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型大型登陆舰

072型大型登陆舰

目录导航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072型登陆舰072型登陆舰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合成化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坦克装甲车辆日益增多。为了满足运送坦克装甲车辆登陆作战的需要,中国海军于1975年提出研制大型坦克登陆舰的设计要求,当时的设计任务书要求这种代号为072的大型坦克登陆舰的航速20节,装载量要达到450吨。

鉴于中国从未研制过高速坦克登陆舰,经验和技术储备都比较缺乏,能参考的只有已经老旧的美制LST大型坦克登陆舰。为了攻克大型坦克登陆舰的高航速关键技术,中国用了4年时间进行多方位、多学科的反复研究,大胆采用了削瘦首部线型,加大登陆坡度和采用17米长的双节折叠式吊桥等多种技术措施,成功地攻克这个技术难题。[1]

1978年,072型登陆舰首舰由上海中华造船厂建成。1978年3月,首舰试航时,航速达到了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不仅实现了中国自行研制20节登陆舰的目标,而且还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20节航速坦克登陆舰的国家。别看20节的速度在军舰中不算高,但对舰体宽大、吃水很浅的登陆舰来说,已经很不容易,因为一般登陆舰的航速只有10余节。

072型登陆舰首门、尾门、吊桥均为液压式,操纵简便、迅速,全部开启只需几分钟。尾门如一块跳板,放下后,水陆坦克可泛水通过尾门整车上舰,进入遮蔽式坦克舱,然后再通过首跳板整车上陆。该舰马力大、操纵灵活,登陆、退滩操纵方便,其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毫不逊色。

072型登陆舰是中国第一艘具有远洋意义上的两栖登陆舰,遗憾的是它上面还没有舰载直升机,缺乏三栖立体攻击能力。该型舰采用全贯通式运载舱,带17米折叠双节吊桥,承载力50吨;跳板式尾门,承载力20吨。首尾开门,遮蔽式高坦克甲板,柴油机动力,双轴双定距桨推进。其主要任务是在渡海登陆作战中运送登陆部队及其装备在滩头直接登陆;辅助任务是担任物资运输任务[2]

1985年,072型舰的首制舰获中国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3]

研发历程

072型登陆舰072型登陆舰早在1959年,中国技术部门便进行过代号为068的大型步兵登陆舰和代号为072的大型坦克登陆舰的方案设计。但是,由于当时政治和技术上的原因,这两型舰后来并未建造,不过其方案设计和所收集的资料为后来的登陆舰研制奠定了基础。

1970年,在中型登陆舰首制舰的汇报会上,舰船研究所申请对登陆舰进行战术技术论证,并申请组织战术技术任务书和总图的审查会。1971年至1972年,船舶技术部门完成了大型登陆舰的初步方案设计,并仍将其命名为072型。但是,由于当时形势的影响,这型舰并未投入具体研制。

072型登陆舰927号舰072型登陆舰927号舰1975年5月3日,毛主席对海军做了重要批示: “海军要搞好,使敌人怕,我们的海军只有这样大。”5月20日,毛主席又对当时海军领导的报告做了批示: “同意,努力奋斗10年达到目标。”随后,海军和第六机械工业部(简称:六机部)向国务院、中央军委作了“关于海军舰艇10年发展规划的请示报告”。根据毛主席的批示,海军正式下达了大型登陆舰的研制任务,设计代号072。

当时,海军对这型登陆舰提出的要求是:登陆作战时,运送一个中型坦克连和一个步兵连在敌岸滩头登陆;舰的火力要强,能够抑制住敌滩头火力;舰平时还可以承担运输任务;希望两、三年内研制成功。另外,海军特别强调该型登陆舰的航速要达到18节,以能够在一夜时间横渡台湾海峡。

072型登陆舰927号舰072型登陆舰927号舰研制初期,技术人员首先广泛收集了国外同型登陆舰的技术资料,对072型大登的主要尺度和总体性能进行了研究。根据战术技术要求,经过对几种不同长宽尺寸方案的比较,确定了后来的尺寸方案。同时,该型舰的龙骨坡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从扩大登陆舰艇使用角度出发,龙骨坡度越平,适应能力越强,但当时国内主机型号较少,主机功率有限,而且过平的龙骨坡度将难以布置螺旋桨。经过多方面权衡,以及对中国沿海岛礁滩头坡度的大量分析计算,最终确定了一个合适的龙骨坡度。

