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江南笛曲的主要代表曲目之一。原是湖南民间乐曲,也用于箫独奏或丝竹乐合奏。后经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改编,注入了江南丝竹的风格,使乐曲更加清丽动人。乐曲通过对鹧鸪飞翔的形象描绘,表现了人们向往自由、追求光明的崇高愿望。乐曲分慢板、中板两个部分。慢板部分是原民间乐曲的放慢加花,演奏家充分发挥曲笛浑厚抒情的特长,通过气息的控制、变化,运用音色、音量得收放变化以及滑音。轻音、打音、叠音等手法,使音乐悠扬委婉、明澈、圆润。中板部分是前奏的变奏,音乐活泼流丽,表现鹧鸪展翅高飞的情景。
《鹧鸪飞》原为湖南民间乐曲,乐谱最早见于1926年严固凡编写的《中国雅乐集》;以后以丝竹乐合奏,箫独奏等多种形式在江南一带流传。陆春龄是我国民乐界公认的老一辈笛子宗师,他最早将笛子独奏这种形式从器乐合奏中解放出来。本世纪50年代,陆春龄把《鹧鸪飞》改编成一首笛子独奏曲。至今已成为全国各所音乐院校竹笛专业学生所必修的曲目。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唯有鹧鸪飞。”李白的这一首《越中览古》便是《鹧鸪飞》的最初意境之源。诗歌描写了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江南,双方势不两立。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勾践退到会稽。经过20年的卧薪尝胆,终于在公元前473年出兵讨吴,一战成功。大诗人用前面三句描写了越王勾践胜利归家的盛况,到第四句骤然一转:“至今唯有鹧鸪飞。”告诉大家:前面那一片热闹的繁华景象,如今已只是在想象之中,全已成为了“古”。陆春龄将《鹧鸪飞》改编成笛曲,表达了受过压迫后的人民对自由、幸福的生活的向往之情,从而奠定全曲深沉含蓄,忧而不伤脑筋基调。
曲子的引子部分是由四个极其简单的长音音符组成。陆春龄在演奏这四个音符时,着重抓住了音乐的形象性。夸奖地运用了打音、气颤音、半音孔、虚指等技巧,再结合气息的强弱变化,通过音符的八度特殊处理,向人们勾勒了一幅淡雅的鹧鸪飞翔图。随着那轻盈、飘忽的音符的起落,听众仿佛看到了一只只鹧鸪在眼前时远时近,时高时低地翱翔。使乐曲在简单中蕴含着神奇,一开始便抓住了听众。
乐曲接下来的慢板,似乎和其它江南丝竹的曲目大同小异,实则中间包含了很多韵味。在几个看似平淡的音符组合下,我们仿佛看到经过压抑之后人民的心情,对于幸福生活的即将到来充满了向往与激动。乐曲以4/4拍记谱,但如果象吹其他江南丝竹那样,一拍一拍地将音符规矩地完成,那就大煞风景了。它在拍子上追求一定的自由度。在音符越少的地方,它的速度越慢,时值越长。在音符越密集的地方,它的速度越快,时值越短,有时甚至是一带而过。陆春龄在吹奏的时候,音头音尾的起落变化多端。他用民间的手法夸张地强调了江南丝竹中的颤、赠、叠、打技巧,并且都是抢在强拍前换气,使听众感觉这个曲子吹得比较“冲”,而没有一般江南丝竹曲目的那样平稳。其实,这正是陆春龄的独到之处。平淡的音符,不平淡的处理,“文曲武吹”,使人感觉如同一座待喷发的火山,表面上是平静的,实则内部岩浆涌动,好似饱含沧桑的人民的激动情绪——对幸福生活的那种浓烈的渴望与向往,随时都会一喷。
原曲到慢板处结束,但作者在改编时根据慢板的主题,变奏加花后成为一段快板紧结在慢板之后。快板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慢板、快板之间用一段渐快衔接,进入快板之后,中间出现了连续十六分音符的长句。整个快板为平稳进行,没有音符之间的大跳。快板部分强调手指的灵活运用,在气息与手指的配合下,乐曲一泻千里,使压抑后得到解脱的情绪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快板段的增加,使乐曲更完整,克服了传统曲目的一段拖下来的弊病。
乐曲有一个短小的尾声。快板渐慢后全曲落在“角”音的长音上,并且运用了和引子相同的处理技法,与引子首尾呼应,仿佛那鹧鸪扶摇而去,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陆春龄的笛曲《鹧鸪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旋律舒展流畅而具有诗意和神韵,充分地发挥了曲笛醇厚圆润,悠扬委婉的特点。它虚实结合,以情写景,很容易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不失为中国民族器乐曲中的一颗明珠。[1]
鹧鸪飞:鹧鸪是一种生活在南方的小鸟,喜欢朝着太阳飞,又称“随阳鸟”。这首曲子本是湖南民间乐曲,乐谱收入1926年出版的《中国雅乐集》。该书所载《鹧鸪飞》的解题是:“箫,小工调。本曲不宜用笛,最好用声音较低的乐器,似乎幽雅动听。”
在1962年出版的《民族器乐独奏曲选》中《鹧鸪飞》为箫独奏。
1951年上海国乐界主办的“国乐捐献演奏大会”,《鹧鸪飞》是以丝竹合奏形式演出,伴以大鼓。
在1956年出版的《民间器乐广播曲选》中的《鹧鸪飞》属“齐奏部分”,并注明为“民间丝竹乐曲”。
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以其对《鹧鸪飞》乐曲独有的理解进行了改编。他在笛子教材介绍此曲时说:“这首民间乐曲,用曲笛演奏,以醇厚和细腻、快和慢、强和弱等艺技对比手法,刻画鹧鸪鸟时远时近,忽高忽低,在广阔天空尽情飞翔的形象。”
民间乐曲有原板和花板两种板式,陆春龄将花板谱作“放慢加花”为第一段,后接快速的花板,这样,同一支曲牌作不同板式处理,前后连接,形成变奏关系,是一首典型的板式变奏体结构。 经过陆春龄改编之后的《鹧鸪飞》成为南方曲笛的代表曲目之一。
改编后的笛曲充分发挥了南方曲笛音色圆润悠扬的特点,通过打音、颤音等多种技巧润饰,以及力度强弱的细致对此,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鹧鸪展翅飞翔的种种姿态,乐曲最后用虚指颤音演奏的长音,给人一种鹧鸪鸟向茫茫无际的天边飞去的意境。音乐形象生动鲜明,给人一种健康悠远的暇思,具有浓具的江南风格。
改编这首曲子的还有另一位竹笛大师赵松庭,艺术处理与陆春龄有所不同。他是根据唐朝大诗人李白诗“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唯有鹧鸪飞。”改编,并在原曲后加了一段快板。乐曲的装饰演奏手法与江南丝竹相同,快板一段用循环换气技巧演奏,指法要极富弹性,可以一口气连吹三遍,最快时要达到每分钟160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