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尾海蛇(5)扁尾蛇有1属6种,多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热带近海,但有一种分布于所罗门群岛的湖泊中。扁尾蛇毒性剧烈,但很少咬人。海蛇有16属55种,为卵胎生蛇类,完全摆脱了对陆地的依赖而在陆地行动困难或不能行走。
海蛇与扁尾蛇分布区域大体类似,但其中的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左下)不局限于近海而可生活与远洋中,因此分布非常广泛,不仅遍及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热带海域,还远及东太平洋各地直到美洲沿海,它们也是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蛇类。
海蛇分两栖海蛇和水栖海蛇两大类。扁尾海蛇属于前者,需要上岸在海滨沙滩上产卵,任其自然孵化。后者则是卵胎生,每次产下3到4尾20到30厘米长的小海蛇。在繁殖季节,海蛇往往聚拢一起,形成绵延几十千米的长蛇阵,有时浮满整个港口。
扁尾海蛇(5)海蛇和眼镜蛇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是具有较短的前沟牙的毒蛇,所有海蛇都有剧毒。海蛇毒液为无色或淡黄色粘稠液体,与陆地蛇毒性质相似,但毒性远远强于一般陆地蛇毒,属于最强的动物毒。有的种类的毒性强度是响尾蛇的十倍以上,钩嘴海蛇毒液则是眼镜蛇毒液毒性的两倍,是氰化钠毒性的80倍。海蛇毒性为神经毒,尚无血清可以解毒。
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2]。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3]。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