072型登陆舰928号舰072型登陆舰928号舰该舰性能中最为突出的指标,也是要求最高的指标,是舰的航速。航速历来是登陆舰艇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由于大型登陆舰属于超浅吃水幅船型,当速度超过15节时,阻力急增,功率和航速已经超过了三次方的关系。美国第一批LST大型登陆舰,航速仅为11节。二战后,由于流体力学和发动机等技术的发展,新造大登的航速才逐步提高至13~17节。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的新港级采用了34米长的铝合金吊桥,并大幅度加大主机功率,削瘦首部线型,使航速达到了20节,开创了登陆舰艇的记录。

072型登陆舰929号舰072型登陆舰929号舰但是,对于中国当时的技术水平,无论是发动机,还是铝合金技术,都达不到新港级的标准。再加上海军要求三年定型,工业部门并无太多时间攻关全新技术,显然不可能使用照搬新港级的设计。

在充分分析新港级的基础上,中国技术人员认识到,要大幅度提高航速,必须在首部线型、推进、总体布置、守门和吊桥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为了进一步了解使用情况,工业部门借用海军的“山”字号(LST型)登陆舰,做了坦克大舱的通风排烟、登陆、退滩、水陆坦克上、下舰、两地磁场测量等一系列试验,获得了宝贵的数据。

通过努力,技术人员将首部线型的半进水角由美国LST登陆舰的65度降低到25度以下,采用倾斜首柱,并配以国内首创的折叠式长吊桥和导管螺旋桨,终于超额实现了航速指标。

072型登陆舰930号舰072型登陆舰930号舰1976年4月,海军和工业部门召开了大登技术设计审查会,通过了072型大登的技术设计。1976年6月,072型舰的施工设计开始。施工设计采用当时通行的“三结合”方式,由造船厂、驻厂军代表和设计单位组成三结合班子,负责施工设计。其问,在无锡某部队又进行了防滑条形式试验,这次挑选的防滑条,为后来我国整个登陆舰艇系列所使用。

1976年年底,072型的施工设计告一段落。此前,造船厂方提前进行了船体线型放样。为了建好这型舰,船厂方面编制了详细的工艺流程和工艺卡片,将主船体分为数十个分段分别建造。在建造中,还使用了预制预装工艺和机舱单元组装等新工艺。由于这些措施,仅管系综合放样,就减少了40%的工时。

072型登陆舰931号舰072型登陆舰931号舰1977年6月,072型舰首舰分段上船台,同年10月19日,首舰顺利下水。虽然次年2月该舰驾驶室曾因施工不当发生火灾,但经过处理,仍于1978年3月进行了工厂试航,试验证明各项性能都达到或超过了设计指标。1978年年底,该舰签字交船。072型舰首批共3艘,后两艘先后于1980年和1982年交付部队使用。

1980年4月,大型登陆舰技术鉴定会召开,会议认为,072型舰登陆性能好, “装得多、冲滩高、登得牢”,航速和登陆性能接近当时世界水平,而且材料、设备立足国内,设计资料和工艺文件基本完整,经过必要改进后,可以小批建造。会议最终通过了072型舰的技术鉴定书。

衍生型号

072型

072型登陆舰932号舰072型登陆舰932号舰是最基本的型号,共建造3艘,舷号为927、928、929。该型外观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武器众多,显得火力强大,桅杆为三角格子桅,看起来就象一个架子,非常好识别。舰体上副甲板支撑柱为竖状,且较细。舰尾副甲板比主甲板短一截,呈明显阶梯状。这些都是该型舰的主要外观识别特征。

