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摄影机放在移动车上,对着被摄对象向前推近进行拍摄以及注意所摄取的画面。摄影机向前推进时,被摄主体在画幅中逐渐变大,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所要表现的部位。
镜头的移动是用来模拟人的视觉感官的。推镜头主要表现一个物体在匀速运动这样一个状态,镜头跟着物体随之平移。推镜头可以连续展现人物动作的变化过程,逐渐从形体动作推向脸部表情或动作细节,有助于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将近景推远,摄取更大的场景,景别由大变小,表现一种主观镜头,主要是强调人物的内心世界。
1突出主体人物
摄像机突出重点形象推镜头在将画面推向被摄主体的同时,取景范围由大到小,随着次要部分不断移出画外,所要表现的主体部分逐渐“放大”并充满画面,因而具有突出主体人物、突出重点形象的作用。 推镜头在形式上,通过画面框架向被摄主体的接近,从两个方面规范了观众的视点和视线。一方面,镜头向前运动的方向性有着“引导”,甚至是“强迫” 观众注意被摄主体的用;另一方面,推镜头的落幅画面最后使被摄主体处于画面中醒目的结构中心的位置,给人以鲜明强烈的视觉印象。也就是说,观众很容易在这一“进”一“显”的过程中,领悟到画面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和形象。 比如,在拍摄新闻场面时,常用推镜头来选择和交待众多参与者中的重要人物、领导者或权威人士等。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的一条有关中、英香港问题联络会议的新闻里,当与会代表们步出会场走向设在门厅正前方的两架立式麦克风接受新闻界采访时,由于现场环境中人头攒动,加上众多新闻记者的簇拥包围,中方首席代表——外交部长钱其深仿佛“淹没”在众人之中,记者就用了一个推镜头,从略带俯角的全景画面,推向钱外长回答提问的中景画面。这样,非常自然地把该新闻中的主要人物,从一个纷乱熙攘的场景中突出出来,既没有割裂钱外长与周身环境的联系,又使得观众能够看清该场景中主要的人物,获取该场景中最重要信息。
2突出细节
突出重要的情节因素 推镜头能够从一个较大的画面范围和视域空间起动,逐渐向前接近这一画面和空间中的某个细节形象,这一细节形象的视觉信号由弱到强,并通过这种运动所带来的变化引导了观众对这一细节的注意。在整个推进的过程中,观众能够看到起幅画面中的事物整体和落幅画面中的有关细节,并能够感知到细节与事物整体的联系和关系,这正弥补了单一的细节特写画面的不足。 而且,许多事物的细节和某些情节因素因其形象本身的细小微弱和不甚明显,在大景别画面中观众一般不易看清它。推镜头将细节形象和特定的情节因素在整体中呈放大状地表现出来,具有重点交待和突出显现的效果。比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优秀节目“收购季节访棉区” 中,当记者和摄像师赶往正在违反国家法规私自收购棉花的加工厂时,听到风声的加工厂老板仓促避去,但记者敏锐地发现老板办公室中,桌上的茶杯余温犹存,显然人走不久,摄像师从全景画面,推成记者手试茶杯温度的特写画面,非常好地传递出了这种现场信息。此后,当记者追问留在加工厂未及躲避的收棉女工在干什么时,女工支支吾吾谎称在玩,摄像师发现女工发辫间有不少收棉时沾上的棉绒,于是从该女工的近景画面,推摄成头发与棉绒的大特写画面,清楚地告诉观众她在说谎。摄像师在现场,通过锐利的目光和有力的造型表现形式,为这次报道提供了重要的能够说明问题的细节形象和情节因素。
3在一个镜头中介绍整体与局部
客观环境与主体人物的关系。我们经常可以在屏幕上看到一些推镜头从远景或全景景别起幅,首先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形象是人、物所处的环境。随着镜头向前推进,环境空间逐步出画,人物形象越来越大,并成为画面中的主体形象。由于这种推镜头从环境出发,通过镜头运动进一步“深入”到该环境中的人物,在一个镜头中,就能够既介绍了环境又表现了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比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条报道波黑战乱中儿童悲惨命运的新闻中,起幅画面是从一间被炮弹炸得千疮百孔的民宅内开始,当镜头推向墙壁上一个较大的窟窿时,观众透过前景的弹孔,居然看到隔壁那间屋子里还有两个错缩在角落的孩子。这个推镜头异常富有震撼力地表现出了儿童们在战火中危险无助的艰难处境。 这种推镜头还有强调全局中有这么一个局部,表现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的意味。比如,镜头从教室的全景推至学生小王,画面语言表达了“教室里有小王”的意思,强调了“小王”这一重点形象;这样一个镜头的引申意思是“教室里有小王,而不是小李或小赵等”。而如果镜头从小王的近景打开,然后出现教室的全景,则其画面语言传达出“小王在教室”的意思,它强调的是“教室”这一重点形象;它的引申意思是“小王是在教室里,而不是在家或在图书馆等”。由上述推摄、拉摄的对比例子可见,镜头向前运动和向后运动表现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推镜头本身的向前运动的特点,画面从环境到人物,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常常强调的是环境中的人物群体中的个体及整体中的局部。
4推镜头在一个镜头中景别不断发生变化
