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文化

新安文化

目录导航

名称来源

隋朝设立新安郡,明代为徽州府,明清之际经济文化发达,因而产生徽学。

80年代中期,安徽省成立了徽学研究会,徽州地区也成立了徽学研究会,都作了大量研究工作,成果不少。

历史上浙江淳安、江西婺源都属徽州(过去徽州府有时在歙县,有时也在淳安),在文化上同源同流。因此以“新安文化”来概括,可打破行政界限,更能反映该地区的历史现象和文化特征。

地域范围

新安文化的地域范围主要是浙西、皖南等地。

新安江流域

新安江,发源于安徽徽州(现黄山市境内)休宁县。

钱塘江的正源和上游又称“徽港”。支源在浙江省西部(主要是旧严州)。长373公里,流域面积达11,600平方公里。

源头位于安徽省休宁县怀玉山六股尖的冯村河、大源河和率水,东流至屯溪与横江交汇处以下称渐江,渐江东流到歙县浦口与练江交汇以下称新安江(也有全流域统称新安江)。

东南流至浙江省建德市梅城入桐江。1957、1960年在淳安、建德两县市境内建成新安江水库和发电站。

新安江发源于安徽徽州,经浙江淳安县,流至建德市;江水再往东流,经桐庐,流入富阳市境,曰富春江;再往东,到了萧山区的闻家堰,称钱塘江。

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风景区就位于上起淳安,下至富阳的一段区域内,是浙江省的一个重要风景区。

1982年,新安江作为富春江-新安江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浙西

浙西古今对比浙西古今对比浙西是指浙江省中西部的金华、衢州、严州三市。其中严州市已经被杭州市吞并,但地理上的严州依然存在。

浙西金衢严三府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自古以来交往密切,衢江在兰溪与婺江汇合成兰江,兰江与新安江在建德梅城汇聚成富春江,富春江最后与浦阳江汇合成钱塘江。

徽州

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为浙江省最早雏形唐末两浙道的组成部分,也是江南省分割后安徽之“徽”的命名来源。今徽州分属安徽省与江西省,并分隔为黄山市、绩溪县(宣城市)与婺源县(上饶市),行政分裂造成传统文化割裂,曾发生婺源返徽运动。

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历史沿革

睦州

隋仁寿三年(603),以新安故城置睦州,治新安县(今杭州淳安);大业三年(607),改睦州为遂安郡,改新安县为雉山县,仍为郡治。

唐武德四年(621),复遂安郡为睦州。同时在桐庐置严州,州治桐庐(今浙江桐庐),分金华复置建德县归属严州管辖。

神功元年(697),睦州治由雉山移建德(今杭州建德)。

北宋宣和三年(1121)于镇压方腊起义后改睦州为严州。

南宋咸淳元年(1265)升严州为建德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建德府为建德路。

明初改建德路为建安府。

洪武八年(1375)又改为严州府,府治建德,下领建德、寿昌、桐庐、分水、遂安、淳安六县。

清宣统三年(1911)十月,废旧府制。

严州

严州府元建德路,属江浙行省。太祖戊戌年三月为建安府,寻曰建德府。壬寅年二月改曰严州府。领县六。东北距布政司二百七十里。建德路,唐睦州,又为严州,又改新定郡。宋为建德军,又为遂安军,後升建德府。元至元十三年,改建德府安抚司。十四年,改建德路。

文化组成

新安理学

淳安瀛山书院淳安瀛山书院新安理学是中国思想史上曾起过重大影响的学派,而在新安(后称徽州)的传播和影响尤深,世称“新安理学”。

其奠基人程颢、程颐及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新安江畔的徽州(今黄山市屯溪区篁墩),因徽州的前称为新安郡,故这一学派以“新安”定名。

名篇:《观书有感》(又名《咏方塘》)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的《咏方塘》“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是家喻户晓的名诗。乾道九年,为了证道,理学巨擘朱熹来淳安瀛山书院讲学,见方塘源头活水,清澈如镜,有感而发即兴写下了千古名诗《咏方塘》以赠。迄今在郭村还保留当初朱熹讲学的遗址。

新安医学

唐代以后,徽州文化开始昌盛,研究医学的也逐渐出现。到明、清时代,名医辈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自宋代至清末,共有名医466人,其中 197人装写了355部医学著作,为发展祖国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安医学主要著作:《医说》宋代歙县人张昊撰,新安医学的经典著作;《眼科宝籍》明代著名医学家程玠(歙县人)著;《石山医案》明代汪机(祁门县城人)著;以及《名医类案》(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专著)、《本草蒙荃》、《慎斋遗书》、《古今医统大全》等等。

新安建筑

淳安芹川,倒映中的徽派建筑淳安芹川,倒映中的徽派建筑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

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在徽州地区现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

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新安朴学

新安朴学(徽派朴学),朴学又称汉学、考据学,这是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的,主张学问重史实依据,解经由文字入手,以音韵通训诂,以训诂通义理。

明未清初,有深厚理性思维功底的歙县学人黄生由训诂入手治学,撰写《字诂》《义府》、开徽派考据学之先河。以后则有婺源县的江永,以及他的学生程瑶田、戴震、金榜等,都是徽派朴学之佼佼者。