072Ⅱ型

072Ⅱ型登陆舰072Ⅱ型登陆舰072Ⅱ型登陆舰(北约代号:“玉康”级),是1983年设计方案获得通过,同072型基本相同,外形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武器系统。由于北约认为其改动不足以单独成级,故该型也被叫做“玉康”级。
该型同基型相比,火炮的数量及威力已经大大减少。舰上共部置1门66式双联装57毫米舰炮和3门61式双联装37毫米舰炮。57毫米炮布置在舰首,同基型相同。舰尾副甲板上被换成37毫米炮。另外,舰桥前以两门37毫米炮替代了基型的57毫米炮,而且基型上的4门25毫米炮在该型上被全部取消。
装备情况:4艘,930灵岩山号、931洞庭山号、932贺兰山号、933六盘山号。

072型登陆舰933号舰072型登陆舰933号舰072Ⅱ型同072型基本相同,外形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武器系统。由于北约认为其改动不足以单独成级,故该型也被叫做“玉康”级。共4艘在役,舷号为930、931、932、933。该型同基型相比,火炮的数量及威力已经大大减少。舰上共部置1门66式双联装57毫米舰炮和3门61式双联装37毫米舰炮。57毫米炮布置在舰首,同基型相同。舰尾副甲板上被换成37毫米炮,炮的体积明显比57毫米炮小一圈,且身管比57毫米炮短,区别较明显。若只从尾部观察此型和基型舰,这点就是最重要的区分标志了。另外,舰桥前以两门37毫米炮替代了基型的57毫米炮,而且基型上的4门25毫米炮在该型上被全部取消。至于桅杆、副甲板支撑柱等易识别点都与基型相同。

072Ⅲ型

072Ⅲ型登陆舰072Ⅲ型登陆舰072Ⅲ型登陆舰(北约代号:“玉亭”级),是1987年设计成功,1991年,第一艘072Ⅲ型坦克登陆舰991号在上海中华造船厂建成下水,1992年装备部队,北约称之为玉亭级。
同072前两型相比,有着大概相同的上层建筑,但船体更长,吨位更大,舰尾加装了直升机甲板(未设机库),可装载1-2架直升机,增强了快速登陆和两栖攻击能力,但主要登陆模式仍是仍在舰舱开门,冲滩上陆。
072Ⅲ型的火炮数量及威力继续减少,总共只部置了3门双联装37毫米舰炮。其位置分别为舰首和舰桥前。舰首以一门37毫米炮替代上两型的57毫米炮,是其重要识别特征之一。从桅杆上看,本型已改为柱状,看起来现代和简洁了许多。副甲板支撑柱呈倾斜状,且比起前两型来粗了不少,给人很坚固的感觉。烟囱后整个舰尾都是直升机甲板。

本型舰建造数量为11艘。舷号为991、934、935、936、937、938、939、940、908、909、910。其中939、940、908、909、910等五舰的三门火炮全部换装为76F式双联装37毫米新型舰炮。

072Ⅲ型登陆舰装备的76F双管37毫米舰炮072Ⅲ型登陆舰装备的76F双管37毫米舰炮1982年,中船总和海装在北京召开“大、中型登陆舰改进方案座谈会”,1983年1月11日,国防科工委批准“072Ⅲ大型登陆舰、073III中型登陆舰战术技术任务书”。5月,中船总和海装在中华造船厂召开了“072Ⅲ大型登陆舰、073Ⅲ中型登陆舰方案审查会”,并通过了072III大型登陆舰的方案设计。1987年7月,中船总和海军在北京召开了“大、中型登陆舰修改设计审查会”,调整了0722III大型登陆舰的设计要求,并确定了设计方案和修改意见。首舰991号于1990年由中华造船厂开工建造,1992年下水,1993年服役。

与072型相比,072Ⅲ型坦克登陆舰的主要改进之处是将桅杆由072的三脚桁架桅杆变为桶型桅杆,舰尾设有直升机起降甲板,并且将满载排水量从072型的4170吨提高到4800吨[4]

072III后期型

主要区别就是将舰首的61式双37炮换为76F式双37自动炮。

072A型

072A型登陆舰911号舰072A型登陆舰911号舰072A型登陆舰,是虽然其仍为072系列,但外观的简洁,线条的流畅,使其极具现代美感。舰桥一改前几型杂乱风格,变为封闭式。桅杆仍然为柱状桅。舰桥的形状是072A区别与之前各型最明显的特征,另外,舰尾仍然设有直升机甲板。在武器方面,072A进一步精简,只在舰首保留一门76F式双联装37毫米全自动舰炮[5]。该型共建造9艘,舷号分别为911、912、913、992、993、994、995、996和997。

