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兵帅克

好兵帅克

目录导航

内容简介

The Good Soldier Schweik,中文译名为《好兵帅克》,是公认的讽刺文学名著,由捷克著名作家雅洛斯拉夫·哈谢克编著。主人公帅克善良、勇敢、机智,貌似平凡且不露声色,看起来甚至有些“愚昧”且滑稽可笑,甚至被军队宣布为“神经不正常”而退伍。一天,帅克在公共场合议论皇储遇刺事件,因而被秘密警察以叛国罪逮捕。几经周折,帅克终于回到了家。但不幸又被征招入伍。犯风湿病的帅克只好由佣人用轮椅推着,一路高呼爱国口号去参军。在一系列的事件中,帅克用智慧和令人啼笑皆非的“表演”巧妙地同奥匈帝国反动政权做斗争,他到哪里哪里就被搅得鸡飞狗跳、天翻地覆,他是捷克人民心中一名真正的好兵。[2]

该书一经出版,很快就成为当时最受关注和最畅销的小说,至今被译成50多种文字,曾经先后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和话剧等。书中所展现的讽刺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无论作为语言学习的课本,还是作为通俗的文学读本,本书对当代中国的青少年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了使读者能够了解英文故事概况,进而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水平,在每章的开始部分增加了中文导读。

创作背景

1620年白山战役之后,捷克民族便进入了一个长达三百年之久的“黑暗时代”。被外族压迫的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种通过嬉笑怒骂,幽默讽刺进行曲折、韧性的反抗。正如俄国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说: “文学渗透着人民的精神。”哈谢克笔下的帅克就是捷克人民在同外族统治进行斗争的一种特殊典型,是捷克人民数百年来所孕育成长起来的一个在身处劣势的特定时期内反抗民族压诅和非正义战争的代表人物。

图书目录

中文 英文
第一卷 Part One
第一章好兵帅克干预世界大战/ Chapter 1 Schweik, The Good Soldier, Intervenes In The Great War
第二章 好兵帅克在警察局/ Chapter 2 Schweik, The Good Soldier, At The Police Headquarters
第三章 帅克面见法医/ Chapter 3 Schweik Before The Medical Authorities
第四章 帅克被撵出了疯人院/ Chapter 4 Schweik Is Ejected From The Lunatic Asylum
第五章 帅克在警察署里/ Chapter 5 Schweik At The Commissariat Of Police
第六章 帅克打破恶性怪圈又回家了/ Chapter 6 Schweik Home Again After Having Broken The Vicious Circle
第七章 帅克参军/ Chapter 7 Schweik Joins The Army
第八章 帅克被认为是装病的逃兵/ Chapter 8 Schweik As Malingerer
第九章 帅克在拘留营/ Chapter 9 Schweik At The Detention Barracks
第十章 帅克成了神甫的传令兵/ Chapter 10 Schweik Becomes The Chaplain's Orderly
第十一章 帅克陪神甫做弥撒/ Chapter 11 Schweik Accompanies The Chaplain To The Celebration Of Mass
第十二章 帅克成了卢卡施中尉的马弁/ Chapter 12 Schweik Becomes Batman To Lieutenant Lukash
第十三章 大祸/ Chapter 13 The Catastrophe
第二卷 Part Two
第一章 帅克在火车上的遭遇/ Chapter 1 Schweik's Misadventures On The Train
第二章 帅克的远征/ Chapter 2 Schweik's Anabasis
第三章 帅克在吉拉里—西达的冒险/ Chapter 3 Schweik's Adventures At Kiraly-Hida
第四章 新的磨难/ Chapter 4 Fresh Tribulations
第五章 从里塔河上的布鲁克城到苏考尔/ Chapter 5 From Bruck-On-The-Leitha To Sokal
第三卷   
穿过匈牙利     
在布达佩斯   
快步走   

