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年底,我国与前苏联在两国接壤的黑龙江珍宝岛地区爆发了边境冲突。在这场规模不大的边境交战中,苏军仗着其有先进坦克和装甲车,横冲直撞,肆无忌惮地犯我边境。战争就是无声的命令。没有先进坦克的痛,使装甲兵的高级将领意识到加快我国新型坦克研制步伐的必要性。此时正值研制工作刚刚起步,于是,军委装甲兵果断放弃了原来比较保守的研制方案,决定进一步提高新型坦克的战技指标。为加快研制进程,军委装甲兵亲自挂帅,组成了新一代中型坦克会战组。 1969年12月,有关专家在北京召开会议,对新型坦克的战技指标又进行了补充论证。 1970年初,军委装甲兵召开新型坦克研制工作会议,进一步确定了战术技术指标。同年3月18日,由军委装甲兵、沈阳军区装甲兵、北京军区装甲兵、五机部等领导机关和科研院所及工厂等单位,联合组成了新型坦克会战组。由北方某坦克制造厂担纲坦克大会战的总师单位,122中型坦克研制正式开始。
根据求新求高的要求,第一轮样车的设计采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液力传动装置、液压操纵装置和液气悬挂装置,简称“三液”样车。当时设想,该车装515千瓦发动机(700马力,后来改为478千瓦)、120毫米滑膛炮、微光夜视夜瞄装置、复合装甲、三防装置等新型部件,并重点提高新型坦克的火力威力和机动能力,使之具备与强敌T-64坦克及可能的后续式坦克相抗衡的能力,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准。在大会战中,科技人员、工人和干部热情高涨,日夜奋战,于1970年9月25日顺利完成了一辆“三液”坦克样车的总装任务,但由于“三液”技术不过关,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陷入停顿状态。面对这一困难,军委装甲兵意识到新型坦克的战技指标不切实际,于是果断叫停“三液”样车的研制,转为研制技术比较成熟的机械传动、扭杆弹簧悬挂、机械操纵的“三机”样车。为此,试制出来的“三液”样车,只进行了短期的表演即中止了研制。
1970年11月27日,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了122中型坦克应当立足于“三机”的方案进行研制。根据这一精神,经过工厂科技人员的艰苦奋战,两辆122中型坦克“三机”坦克样车(代号1221)于1971年1月17日完成组装。 “三机”样车于1971年至1973年在包头、南京等地试车近3000千米,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但由于整车性能和部件结构都还存在不少问题,大量的关键技术和部件仍需继续攻关和试验,因此,122中型坦克的研制工作再次被搁置,有关工厂和科研机构转入部件和关键技术的攻关。[1]
从外形上看,122中型坦克仍采用了传统苏式坦克那种炮塔低矮、车体呈流线型的外观设计,与59式中型坦克别无二致,不同的是它的火炮抽气装置较之59坦克明显靠后,位于火炮中部。具体的布置是这样的:坦克的前部为操纵部分,驾驶室位于车体前部左侧,坦克的中部为战斗室,装有1门120毫米滑膛坦克炮及高射机枪等,坦克的后部为动力传动室,发动机横置,布置较为紧凑。该坦克的乘员也是4名:驾驶员、装填手、炮长和车长。炮塔由装甲钢铸造而成。炮塔内有3名乘员:装填手在火炮右侧,车长在火炮左侧,炮长位于火炮左侧及车长的前下方。炮塔外两侧各装有两个导弹发射架和4枚反坦克导弹。炮弹与弹药架位于战斗室火炮右侧及右前侧。说到这,对苏制坦克的外观耳熟能详的读者对不怎么“另类”的122中型坦克可能没有多大的兴趣。别急!别看它外形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车里面还真有不少“内秀”的东西哩。
一是它装有当时口径最大的坦克炮。 122中型坦克的最大亮点,是装了一门120毫米滑膛坦克炮。由于年代久远,当时我国研制的120炮的性能难详,但北约标准的这种120坦克炮的威力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仅举一例:海湾战争中,一辆美军的M1A1坦克用120炮打击一辆掩体内的苏制T-72坦克。穿甲弹呼啸而出,穿过T-72坦克掩体前的土墙,从其首上装甲打进去,从车后钻出来,又打进后墙1米多深。这种大威力、大口径的坦克炮,我国的科技人员已经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把它搬上了坦克,而当时前苏联的主流坦克T-64和T-72坦克,装的是115毫米滑膛坦克炮,美、德、法等国研发的新一代坦克,装的是北约标准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仅从所选用的火炮口径这一点看,我国坦克无疑是处于领先水准的。尽管120炮没有成为我国新一代主战坦克的标准火炮,但天生我才必有用,该炮后来还是用在了性能先进的自行反坦克炮上了。
