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腹丽椋鸟体长17~19厘米,雄性体重51~68克,雌性体重42~66克,属中型鸟类。成年雄鸟,顶冠,颈部,上体,下颏,喉咙和胸部上方具闪亮的暗绿色;耳羽常常有一些闪光的蓝色反射;背部、臀部和大腿的覆羽有深绿色和紫蓝色光泽;下胸部和腹部是一些古铜色光泽的暗紫蓝色;翼覆羽和次级飞羽具暗轻微光泽的蓝绿色;外螺纹蓝紫色;尾羽蓝紫色并有阴影。虹膜橙黄色,嘴和脚黑色。雌鸟不同,只有在较低的胸部和腹部是亚光黑色,无虹彩光泽。在繁殖季节,雄性的眼睛变成橙色。幼鸟最初的羽毛是沉闷的黑色,无光泽反射。它们的虹膜是暗灰色。奔巴岛上的生活的亚种体型远远大于指名亚种,整个头部紫色,没有绿色反射。[1]
![]() |
![]() |
![]() |
![]() |
该物种大多栖息在沿海低地森林,尤其是生长有高大树木并具厚厚植被的地区。通常生活在500米以下的,雨量充沛,每年降雨量至少有500毫米的地方。在肯尼亚东部梅鲁,也能上到海拔2000米的森林,在坦桑尼亚东北部的乌桑巴拉山脉,可高达1000米。[1]
一般集15到35只左右的小群,在南非的某些年份会聚集超过100只的大群,在肯尼亚的森林甚至被观察到由400只鸟组成的大群。由于特殊的锯齿状翅膀,飞行时相当嘈杂。这些鸟喜欢在地面跳跃移动或行走。主要食水果,也消耗花蜜,昆虫和小动物。它们在树木和地面上寻找食物,喜吃榕树无花果、肉桂、乌桕和许多其他植物的果实,芦荟花的花蜜,昆虫,蚂蚁和长翅白蚁,还捕捉蜥蜴(大多是壁虎),小蛇和红色的小树蛙。当一棵树上有许多水果时,它们会停留很长一段时间,并将吞食的种子播落到地面,从而促进其扩散。[1]
分布于肯尼亚、莫桑比克、索马里、南非、斯威士兰、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和津巴布韦。
产卵期从10月至1月,营巢于树洞中,一般是选择天然树洞或其他旧鸟巢,通常距地面为3至6米,巢用草、树叶和羽毛等内衬。每巢产2~4枚卵,大小平均19至26毫米,重约5克,卵蓝绿色,有时有棕色斑点。由雌鸟单独孵化13或14天,此时雄鸟则担任鸟巢守护。孵化后父母共同哺育。幼鸟留巢期为23天,小鸟最初的食物是昆虫,水果和浆果。每年仅秋季换羽。[2]
中文名称 | 拉丁学名 | |
---|---|---|
1 | 黑腹丽椋鸟指名亚种 | Lamprotornis,corruscuscorrusca |
2 | 黑腹丽椋鸟,奔巴岛,亚种 | Lamprotornis,corruscusvaughani |
[3]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注:黑腹丽椋鸟图册网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