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犀

爪哇犀

目录导航

外形特征

爪哇犀爪哇犀(9)爪哇犀的体长250-300厘米,肩高为1.8米,体重可达1400千克。除了耳边和尾端有硬毛外,全身无毛, 很厚的皮肤像盔甲一样。身体肥大,四肢短粗,显得很笨拙。雄犀有一只角,雌犀没有角。角没有与头骨的骨骼结构相连。有细长的上唇,该上唇向外延伸并超过下唇。有大的门牙齿。外皮由大皮块连接组成,像是披了厚重的盔甲。[1]

物种分类

中文名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描述
爪哇犀指名亚种\印尼亚种 Rhinoceros sondaicus sondaicus Desmarest,1822 (极度濒危)
爪哇犀越南亚种\印支亚种 Rhinoceros sondaicus annamiticus Heude,1892 (2010年灭绝)
爪哇犀印度亚种\北部亚种 Rhinoceros sondaicus inermis Lesson,1838 (1960年左右灭绝)

生活习性

中文名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描述
爪哇犀指名亚种\印尼亚种 Rhinoceros sondaicus sondaicus Desmarest,1822 (极度濒危)
爪哇犀越南亚种\印支亚种 Rhinoceros sondaicus annamiticus Heude,1892 (2010年灭绝)
爪哇犀印度亚种\北部亚种 Rhinoceros sondaicus inermis Lesson,1838 (1960年左右灭绝)

分布范围

爪哇犀喜欢生活在野草密布、有大片芦苇的低地雨林环境中,以小树上的叶子、嫩芽为食物,也吃一些果实。清晨和傍晚是采食的主要时间。爪哇犀有泥浴的习惯。身躯庞大的爪哇犀胆子却很小。受惊时,爪哇犀常常采取逃避的态度,迫不得己需要防御时,用的也不是角,而是用尖锐的撩牙去对付敌害。尽管视力不佳,但也有敏锐的嗅觉和听力。

爪哇犀牛能够产生一系列具有独特含义的声音。爪哇犀牛产生的各种声音包括“嘶哑”、“尖叫”、“嘴唇振动”和“鼻音”。在大于600米以外的地方可以听到一些响亮的咆哮声。

繁养方式

爪哇犀分布图爪哇犀分布图灭绝: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半岛)、缅甸、泰国。

存在:印度尼西亚、越南。

动物保护

2-4月是爪哇犀的生育高峰。雌犀成熟在三到四岁间,雄性成熟在六岁之后,爪哇犀怀孕期间是16个月,每次交配间隔达4-5年。每胎只生一头幼犀,幼犀哺乳为1-2年。幼犀和母亲一起生活2年左右。爪哇犀平均寿命35-40年,爪哇犀寿命最长的可达50多年。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8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2]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3]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哺乳类)——RE(区域灭绝)。[4]

濒危原因

1922年,爪哇犀在中国境内的最后一头被杀。此后,再也没人在中国见到过犀牛。[5]

由于大量捕杀,爪哇犀只分布在爪哇岛的乌戎库隆国家公园和越南的吉仙国家公园(越南亚种),数量非常稀少。越南战争后,越南境内的爪哇犀被认为灭绝。后来WWF在越南拍下了爪哇犀的照片,展示并证明了越南仍然存在爪哇犀,但专家估计全为雄性,如果估计正确,那么越南爪哇犀野外种群复兴的可能性将为0。或许会有1-2头未被拍下的雌性,但如果在这些年里它们被捕杀或死去,就能意味爪哇犀在越南境内分布的结束。而爪哇岛上的野生种群也可能因近亲繁殖的次数增加,而使幼犀先天缺陷增加或抵抗疾病能力低下,最终不能维持整个种群的延续。

2011年10月25日,WWF宣布越南的爪哇犀亚种灭绝。[6]

截至2014年,爪哇犀只有在爪哇西部的乌戎古垄国家公园有50-60头,进入公园需要通行证。

截至2015年1月5日,只有35头爪哇犀生活在印尼的乌戎库隆国家公园里。

截至2015年9月10日,只有60头爪哇犀生活在印尼的乌戎库隆国家公园里。[1]

截至2019年,全球估计只有72头。

保护措施

爪哇犀的濒危有两个主要原因:①爪哇犀被大量偷猎(犀角被视为名贵中药,且在也门被雕刻为匕首把柄)②爪哇犀栖息地的减少与破坏。

词条图册

在印尼林业部的支持下,APP与马戎格库龙国家公园签署一项协议,携手帮助推动印尼的犀牛保护行动计划。增强对爪哇犀的保护,帮助实现爪哇犀的数量增长目标,支持印尼的犀牛保护行动计划。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