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头牡丹鹦鹉:指黄领牡丹 鹦鹉,又叫黄领黑(头) 牡丹鹦鹉、(黑)伪装情侣鹦鹉、黄襟黑牡丹鹦哥、面罩爱情鸟,是一种小型的鹦鹉。原产于 非洲,容易 繁殖,现已作为 宠物在世界各地饲养。
黑头牡丹鹦鹉(6) 黄领牡丹鹦鹉颜色鲜艳,体长14厘米左右,体形胖乎乎如桃面牡丹鹦鹉,头较大,显得体态短小。野生的黄领牡丹鹦鹉头部为黑色,犹如戴上黑头罩,这也是它的英文名字(masked lovebird)的由来。它的颈部和胸部为黄色,背部、翅、尾和腿是绿色。跗跖很短,脚灰色较粗大。
黄领牡丹鹦鹉的显著特征是白眼圈和红色的喙。人工培育的黄领绿鹦鹉身体的颜色出现变化,头、颈和胸变为橙红色(见右图),还或有一种蓝色型的品种在1927年出现,胸、颈为白色,背、翅、尾和腿为浅蓝色,喙也变为粉红色或黄色。黄领牡丹鹦鹉雌雄外形无差异,性别鉴别很困难。雏鸟孵出时身上被覆浅红色绒毛,幼鸟颜色较成鸟黯淡。它们的叫声锐利、多变。
野生黄领牡丹鹦鹉多栖息在 热带丛林及 草原,在有水源的地区活动,平常多十几只一小群活动,有时也会一百只左右聚集。它们主要吃谷物种子,也吃果实和绿色蔬菜或草。黄领牡丹鹦鹉在繁殖季节会因为争夺领地或配偶发生争斗。它们的喙十分强壮,在争斗时是危险的武器。由于生长在热带,人工饲养时黄领牡丹鹦鹉对低温耐受差,容易受冻伤。
在野外,黄领牡丹鹦鹉在树洞中营巢,巢材有树皮、枯草、树枝等,巢较大,接近球形。黄领牡丹鹦鹉多由雌鸟营巢,雌鸟会独自携带巢材活动,这是区分性别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野生的黄领牡丹
鹦鹉除炎热的夏季,其他时间都可以繁殖。它们为单配制,雌雄会相伴终生。雌鸟一窝下4至8个蛋,孵化期23天,孵化后42天雏鸟羽毛长成。
野生黄领绿鹦鹉主要分布在 坦桑尼亚中部北部及东部海岸,在肯尼亚南部、 赞比亚西南部的卡夫国家公园内, 津巴布韦西北方的维多利亚也分布。由于繁殖容易,它们很早就成为人类的宠物,世界各地的宠物商店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黄领牡丹鹦鹉的食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谷物,对当地人的农作物和果园有一定的破坏,常遭到当地人的驱赶,同时人为的捕捉贩卖也影响着它们的数量。另一方面栖息地的干旱化和农业开发也在使它们的栖息地不断减少。但因为此物种分布广泛,数量基数大,繁殖力强,以上不利因素并没有严重危及到它们的数量。由于人工饲养技术成熟,在世界各地都把黄领绿鹦鹉作为合法的贸易鸟类。
一只交嘴雀在主人的训练下练习叼硬币。据交嘴雀的主人介绍,他驯养的鸟有交嘴雀和黑头牡丹鹦鹉两种。这两种鸟均属于抗寒的北方鸟类。经过主人一段时间的驯养,目前交嘴雀和黑头牡丹鹦鹉学会了叼硬币与接塑料珠子。[2]
红山动物园给鹦鹉馆舍增添了“玩具”,这也是动物园第一阶段的丰容工作尝试。鹦鹉馆添了不少绿色。工作人员用带树叶的细枝条编织成圆环以及鸟巢。角落里的塑料管里,则插着几根干树枝,模拟自然界的树。这些干树枝也成了让鹦鹉快乐的东西。一只蓝黑头牡丹鹦鹉,专注地用嘴巴扯着树枝,忙了半天,终于撕下一块来,扭过头就殷勤地献给身边的伴侣。伴侣衔着树皮赶紧飞回室内。“说不定,它们是打算在巢箱里,用树皮再给自己筑一个更舒适的窝呢。”工作人员说,以后可以考虑,再为它们准备些干草,效果也许更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