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子

舍利子

目录导航

历史渊源

佛教敬仰和崇拜舍利,是从佛陀释迦牟尼的舍利开始。释迦牟尼佛荼毘火葬后,遗下有舍利一石六斗,其中释迦牟尼佛舍利释迦牟尼佛舍利有一块头顶骨、两块骨、四颗佛牙,还有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古印度的八位国王派使者到火葬地,要求迎回佛祖舍利,经香姓婆罗门居中协商平分给八位国王。各国把分到的舍利带回国建卒塔婆舍利塔以供奉,并定期举行祭礼。香姓婆罗门及必波延那婆罗门,就各取了装舍利的瓶子和火葬燃余炭灰回去起塔供奉,因此释迦牟尼佛的舍利被分葬在十处:

        摩揭陀国,阿阇世王

        毗舍离国,戾车毗族

        迦毗罗国,释迦族

        阿勒伽波,跋离族

        罗摩邑,拘利耶族

        毗塔底波邑,婆罗门

        波婆邑,末罗族

        拘尸那罗城,末罗族

        荜芭莉邑,取燃余炭灰,孔雀族法门寺真身舍利塔法门寺真身舍利塔

        香姓婆罗门,取舍利瓶,徒卢那

马鸣菩萨造的《佛所行赞》中说“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阎浮提,始起于十塔”。

阿育王时期,为弘扬佛法,发掘了“八王”舍利塔,只有一、二塔因坚固难破而未能开启。取出后的舍利重新分配装入八万四千个宝函,并造八万四千塔来安奉。随着各地建塔,舍利也流传到许多信仰佛教的地区。

1896年至1898年,英国人柏佩(William Claxton Peppé)在印度比普罗瓦发掘出一个安奉佛骨舍利的石函,里面正是佛祖葬在迦毗罗的舍利。这些舍利送给了佛教国家泰国,后又分出一部分给斯里兰卡、日本。

佛经中的舍利

佛教经典《浴佛功德经》中称为舍利的有两类:静冈县御殿场市佛舍利塔静冈县御殿场市佛舍利塔

法身舍利:释迦牟尼所说的佛教经典。

生身舍利:释迦牟尼遗体火焚后结成的固体物,分为三种,即白色的骨舍利、黑色的发舍利、红色的肉舍利。

《金光明经》舍身品第十七:‘舍利者,乃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熏。’‘汝等今可礼是舍利。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浴佛功德经》的确有提到︰‘我灭度后有二种舍利。一者法身。二者化身。’但并无上述的注解,至于《金光明经》提到的舍利,是佛陀前世舍利,并非现存的佛骨舍利。

成分与形成

关于舍利的形成,舍利是由人的尸体经高温火化后产生的。将遗骨在温度摄氏600到1,600度之间进行低温焚烧,骨头内的碳酸钙便有机会与人生前摄取的多种盐类结合,烧结出漂亮的陶瓷状结晶,即是舍利子。[1]

部分所谓佛牙舍利,依照片外观判断与人类牙齿有差距,与牛的臼齿外观反而较为接近,也缺乏科学佐证,真伪有所争议。[1]

释迦牟尼佛舍利渊源

关于释迦牟尼佛舍利,《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在拘尸城双树间般涅槃后,佛舍利被分为八份,由八个国家各自起塔供养。另据《阿育王传》卷一载,阿育王统治时期,搜集释迦牟尼佛遗存的舍利,建造八万四千宝塔进行供养。后世中国佛教关于佛舍利和阿育王塔的述说,常以此为渊源。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