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业经济

报业经济

目录导航

什么是报业经济

对报业经济的这种概括说明了三个问题:

第一,报业经济活动是一种 产业经营活动,而这种产业经营活动必须纳入 传媒产业经营活动范围,既从事产业经营,又执行宣传任务。

第二,强调报业 产业经营就意味着报业的经营活动必须产生两种效益,即 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第三,报业经济是一个广泛概念,不仅包括报业 产业自身的经济活动,而且包括与其相关的其他经济活动。

报业经济的提出

1980年代伊始,“报业经济”对于我国的读者们来说还是个新鲜的术语,那时候很少有人提到过在国外已存在并已相当成熟的报业经济这一分类学科;据本书作者掌握的材料看,改革开放后最早提出报业经济概念的是赫建中。他在198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论探我国报业经济政策”中指出:“报业经济也是一种 商品经济。

他在文章中对报业经济困境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对策是,一、报业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二、实行社长领导下的总编辑与经理分工负责制,三、建成多渠道的发行体系,四、组成国家新闻出版用纸委员会,统配我国出版用纸,五、报纸适当提价,六、鼓励刊登 广告。应该说作者在当时提出这些观点是相当有远见的。1990年代以后才出现在报业经营者谈话和文章中。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不管是理论界还是业界人士对报业经济的理解还很不相同, 总体看来还不成系统,但在实践中,有一点是共识的,那就是报业经济首先是报纸的经济状况问题,即报纸如何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如我国较早期涉入报业经济领域的一本教程——由中国报业经济管理函授中心编写的《报业经营管理》一书中对报业经济的概念就作出了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的解释:

狭义的报业经济,是指报社围绕主业(办报)开展的经营活动,如报纸的 广告、印刷、发行和以一报为主办的系列报、系列刊物以及围绕主业开展的经营活动,即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讲的报业的主业经济。

广义的报业经济,既包括主业经济,又包括了非主业经济,即与报社主业无关的跨行业的经营活动。如报社办经济实体,从事飒活动,经营 房地产,开展 金融 贸易等。

近年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在一般意义上多使用广义的报业经济的概念;而在学术研究和经济 统计时,则往往倾向于使用狭义的报业经济的概念。

进入1990年代后,我国报业发展迅速,报纸达到创纪录的2163种,其中日报数为658种。1997 年报纸种数微调至2149种,日报种数304种,报纸的总印张已接近300亿张, 广告总收入达到96亿元。到1994年时,全国绝大部分省以上党委和政府机关报以及1/2左右的地市党和政府的机关报断掉“皇粮”,开始“ 独立核算,盈余留用”,而大部分新创立的非机关报,则干脆是 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走的是纯企业化的办报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各家报纸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争夺读者,增加发行量以及更多的 广告收入和其他经营收入,各家报纸使出了浑身解数,扩版、彩印、自办发行、 兼并报纸等等。例如在广州,《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互相较劲,《广州日报》出下午版,《南方日报》扩充广州版,重点推出了《南方周末》,紧接着又创办了《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导报》、《南方体育》等,《羊城晚报》则新创办了《新快报》。在北京,《京华时报》和《北京晨报》则横空出世,对首都报业市场原有格局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有些跟不上市场发展步伐,不善经营的报纸因为亏损严重而倒闭,还有一些报纸在苦苦支撑,想方设法 改善经营。在这种情况下,“报业经济”开始登上我国的报业舞台,并迫使人们重视它,了解它,适应它。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