作品赏析

中文 英文
第一卷 Part One
第一章好兵帅克干预世界大战/ Chapter 1 Schweik, The Good Soldier, Intervenes In The Great War
第二章 好兵帅克在警察局/ Chapter 2 Schweik, The Good Soldier, At The Police Headquarters
第三章 帅克面见法医/ Chapter 3 Schweik Before The Medical Authorities
第四章 帅克被撵出了疯人院/ Chapter 4 Schweik Is Ejected From The Lunatic Asylum
第五章 帅克在警察署里/ Chapter 5 Schweik At The Commissariat Of Police
第六章 帅克打破恶性怪圈又回家了/ Chapter 6 Schweik Home Again After Having Broken The Vicious Circle
第七章 帅克参军/ Chapter 7 Schweik Joins The Army
第八章 帅克被认为是装病的逃兵/ Chapter 8 Schweik As Malingerer
第九章 帅克在拘留营/ Chapter 9 Schweik At The Detention Barracks
第十章 帅克成了神甫的传令兵/ Chapter 10 Schweik Becomes The Chaplain's Orderly
第十一章 帅克陪神甫做弥撒/ Chapter 11 Schweik Accompanies The Chaplain To The Celebration Of Mass
第十二章 帅克成了卢卡施中尉的马弁/ Chapter 12 Schweik Becomes Batman To Lieutenant Lukash
第十三章 大祸/ Chapter 13 The Catastrophe
第二卷 Part Two
第一章 帅克在火车上的遭遇/ Chapter 1 Schweik's Misadventures On The Train
第二章 帅克的远征/ Chapter 2 Schweik's Anabasis
第三章 帅克在吉拉里—西达的冒险/ Chapter 3 Schweik's Adventures At Kiraly-Hida
第四章 新的磨难/ Chapter 4 Fresh Tribulations
第五章 从里塔河上的布鲁克城到苏考尔/ Chapter 5 From Bruck-On-The-Leitha To Sokal
第三卷   
穿过匈牙利     
在布达佩斯   
快步走   

作品主题

艺术风格

《好兵帅克》(The Good Soldier Švejk)全名《好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遭遇》,它是捷克杰出的讽刺作家哈谢克(Jaroslav Hašek)的一部长篇政治讽刺小说。作家以自己在奥匈帝国军队服役时所获得的大量素材提炼而成。

雅·哈谢克是捷克著名作家。早期作品以讽刺笔调揭露奥匈帝国的腐败和资产阶级的虚伪。1920年,开始写作长篇讽刺小说《好兵帅克》。在某种意义上,《好兵帅克》也可以说是一部历史小说,因为它从内部描写了欧洲近代史上一个最古老的王朝——奥匈帝国崩溃的过程。作品几乎是严格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战编年顺序写的,从第二卷(帅克入伍后由布拉格开拔前方)起,战局、事件、路线都与当年的奥匈军队作战史基本吻合,甚至帅克所在的联队番号以及作品中有些人物(卢卡施、万尼克、杜布等)也不是虚构的。然而此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如何忠于史实,而在于作者以卓绝的漫画式手法,准确、深刻地剖析了奥匈帝国的政府、军队、法院、警察机关及医院、教会的反动而又虚弱的本质。通过手里拿着“叛国者”的帽子到处寻找拘捕对象的特务布里契奈德,以及草菅人命的军医,我们可以看到奥匈帝国是怎样一座黑暗、残暴的监狱。为了揭露所谓“神职人员”这种寄生虫,作者在卡兹和拉辛两个神甫的形象上着了浓重的笔墨。这个帝国的一切残酷、肮脏、荒谬与丑恶,都没能逃脱哈谢克那支锋利、辛辣的笔,他无情地揭露了这个庞大帝国所加于捷克民族的种种灾难,并塑造出帅克这个平凡而又极富于机智的不朽形象

小说以普通士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为线索,深刻揭露奥匈帝国统治者的凶残专横及其军队的腐朽堕落。他们对人民奸淫掠夺,官兵之间欺上压下,“友军”之间相互倾轧;他们虐待俘虏,各级军官个个愚昧无知、贪婪腐败。这一切,在小说中暴露无遗。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普通捷克士兵帅克的形象。他的智慧、力量以及对占领者的不满情绪与自发反抗的精神引起人们的共鸣。帅克善良又勇敢,机智而不露声色,貌似平凡,而且有点“愚昧”和滑稽可笑。然而他却善于运用民间谚语、笑话,接过上司的口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伺机巧妙地同反动统治者作斗争。只要他到哪里,那里就被搅得鸡飞狗跳、天翻地覆,把反动政权的秩序搞得一团糟,使反动统治机器无法运动,从而表达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对异族统治下的人民的深切同情与无比关怀。[3] 

