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胀玉衡

痧胀玉衡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痧胀玉衡》,痧胀专著,一书共3卷,由清代郭志邃撰于1675年。

作者鉴于痧胀病症发病多、传变快,治不对症,命在须臾,遂搜求前人有关痧胀的医学文献和学术经验,总其大纲,撮其要领,编成此书,系统全面地论述痧胀。

上卷,载痧症发蒙论,玉衡要语列治痧三法,放痧有十、刮痧法、用针说、用药大法等专论治痧方法,玉衡脉法列唇舌辨、痧脉十二经辨、痧脉要诀、痧脉有似阴证辨、痧脉似气血有条辨、痧脉诀生死法等专论舌、脉诊法。中卷,叙述临床各种痧证的症状,并附以治疗验案,列遍身肿胀痧、伤风咳嗽痧,胎前产后痧、例经痧、眼目痧、瘟痧等45种。下卷,载述治痧方药,共载汤、丸、丹、散剂56方,另载便用方7首、绝痧方和治痧药物70余种。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郭氏从临床实践中认识到“痧之变幻,更有隐伏于别病中者”,乃撰成后卷。后卷,载述了痧胀看法,痧胀兼证及变证,列麻疹兼痧胀、痧胀兼麻疹、痧类阴证、呃逆痧、盘肠痧、口舌兼痧、筋骨疼痛痧等37种。

书成后三年,郭氏从临床实践中意识到“痧之变幻,有隐伏于别病中者”(见本书续序),又作后卷一卷,补充了不少有关痧症的诊治内容。但作者根据痧症的临床表现,分症过细,显得名目繁多;在解释病因、证候等方面,或有附会的观点。本书有初刻本等多种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书籍目录

自序

续序

凡例

痧症蒙发论

玉衡要语

玉衡脉法

此下细述发蒙论所不尽[2]

部分原文

续序[3]

续序(l) 尝稽古今医学,备悉万病,独不明痧,因而人鲜其传, 无奈世之患者比比也。既有此病,不可不求有以治之。余因 以治之所验,悉其症之所由。于甲寅岁著《玉衡》一书,偕同 人互相参订,急而行之, 亦济生之念所不得已也。书中见叙 疾说,似已具详,两年来疾之变幻,更有隐伏于别病中者, 伤人最多,非为世所罕识。尤余前书之所未及,因又有痧刻 之续。凡以因时所犯,略采异验为集,夫亦谋诸同人,非敢 以自矜也,幸天下不以多赘而忽诸。 

大清康熙十七年戊午岁李秋吉旦郭志邃右陶文载识。

注(l)续序此文原在“后卷"之前,本次点校整理移此。

凡例[4]

一言有不实,治有不效者,一句不载。 一药有不当,用有不明者,一味不入。 一据症用治,立方制宜,非痧唐录。 一按脉阅筋,恐人有误,详之有据。 一砭刺痧筋,必须紫黑毒血,据为实见。 一载杂症,仅取兼痧,请病虚实,悉在所略。 一心腹痧痛,刮放即愈。不烦医药者,不多载入。 一治验不过一二三四,惟略见治法为准,余不多赘。 一金近地气禀柔弱,故方中分两,从平减少,便能取效。此虽传示四万,不敢多加。 一制方分两甚少,若遇西北,风高土燥之地,刚强勇壮 之人,其分两必须加倍,或加二倍三倍,方能有效。 一饮汤规则:云稍冷者,九分冷一分温也;云微冷者, 八分冷二分温也;云微温者,冷者四分之三,温者四分之一也。

现存版本

现存主要版本:

清·康熙十四年刻本;

日本·享保九年书肆竹田藤助刻本雷薄堂藏板;

清刻本扫叶山房藏板;

见《中国医学大成》本;

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据《中国医学大成》本重印本。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