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光层积云的云块或条状比较密集,云块较厚,呈暗灰色,无缝隙,大部分云体可以遮蔽日、月的层积云,云底有明显波状起伏,布满天空,有时会产生降水。
蔽光层积云的厚度在100米到2000米之间,由直径540微米水滴组成。在冬季和高原地区的层积云由过冷水滴、冰晶和雪晶组成。在一般天气条件下,是由 大气中出现波状运动和乱流混合作用使水汽凝结而形成的。有时是由局地辐射冷却而形成。蔽光层积云云底较低,当云层发展较厚时常出现短时降水。
众所周知, 阵性降水主要产生在不稳定气团内部, 也可形成在第二型冷锋云系, 即主要降自积雨云、浓积云或积云性层积云。其天气条件为气层不稳定。
但在日常观测工作中, 经常出现过蔽光层积云降阵雨(阵雨与间歇性降水不同)的观测记录。但是一般这种记录是错误的,蔽光层积云一般出现的是间歇性降水而不是阵雨,下面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说明。
第一, 蔽光层积云本身不具备降阵雨条件。蔽光层积云是由低空波动或逆温层下有乱流混合作用而形成( 也可由透光层积云演变、蔽光高积云降低加厚、雨层云分裂而来)。其主要特征是: 垂直厚度小, 水平范围大且常在逆温层或层结稳定的阻滞层的下面。其天气条件为气层稳定。由此可见, 蔽光层积云 本身不具备产生阵性降水的条件。
第二, 是否在蔽光层积云之上有积雨云、浓积云或积云性层积云呢? 比较蔽光层积云、浓积云、积雨云的云底高度可知, 蔽光层积云的云底高度通常等于或大于浓积云、积雨云云的云底高度。所以, 一般在蔽光层积云之上不会有积雨云、浓积云 或积云性层积云。
观测蔽光层积云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云状判断错。即将积云性层积云、浓积云、积雨云误判为蔽光层积云(或本站原为蔽光层积云 , 后演变成浓积云或积雨云 或积云性层积云而仍记为蔽光层积云) ;
(2)降水性质判断错。把间歇性降水误记为阵性降水。间歇性降水的特点是降水时降时止, 或降水虽未停止但强度却时大时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