正如书中所说,那时的老百姓对统治政权不但已经敢怒,甚至敢言了。“你去(酒吧)喝醉酒,再播放奥地利国歌听听,你就能听到老百姓对皇帝的牢骚了”。在皇帝已经众叛亲离,政权摇摇欲坠的情况下,柱了双拐坐了轮椅去参军和高叫皇帝万岁的“好兵”帅克当然会被当猴戏看,当然会被鉴定为白痴。作者用帅克的异乎寻常的驯服突出了制度的荒谬。还有一个貌似滑稽其实严肃的情节,更值得读者咀嚼。团部给连部来了电话,接电话的是连部传令兵帅克。团部立即拉差,让帅克去团部领一部小说(分为上下册,各捆成一大捆),分发给全团军官。书太多了,帅克无法全拿走,只好先发小说上册,把下册暂存仓库,打算等到军官们读完上册再发下册。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这作法破坏了部队的密码。因为密码是根据小说下册的文字编写的,没有了下册也就没有了密码。这种情况上了前线,其后果之严重是难以想象的。一个小小的连部传令兵怎么会知道那是团部的密码用书呢。要怪,也只能怪团部的轻率糊涂。军事密码是何等重要的大事,却没有专人管理,而是随意拉差。

部队需要服从,甚至需要绝对服从,但是服从有个前提,命令必须正确。命令不正确而要求服从,闯祸是意科中事。奥匈帝国的各级官员是那样懒散、昏庸、荒唐,怎么能要求这样的绝对的服从呢?

1911年奥匈帝国进行议会选举,玩世不恭的哈谢克曾宣称要成立一个政党,叫作“温和和平宪法进步党”。同年,哈谢克发表了他的第一批帅克故事。虽然他的四卷本《好兵帅克》是1921年才开始写的,但小说的创意和人物形象的设计应该说是起源于1911年这第一批帅克故事。这位称“启禀长宫”的好兵很可能就是他那“温和和平宪法进步党”纲领的诙谐体现。

人物形象

从小说表现出来的主旨、意蕴、主体情感及内在的精神来说,这毋属置疑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哈谢克也毋庸置疑的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然而从小说的表现形式、艺术技巧来说,他的创作不仅谨循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原则,而且还体现了反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通过融入浪温主义色彩来歪曲现实生活的客观存在形式和本来样子,使这些“乍一看来常常显得言过其实,不大自然”的情节,曲折地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现实主义文学对事物的感性状貌必须逼真。但《好兵帅克》在按现实生活本来样子描写现实生活的客观进程的同时,引入了许多荒诞事件,使作家笔下的现实扭曲了现实本身的存在形式,而以一种荒唐、甚至不可能的形式存在。这一虚拟现实和真实现实的结合,在情节结构上主要通过沿用流浪汉小说的艺术构思和院形人物的叙述来展现荒诞的事情。这些都融入了一种不依现实本来形式而存在的具有荒诞色彩的新现实,一方面可以始终不损伤现实的本质。另一方面,这些离奇和荒唐的故事给作品本身也带来了浓烈的喜剧色彩。

正因为这些谐趣荒诞的浪漫主义色彩,才使作品的幽默性和讽刺性有着更深刻的艺术效果,使作品的喜剧性胜人一筹。所以说,如果离开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这部小说所蕴含的作者愤懑的讽刺之情和深沉的艺术效果就无从形成了。

作品在巧妙地使用夸张与新奇的比喻方面是随处可见的。文中写到神甫因为“既没有歌喉又没有辨别音乐的耳朵”,所以做祷告时“教堂的屋顶就响起一阵又一阵的嚎叫声”,使教堂“像一口猪圈”。作者在这种夸张和新奇的比喻中,不但讽刺的效果大大增强,还增添了更多的幽默性。