072B型

072B型981号大别山舰072B型981号大别山舰072B型登陆舰,是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大型坦克登陆舰,该舰长119.5米,舰宽16.4米,最大排水量5008吨,最大航速20节。主要担负渡海登陆作战任务,平时也可执行战备人员与装备的运输、运输补给、伤员护送、海校航海实习及其它非战争军事行动。

072B型舰沿用国产072A型登陆舰的外观设计,隐身效果较好,舰面全封闭式的上层建筑位于中后段,并紧贴两舷,显得宽大简洁与时尚。封闭舰桥设计可让新型登陆舰装载更多电子设备。同时,在海上远程机动官兵会因身体严重疲劳、晕船呕吐而影响士气,因此采用封闭舰桥可提高战斗人员、指挥人员在舰上的舒适度,提升士气。

072B型982号太行山舰入役072B型982号太行山舰入役该舰主建筑设施两侧设有悬挂和投放辅助小艇的设施,排烟设施位于主塔台后部顶层中央位置。前塔台处设置了两部较大吨位的吊机,用于岸基和码头将大型货物吊放至前甲板处,同时前甲板扩大了舰面面积,满足货物车辆设施的停放。船楼中间设置了贯通式通道,连通舰艏和舰艉甲板,从而形成了直通甲板。舰艏高低处设有舰面通向坦克大舱的装运坡道,普通车辆可由大舱驶入舰面甲板固定停放。舰艉部设有大型飞行甲板,可供中型直升机起降。舰面舱室居住舒适度较以往舰船有很大提高,预留舱室充足。舰上设置了登陆作战指挥所,具有灵活高效的组织协调与指挥控制能力。无机库设置,舰体内部设置贯通式坞舱,舰内车辆人员可由舰艏舱门跳板和后部坞门跳板进出,便于轮式车辆搭载物资进行滚装运输。

该型舰主要武备为舰艏的单管30毫米程控机炮,两舷及指挥台顶层设有多个轻武器射击支点,并可临时架设单兵防空导弹系统。动力装置采用双桨双舵系统,拥有较好的续航力、自持力和适航性。该型舰吨位适中,吃水相对较浅,舰艏设置通往舰体内坦克大舱的坡道、吊桥和大门,坦克和装甲车辆也可通过舰艉部大门抵滩上陆。该舰与中国海军大量使用的072A型舰(4800吨)相比,无论是吨位、机动能力,还是搭载能力,都有较大进步。该舰最大航速20节,与现有072A登陆舰相比,速度提升2~3节。舰员70多名,可搭载260多名全副武装的陆战队员。

072B型982号太行山舰舱内072B型982号太行山舰舱内该舰采用现代登陆舰的先进设计理念,有很多独到之处。舰内设有坦克车辆舱和登陆兵专用舱室;增加了舱内空间,以满足中国陆军新一代重型装备的装载要求;适合近海区域活动。该型舰能与071型两栖登陆舰共同执行近海和远海人员与装备的投送任务,所释放的各种作战车辆和陆战人员,满足了国产陆战装备的运输特点,如99式主战坦克、96式主战坦克和05式两栖突击车、轮式高机动装甲车辆等。过去中国军队只有小、中型登陆舰艇,与立体登陆和远程机动的目标差距较大。如今的072A/B型舰将水面登陆和空中登陆相结合,实现了立体登陆,以达成两栖作战的战术突然性。

建造服役

首批入役

072型登陆舰072型登陆舰1976年11月,首制舰在上海中华造船厂开工,1977年10月19日下水,1978年1月19日竣工,11月正式交付东海舰队使用,舷号927。1979年3月,首舰在试航中航速达20.8节,超过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经使用后发现,该型坦克登陆舰具有良好的快速性、操纵性、耐波性和登陆性,登陆性能极为出色。