有连续前进式蒙太奇句子的作用。前进式蒙太奇组接是一种大景别逐步向小景别跳跃递进的组接方式,它对事物的表现有步步深入的效果和作用。比如,从跳孔雀舞的舞蹈演员的全景画面,跳接中景画面,再接模拟雀翎的手部特写画面,就是一个强调优美的手部造型的前进式蒙太奇组接。 推镜头也是画面空间从大到小,向前递进,但它还具有前进式蒙太奇组接所不具备的特点,即推镜头画面景别不是跳跃间隔变化而是连续过渡递进的。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保持了画面时空的统一和连贯,消除了蒙太奇组接带来的画面时空转换的可能产生的虚假性。它从大景别起幅不间断地向小景别落幅变化,使主体与所处环境的联系,具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比如说,拍摄两名气功师表演,以铁枪尖互刺咽喉的现场节目,从两人的大全景画面,一直推到某一位气功师咽喉顶住枪尖的特写画面,这一蒙太奇句子展现的是气功师是在“真刀真枪” 的表演,排除了那种中途换假道具的欺骗手法,使得整个镜头表现出强烈的真实感。
5推进速度快慢影响调整画面节奏
从而产生外化的情绪力量。推镜头使画面框架处于运动之中,直接形成了画面外部的运动节奏。如果推进的速度缓慢而平稳,能够表现出安宁、幽静、平和、神秘等氛围。如果推进的速度急剧而短促,则常显示出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气氛,或是激动、气愤等情绪。特别是急推,被摄主体急剧变大,画面从稳定状态急剧变动继而突然停止,爆发力大,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极强,有震惊和醒目的效果,具有一种揭示的力量。比如,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原《焦点时刻》栏目播出的“解决经济纠纷,不能扣押人质”中,摄像师在拍摄非法拘禁众多当事人的那间小黑屋时,着力表现了黑屋铁门上给被押人质送饭的圆洞,从全景画面急推成圆洞的特写画面,给观众一种“触目惊心”般的强视觉刺激,骤然充满画面的黑洞仿佛是暗示和象征了一种法律上的漏洞,具有一种控诉的情绪力量。 再比如,在以香港回归为主题的优秀音乐电视作品(公元一九九七)中,有两段形成鲜明对比的慢推与急推的段落。当歌词中唱道祖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期盼和关注时,画面中先后出现的是工人、农民、士兵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群,每个人群都以缓慢而匀静的推镜头来表现,这些慢推画面组接起来,传达出一种众望所归的自豪感和齐心协力的凝聚力,缓缓推进的画面造型运动,预示出这种情绪力量。而当歌词唱道有关“九七”回归日渐临近的内容时,画面中组接了数个时钟的急推镜头,比如北京站前的大钟、电报大楼的顶钟等,这些“扑面而来”的时钟特写画面,犹如一个个发出呐喊的巨口,告诉全世界收回香港的时间就要到了!这种动感强烈、极富冲击的急推形式,直观形象地外化出了香港回归的紧迫感和喜悦感,充分地表现了歌曲内容的情感意义。可见,对推镜头推进速度的不同控制,可以通过画面节奏和运动节奏,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因素和情绪力量,可以由画面框架和视觉形象快慢不同的运动变化,引发观众们对应的心理感受和感情变化。
6突出一个戏剧元素来表现主题涵义
在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中,推镜头将画面从纷乱的场景引到具体的人物,或从人物引到其细小的表情动作等,通过画面语言的独特造型形式,突出地刻画那些引发情节和事件、烘托情绪和气氛的重要的戏剧元素,从而形成影视所特有的场面调度和画面语言。比如,在电视剧(凤凰琴)中有一场雨天里,张老师在课堂上念作文的戏,作文是一个女学生讲述自己的母亲起早贪黑采摘中药,赚钱为山村小学凑集办学经费的动人故事,画面以写这篇范文的眼含泪水的女学生为起幅,略带仰角地向教室对面的屋檐推去,落幅是雨水打在屋檐上如注滴落的近景画面,预示出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当时场景下的情绪气氛。如果这一近景画面不用推镜头的方式把它突出出来,那么这雨水就仅仅是场景中微不足道的环境因素。而当镜头向它“奔”去,并以近景景别将它清晰地呈现在画面上时,它就成了极其重要的戏剧元素和抒情元素,具有了深刻的喻意和表现力量。像这样的调度和画面表现,在摄影照片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7推镜头可以加强或减弱运动主体的动感
当我们对迎着摄像机镜头方向而来的人物采用推摄,画面框架与人物形成逆向运动,画面向着迎面而来的人物奔去,双向运动使得它们在中途就相遇了,其画面效果是明显加强了这个人物的动感,仿佛其运动速度加快了许多。
反之,当对背向摄像机镜头远去的人物采用推摄,由于画面框架随人物的运动一并向前,有类似跟镜头的效果,使向远方走去的人物在画面的位置基本不变,因而就减缓了这个人物远离的动感。比如,拍摄即将走向刑场的革命烈士时,从背面推摄的画面效果就会使得烈士的步伐凝重、深沉,仿佛有一种不舍其去的挽留之意。
对于运动中的人物是如此,对其他运动物体亦然。需要指出的是,在推摄时如果用变焦距的方式,因为镜头运动的范围,受变焦距镜头的变焦倍数所限,故而只能在一段距离之内,实现对运动主体的动感加强或减弱的修饰。推镜头可以突出强调人物的内心
一个镜头从远处推到人物的面前,从远景到中景再到近景。是看清人物的过程,更是走进人物内心,看到人物内心深处的过程。可以使观众与人物互动,更加了解人物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