从文本内容上来说,作品笑的要素首先表现在作者以一个呆傻者作为整个故事的主人公这一奇特的艺术构思上。战争从人类之始便一直绵延不断,而绝大多数的战争文学都是以主人公机智聪明的正面形象所出现。但帅克是个例外,他土头土脑,憨态可掬。不仅言行举止愚昧呆笨,而且想法也常令人匪夷所思。正当他的同伴对残酷统治他们的奥匈帝国切齿痛恨时,他却公开宜称为效忠皇上就是“粉身碎骨也心甘惰愿”。

然而,他越是忠顺地执行上级的命令,惹出来的乱子就越大。用帅克自己的话来说“每次都是好心办坏事”。凭着他那股发起狠劲来效思皇上连身佩黑黄缎带的警官们也不如的忠心,总是让那些强暴愚蠢的官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整体的谐谚气氛中忽做庄语,在轻松滑稽的描述中插入庄重严肃的逻辑思维,也会起到一种夸张的效果。如小雨'在写帅克向卢卡什中尉讲述其从前的贩狗经历时的言论,就充分发探了这种亦庄亦谐的调笑作用。这种对无补于实际理论发出的机智式的嘲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滑稽可笑的场面描写中忽然掺进机智性的、逻辑性的妙语。

作者对轻妙对话术的独到运用,也是这部作品引人入胜的特点之一。如当排长问帅克在政界有无熟人时,帅克说“有。我订了一份《民族政策报》的晚刊”做了肯定回答。虽然它为解除悬念提供了一种答案,但这种答案仅仅是从构成幽默的对比双方的某一相似或相关之处(报刊编辑算是—个“政治团体”,读者订报算是与编辑部的一种“往来”)出发,巧妙地从表面上回答了这些问题,但实际上是一种插科打诨,文不对题。

“呆傻语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对正常语言规范的偏离”,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语言啰嗦这个显著的特点,使帅克偏离了一个正常的普通士兵所拥有的语言天赋。他的某些不具明显讽刺性的唠叨不休,既符合其喜剧性格的发展逻辑,又活画出他在群敌面前无所顾忌的潇洒神态,如征兵委员会质问他为什么啥也不想时,他哆嗦地讲了一个“想当初,军队禁止土兵想问题”的事件。这里帅克已将他连篇的废话,上升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巧辩艺术了。

作品影响

理解《好兵帅克》的主角帅克的关键在于“好兵”二字。“好兵”是作者特意送给帅克的头衔,值得读者反复咀嚼。帅克是奥匈帝国军队所希望的好兵。这个兵一见皇帝画像就高呼万岁,“愿意为皇帝陛下流尽最后—滴血。,这个兵熟悉部队的规矩,上级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有了困难自己克服,有了麻烦自己承担,掉了队无论多么远也会挣扎归队;即使受刑,也要劝告行刑者“为了奥地利的胜利”不必手软。这个兵也作威作福,殴打人,恐吓人,份狗,抓鸡,撒谎,耍赖,但那都是好兵的本领。

帅克得了严重的风湿病,躺在床上不能行动,却接到了征兵令,要他去报到参军。他一听这消息就唱起歌来,立即叫女仆用轮椅推了,带了双拐去参军,还一路高叫“打倒塞尔维亚人!”他一出门就引来了看热闹的人群,而且越来越多。警察—见立即行礼,巡警也来保护,却又引来了密探的监视。然后报纸就为他那“最神圣的情操与选择”发表了报道,说“这位捷克人的儿子不顾自己的病痛,自发地把自己推向了战争,推备为他的皇帝献出生命和一切”。说他是“热爱皇室热爱祖国的典范。”。为此,还有贵夫人带了慰问品到医院来探视和赞扬。报纸又借此提出为他募捐。总而言之,帅克在布拉格轰动一时,成了个稀有动物。

这故事有三点荒唐:坐了轮椅带了拐杖去参军,入伍之后“怎么打仗”一也。但是报纸还宣传,贵夫人还来慰问,二也。而最令人意外的是,这样的人最终还被判定为逃避兵役罪,被送进了牢房,三也。奥匈帝国兵役制度之荒唐于此可见。难怪会有那么多的人围观。

实际上,作者是拿奥匈帝国的征兵暴政游街示众。细读作品本身,帅克却并无让谁输掉的故意。因为帅克是真正欢迎征召的。他时而唱军歌,时而唱国歌,连梦里也叫人拿军事地图。女佣人想不通,他还对她大谈形势,说些“乌云已经笼罩了我们亲爱的祖国”之类的陈词滥调。这些行为显然发自这位好兵的肺腑,不是用以欺骗的。