072型登陆舰在军演中072型登陆舰在军演中072型舰装备部队后,首先进行了一系列的使用试验。

1979年,该型舰首舰在舟山进行了扩大试验,分别进行了主战坦克、牵引式火炮、卡车、武装步兵的上下舰试验,以及水陆坦克在深水中上下舰的试验。试验证明,由于该舰首部线型瘦削,冲滩时航向把握得稳,冲滩效果好,再加上17米长的首跳板,在2度沙滩上空载登陆时,跳板前端水深很浅,大大小于任务书要求。退滩时,由于主机马力大,动作也很顺利,部队方面深感满意。

1988年,927舰和929舰两艘072型登陆舰,先后赴南沙执行“永暑礁海洋水文气象观测站”建站施工任务。两舰分别连续在海上执勤156天和46天,圆满完成了任务。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3.14“海战结束后不久,工程方急需将大型推土机和发电机送上礁盘工地,以突破施工难关。此前,人民海军登陆舰尚无在南沙登陆的记录,经过努力,部队用沙石堆起了仅20米宽的上陆点,929舰在首缆、小艇和尾锚的共同作用下,经过艰苦努力成功登陆。仅两小时时间,推土机、发电机等大量施工机械成功上礁,永暑礁工程得以顺利进行。这一工程,对维护中国在南海的正当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072A型登陆舰913号舰072A型登陆舰913号舰072型登陆舰还被广泛应用于20世纪80年代军队支援地方建设的行动中。1985年,在执行海南岛进口汽车的疏运任务时,072型登陆舰就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随着中国军事斗争需要的变化,原本仅计划“小批量生产”的072型舰,逐渐成为意义重大的主战装备,其建造数量也不断增加。对于工业部门而言,这型舰已经成为了一型成功的工业产品。

随着部队使用经验的积累,072型舰也有若干改进。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实际使用中发现原有的导管螺旋桨容易引起疲劳损坏,072型舰换装了常规螺旋桨,且保持了原设计的性能指标。1983年,072Ⅱ型舰的设计方案获得通过,次年,072Ⅲ型舰的改进工作列入日程。这些新型舰不仅改进了动力、材料、电子设备、武备等项目,还有部分型号增设了直升机起降平台。072型舰的逐渐改进,体现了中国船舶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新舰服役

072B型982号太行山舰入役072B型982号太行山舰入役2016年3月7日上午,中国海军3艘新型两栖坦克登陆舰入列命名授旗仪式在上海某军港举行,3艘舰分别是“武夷山舰”(914)、“徂徕山舰”(915)、“五台山舰”(917),均是国产072A型坦克登陆舰的改进型,主要是替换072型登陆舰的早期型号“玉康”级,定型为072B型。2015年5月下旬,该型舰的首舰“大别山”舰(981)在东海舰队某登陆舰支队服役,同年10月下旬,该型舰的第2艘“太行山”舰(982)也入列该部队,2016年1月13日该级舰的第3艘“天目山”舰(916)又入列该部队,而1个月后的3月上旬,又有3艘该级舰同一天入列同一支登陆舰部队。6艘新型坦克登陆舰的先后入列,将大大提高该部队对坦克装甲车辆的运输能力。

总体评价

981号072B型登陆舰981号072B型登陆舰072型登陆舰的装备,大大提高了中国海军在两栖战斗中一次投送部队的能力,由于这型舰能够同时运送装甲部队和步兵部队,其每一艘舰登陆后,都能够投送一支可独立作战的合成分队。072型舰本身的防空能力较弱。但是,登陆作战的前提就是掌握制空权,如果发起登陆作战,就意味着进攻方必然已经掌握制空权,或对掌握制空权有充分把握。更重要的是,072型及其改进型登陆舰的建造完全基于成熟技术,便于战争动员,中国有众多的工厂均可建造、转产该型登陆舰。在需要时,该型登陆舰的数量可以得到迅速扩充。这在战争中有着重大意义。072型登陆舰仍是人民海军两栖舰艇的重要组成部分。072型大型登陆舰的研制和大量装备,充实壮大了中国海军的登陆装备。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