,不仅要继承,还要发 扬光大,这便是“孝”的具体表现。儿子不继承父业,即使能升 官发财,在道义上也要受到指责。 由父权制社会产生的 男权主义思想,以及由此导致的对女性的歧视和社会压迫,是后来的事,不可与上述观点混为一谈。正如不能用道德化的 历史观来看待真实的史实一样。实际上,随着父权制社会的逐渐解体,男权主义思想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传统的男权观念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被颠覆。只不过我们还 不能过分乐观,因为传统的力量毕竟太强大。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现代社会的儿子们的离经叛道已在伤透脑筋的父亲们面前掘出了一条深深的鸿沟,人们已越来越不相信“子承父业”的教条了。于是,一些父亲显出了无可奈何,一些父亲则显出了宽容和理解(不管是伪装的还是真诚的),也残存着一些杀人多者,蛊益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