由于老兵兼好兵的习惯,帅克—见奥匈帝国皇帝画像就大喊了一声万岁,于是被奥匈帝国的地方刑事法庭官员众口一词地鉴定为“智力完全低下的友善型白痴”。故事显然夸张,但尖锐地反映了人们,尤其是捷克人,对奥匈帝国皇帝蔑视到了什么程度,要说帅克在这儿想让谁输掉,他是会觉得委屈的,何况法庭官员的反应也不是帅克所能左右的。[4] 

帅克是个温和的和平的好兵,他总是遵循着帝国军队的陈词滥调办事,因此一贯合法,不给人以把柄。这就让作者可以通过这位好兵纵情刻画那个时代的恶形恶相,这真是一种高明的斗争艺术。作者通过帅克这个角色的言行和他在各地城市农村的所见所闻,反映了捷克人民对奥匈帝国暴政和战争的想法、情绪和行动。有关皇权、军队、战争正义性的谎言和陈词滥调早已无人肯信,人们已经在采取各种方式对帝国的统治措施进行抵制了,可这位“好兵”却还在憨厚地奉行着老规矩,这就产生出了种种喜剧效果,既揭露了帝国的丑态,又使人常常忍傻不禁,哈哈大笑。这样,小小的帅克就做到了别人所无法做到的大事,表现出压抑下的捷克人民的愤懑和希望,以极小挑战了极大。于是,正如作者哈谢克在序言里所说,帅克“虽没有拿破仑式的历史魅力,却也足以使亚历山大大帝的光辉黯然失色”。

汉语译本

《好兵帅克》记叙了帅克自己的和他所见所闻的说不完的故事。从一个小兵看一个帝国,揭发和嘲弄了奥匈帝国的整个社会现实:特务统治;监狱黑暗;医院对病号的虐待;法庭的偏见与混乱;部队与宪兵的昏庸与滥刑滥杀(包括老人妇女与儿童);日尔曼人和匈牙利人对斯拉夫人的民族歧视和斯拉夫人公开的与隐蔽的反抗;宣传机构的瞎编乱造;教会沦为炮灰的招募者,等等等等。正如作者在小说开头所说,这部小说“是一个时期的历史画卷”。[4] 

小说出版后被译成4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都拥有广泛的读者,享有世界声誉。

美国批评家布洛克认为哈谢克那卓越的幽默手法,“《好兵帅克》可以同最伟大的古典作品相朔美”。主人公帅克则被欧洲批评家拿来与十六世纪拉伯雷的卡冈都亚和塞万提斯的堂·吉坷德相提并论。[2] 

该书一经出版,很快就成为当时最受关注和最畅销的小说,至今被译成50多种文字,曾经先后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和话剧等。书中所展现的讽刺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无论作为语言学习的课本,还是作为通俗的文学读本,本书对当代中国的青少年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简介

● 中国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刘星灿从原文译出的《好兵帅克历险记》是史上第一个从捷克语翻译的汉语译本,同时是史上惟一的汉语全译本和原文译本。

● 中国北京萧乾从英语译本转译的节本(选本)《好兵帅克》。

●台湾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德文教授郑芳雄从德语译本转译的节本,收在题名《哈雪克》的选集里。

●中国北京燕山出版社蒋承俊、徐耀宗翻译的《好兵帅克》是在世界文学文库系列中的。

词条图册

哈谢克出生在奥匈帝国统治时期布拉格的一个穷教员的家庭。

他的童年十分凄苦。13岁那年父亲去世,他同母亲弟妹靠人施舍甚至乞讨维持生活。在读中学的时候,他因参加示威游行,常同警察发生冲突,屡遭拘留和逮捕。高中毕业后,他游遍全国各地,这使他更广泛地了解了社会生活,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哈谢克应征入伍,被奥匈帝国当局编入捷克兵团到俄国作战。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时,他加入了苏联红军,不久又加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1920年,哈谢克返回布拉格,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直到1923年1月3日在捷克的小城黎普尼采去世,终年40岁。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