二是坦克炮加反坦克导弹,是一个新创意。在122坦克炮塔的两侧,分别挂有两个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可发射红外有线制导反坦克导弹。它所装的反坦克导弹,不是大家所熟悉的坦克炮射导弹(当时美国的“谢里登”坦克可以发射“橡树棍”炮射导弹;后来前苏联的T-64坦克也可发射AT-8“鸣禽”炮射导弹),而是把普通的反坦克导弹搬上了车。在坦克上装普通反坦克导弹这一创意,在世界坦克研发史上还真是鲜见,足以可见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世人对反坦克导弹认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是采用了先进的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 122中型坦克“三液”样车安装了先进的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这套系统包括昼间瞄准/微光夜瞄/镭射测距三合一瞄准镜、弹道电脑和双向稳定器等。这套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当发现目标时,炮长首先用瞄准镜的中央瞄准指标对准目标,用镭射测距机测定目标的距离,经弹道电脑解算,所输出的瞄准信号通过瞄准镜分划板驱动装置自动装定表尺,同时,经过双向稳定器赋予火炮射角完成二次瞄准,炮长修正击发。从它的原理分析,这是一套典型的扰动式自动调炮火控系统。笔者认为,如果这套火控系统当时能取得突破,其技术水准可能略优于前苏联的T-64坦克(装模拟弹道电脑、与我69坦克相同的主动红外夜瞄装置等),与西方的坦克不相上下。由于微光夜瞄装置技术含量很高,当时国内还没有取得技术上的突破,因此,后来的“三机”样车改为主动红外夜瞄装置。
四是坦克装上了20毫米机关炮。针对第三次中东战争中,阿方由于缺乏可靠防空掩护,坦克损失惨重的教训,为提高防空作战能力,“三液”样车的辅助武器选用了20毫米机关炮,并在装填手窗口上安装了一个小的方向机,以便射手进行操纵。后来的“三机”样车取消了机关炮,又改为装12.7毫米的高射机枪。笔者认为,坦克上装20毫米机关炮,其对地和对防空作战能力可能会有所提高,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由于20毫米机关炮射击震动较大,靠二炮手人工操作进行射击,可能射击精度反而不如小口径的高射机枪,况且传统观点认为,坦克不是防空兵器,对空作战不是其主要职能。综合分析比较,笔者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选用高射机枪可能更合理。当然,时过境迁,现在坦克辅助武器的遥控技术早已取得突破,所以,针对城市作战等特殊需要,主战坦克装高射角的机关炮或榴弹发射器等,倒不失为一种选择。
五是传动、操纵装置挺先进,开起车来挺省力。 “三液”样车选用了液压传动、全液压操纵装置和液气悬挂装置,尽管未能达到技术要求,但却瞄准了世界最先进水准。 “三液”样车装有二自由度液力行星变速箱,有3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其操纵装置为全液压式,驾驶员像开汽车那样十分轻松。 “三机”样车装有机械变速箱,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操纵装置是液压助力的机械式操纵装置,尽管如此,开起来也比59坦克轻松多了。笔者认为,“三液”样车的传动、操纵装置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即使到现在也不落后。尽管这套装置还很不完善,但在当时能大胆采用这样的先进技术,在国产装甲车辆中率先而为,无疑是一个亮点。
六是液气悬挂系统能耐可不小,可让车体整体升降、前后俯仰、左右倾斜,有点像瑞典的S坦克。 “三液”样车装有可调式液气悬挂装置、双叶片液压式可调自动张紧履带调整器、5对铝合金焊接负重轮、单销金属履带。 “三液”样车的可调式液气悬挂系统,使车辆能够轻松自如地进行车体升降、俯仰、倾斜并自动调节履带松紧。战车在使用中,驾驶员可以通过液压系统使车体在±160毫米范围内整体升降,战斗中战车可通过降低车高隐蔽。另外,该车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俯仰调整,提高过垂直墙的高度和增大火炮的射角;还能进行左右倾斜,使车辆在侧倾坡上顺利地行驶和射击。尽管这套系统装车后的某些性能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敢上这样的技术,一方面展示了我们的实力,另一方面也需要非凡的勇气和胆识。其中,最令笔者欣赏的就是液气悬挂系统的履带自 动张紧功能,可把坦克兵彻底从又苦又累的调履带工作中解放出来了。当坦克兵最苦最累的活有两个,一个是擦炮,一个就是调履带。擦炮的活虽累,但全连官兵一年也摊不上一二回,最要命的是调履带。国产大多数坦克的履带都需要人工调整──每次出车回来履带松了要调紧,换负重轮要断开履带也要调整,换履带板就更不用说了,要先松履带,然后用大锤把履带销敲出来(59式坦克是单销履带,履带销是硬穿入履带孔中的),又费时又费力,令乘员叫苦不迭。有了液气悬挂系统,就免除了这个“痛苦”了。可惜的是,由于“三液”不过关,后来的“三机”样车行走系统改为5对钢质负重轮和扭杆弹簧悬挂装置,结构与59式中型坦克行走系统相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