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宏词科

博学宏词科

目录导航

博学宏词科

  实际上,博学宏词科要求很高。顾名思义,“博学宏词”既要“博学”,又要有“宏词”,一是渊博精深的学识,二是优美恢宏的文词。关于博学方面,李商隐《与陶进士书》说:

  夫所谓博学宏辞者,岂容易哉?天地之灾变尽解矣,人事之兴废尽究矣,皇王之道尽识矣,圣贤之文尽知矣,而又下及虫豸、草木、鬼神、精魅,一物已上,莫不开会。此其可以当博学宏辞者邪?恐犹未也。设他日或朝廷或持权衡大臣宰相问一事、诘一物,小若毛甲,而时脱有尽不能知者,则号博学宏辞者,当其罪矣。(《樊南文集详注》卷8)

  如此则似乎有关社会、自然的百科知识都应精通才能称得上博学。李商隐在应考后等待发榜,心理处于“私自恐惧,忧若囚械”的焦虑状态,因而对博学宏词科的难度可能有所夸张,但从他的议论中也可看出博学宏词科在学识方面是要求广博贯通的。

  关于文词方面,博学宏词科的水准也不低。《文苑英华》和《全唐文》保存下来的唐代博学宏词赋、论试卷,大多辞藻宏丽。与祖咏省试《终南望余雪》诗二韵便止的著名典故类似,《唐摭言》卷10也记载了一则应宏词不捷而声价益振的故事:乾符中,蒋凝应宏词,为赋止及四韵,遂曳白而去。试官不信,逼请蒋凝完成全赋,凝如实告知情况。既而评卷,其试卷更佳,试官长久叹息,因不合规格而未能录取。此事顷刻之间,传遍京城,以致有人称道说:“臼头花钿满面,不若徐妃半妆。”宏词科试诗也很严格,其对偶押韵必须合格,一般情况也不允许用字重复。大中十二年(858),中书舍人李藩知举。当时博学宏词科考定陈琬等三位前进士的名第,及将诗、赋、论试卷送给宣宗皇帝过目后,宣宗召李藩问道:“所赋诗中重用字,何如?”藩答道:“钱起《湘灵鼓瑟》诗,有重用字,乃是庶几?”宣宗说:“此诗似不及起。”于是三人都被落下(《唐会要》卷76《制科举》)。可见若非特别优秀,宏词试诗也不允许用字重复。

       博学宏词科简称词科,也称宏词或宏博。科举考试制科之一种。唐开元年间始设,以考拔能文之士。宋神宗后,因考试重经义、策论,考生语文水平降低,朝廷甚感起草诏、诰、章、表等应用文书乏人。遂于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置此科。清代康熙与乾隆时曾两次举试,不论已仕未仕,皆可应考。所试为诗、赋、论、经、史、制、策等。得人颇多,甚有影响。因乾隆名弘历,“鸿”本作“宏”,故改为博学鸿词。
  博学鸿词科,制科之一。是在科举制度之外,笼络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它不限制秀才举人资格,凡是督抚推荐的,都可以到北京考试。考试后便可以任官。
  清朝一共在北京举行过两次。清初康熙十七年,为了笼络明末隐居的知识分子,举行博学鸿词科令在京官员在外督抚及学政,推荐举行兼优文词卓越的人,不论有无官职,是否秀才,一律到京考试,结果全国推荐一百四十三人,考取十五人。
  雍正末年,下诏举行博学鸿词科。令各省督抚推荐,但未及举行考试雍正就死了。清乾隆元年(1735)才在京考试,各省推荐的一百七十六人,取十五人,次年又举行,取四人。吴敬梓三十六岁(1735)安徽巡抚推荐他去应考,就是这一次。这次距上次已五十多年,当时读书人都认为是难得的机会,最光荣的事情,可是吴敬梓却断然拒绝,这也说明他和当时科举制度绝不妥协的态度。

  由于博学宏词科注重华美的文词,而明经科长于经术绌于文学,因而唐代明经出身应宏词科者甚少。以新、旧《唐书》有本传和附传的科举出身的官员为统计对象,终唐一世,在102名明经中,仅有玄宗朝李季卿1人,而且旧传说他“应制举,登博学宏词科”,还并非后来科目选的博学宏词科。唐代应博学宏词科者多为进士出身,玄宗朝已有萧听、李华二人,而在唐后期的344名进士出身者中,有34名是以宏词登科入仕或宏词登科后再从辟署入仕的,占了总数的百分之十,在唐后期进士入仕途径中已有相当的比例。应博学宏词科举者远比录取的人数多,唐后期此科每年仅录取数名,多者也不过十数名,经常只取三人,仅相当于后世科举殿试一甲之数。而应举者通常有三数十人,《韩昌黎文集校注》外集上卷为宏词试《上考功崔虞部书》说,贞元九年(793),“凡进士之应此选者,三十有二人”。按《登科记考》卷13,贞元九年正好录取进士32人。每年应宏词科考试者往往是一年以前便进士及第者,不过也不排除当年及第进士,如宝历元年(825),柳璟“擢第首冠诸生,当年宏词登科”(《因话录》卷3《商部》下)。以《登科记考》所录人物为统计资料,现在姓名可考的唐代博学宏词登科者仅45人左右,当时全部录取的人数也不多,因此博学宏词科是在已淘汰过大量人选的科举录取者中的择优考试,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唐代规定已仕的在职官员也可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词美者得不拘限而授职”,但已仕者考中的占的比例不多。

  正是因为博学宏词科地位崇高,为“大国光华”(《唐摭言》卷13《无名子谤议》),所以在后唐时被称作“重科”(《五代会要》卷22《宏词拔萃》)。宏词登科者也往往受到人们的企羡,喜悦程度一点也不亚于进士及第。何扶于太和九年及第后,次年宏词登科,因以一绝寄旧同年云:“金榜题名墨尚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得意欣悦之情溢于言表。唐代有不少著名人士应宏词科试一再受挫,如韩愈、欧阳詹等文学家皆失望而归,白居易因为避祖讳而不应宏词,但唐后期博学宏词科也选拔了不少人才,有许多还当上了卿相重臣,其中尤为知名的宰相如陆贽、裴度,文学家如刘禹锡、柳宗元等。因此,唐代的博学宏词科虽有过于严格等局限,然而设置此特殊科目还是对选拔和任用人才起过积极作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