在中国经学史上,徽派朴学被称为皖派,其治学方法影响深远。

徽派朴学的集大成者是清中叶休宁县戴震(现属屯溪区隆阜乡人),他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思想学、学者,“乾嘉朴学”的代表人物。中国近代的经学大师吴承仕(歙县人),则是徽派朴学的著名继承者。[1]

新安画派

新安画派,明末清初之际,在徽州区域的画家群和当时寓居外地的主要徽籍画家,他们善用笔墨,貌写家山,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心灵的逸气,画论上提倡画家的人品和气节因素,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具有鲜明的士人逸品格调,在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独放异彩。

因为这群画家的地缘关系、人生信念与画风都具有同一性质,所以时人称他们为“新安画派”。

现在谈新安画派,一般从新安四家开始,以渐江为起点,然而,新安画派的萌芽阶段,最早要从黄公望、倪云林开始溯源。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新安画派之所以成为一个画派,为人们广泛赞誉、学习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安画派有着清晰的传承脉络,它既与中国绘画传统的脉络相承接,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表现形式,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乃至到今天,许多学者都不得不重新审视新安画派,以寻求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方向。

另外,新安画派的产生也与明清徽商的发展有着重大关系。徽商产生于元代,鼎盛于明清,徽商的形成与繁荣,使得这个地区的物质财富得到极大积累,人们在耕读之余,巧弄丹青,偶为翰墨,成为时尚。

当时对书画作品的收藏,也已相当普遍。

这个时期,中国的历代书画名作蜂拥而来,使徽州书画收藏达到了高峰。所以,在中国形成了“海内十分宝,徽商藏三分”的人文景观。

新安工艺

徽州木雕徽州木雕徽州木雕、砖雕、石雕是徽州古建筑中的最精华的部分,是古建筑艺术中最灿烂的篇章。

在徽州,无论是古民居、祠堂或牌坊,处处雕饰着精美图案。从雕刻技法来看,徽州三雕多属于浮雕、高浮雕,并有透雕、圆雕、线刻与多种技法并用,从中也可窥视出唐宋以来,中国建筑中“三雕”艺术的传承脉络。“三雕”不仅仅只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它们还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徽州三雕自身所具有的种种特殊性,是明清时期的文人画与其他艺术门类都不可替代的,同时代的其他地区建筑雕刻也难以与之比肩。

其内容之丰富,文化内涵之深厚,造型语言之纯熟,雕刻工艺之精湛,都堪称是无可替代的传世珍品。它能存在若干世纪,并为数以万计的民间百姓所喜爱,这本身就是很有研究价值的艺术现象。

现在境内还保存众多的明清祠堂、牌坊,建筑风格也颇具特色,与明清民居称为“古建三绝”。

矗立于县城的许国石坊、北岸吴氏祠堂的石雕《百鹿图》和《西湖风景》,大阜潘氏祠堂的“五凤楼”砖雕和《百马图》木雕,分别体现了徽派“三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徽墨徽砚

徽墨,即徽州墨,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它是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徽砚,歙砚的别称。因砚石产于徽州府而得名。宋人《翰墨志》谈到苕雨(今浙江吴兴)所产青石园砚时说:今苕雨间不闻有此石砚,岂昔以为珍,今或不然?或好事者发之。

抑端璞、徽砚既用,则此石为世所略。徽州砚石产地除婺源外,尚有歙县、休宁、祁门等地。

文化共同体

新安一体文化

浙西金衢严三府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自古以来交往密切,衢江在兰溪与婺江汇合成兰江,兰江与新安江在建德梅城汇聚成富春江,富春江最后与浦阳江汇合成钱塘江。

历史上浙江淳安、江西婺源都属徽州(过去徽州府有时在歙县,有时也在淳安),在文化上同源同流。因此以“新安文化”来概括,可打破行政界限,更能反映该地区的历史现象和文化特征。

新安四府

康熙六年,江南省分建江苏安徽二省,徽州府属安徽省。(见《清史稿·地理志》)相对安徽省其他地区而言,几乎是一个封闭而独立的区域,但它与浙西严、金、衢三府的地理关系却密不可分,从地形与交通上看,徽州与金、衢严三府几乎可以看做一个区域。

徽文化与吴越文化

徽文化徽文化献名邦”的美誉,唐宋时期是新安文化的中心,在吸收吴越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徽派文化。

因此,新安文化处江南吴越文化与皖南、浙西徽派文化相遇之处,兼有吴越、徽派文化特色。

新安文化中心

浙江省西部,千岛湖所在的淳安县是新安文化的中心。

淳安县曾有“锦山秀水、文献名邦”之誉,建制于东汉建安十三年,距今1800多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东吴孙权遣威武中郎将贺齐,率兵征平山越,征平了黟、歙两地,另设郡玄县,分歙东乡置始新县,为淳安最早县名。分歙南武强乡为新定县,为最早遂安县名。

始新县曾七扬其名,有称新安、雉山、还凉、淳化、青溪,至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定淳安县至今。

古往今来人才辈出,尤其是隋唐以来,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性的新安文化(又称睦州文化)。

新安方言

新安文化区通行徽语。

徽语,即徽州方言,也称徽州话,徽州话是古代吴越语系的一个分支,是《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新划分出的一种汉语方言。

徽语严州片

曹志耘对浙江方言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调查浙江严州地区(今淳安、建德一带)的方言时,发现该地区方言的声调系统异常复杂。

原来的遂安县(今并入淳安县),在调查的18个地点方言中,竟有13套不同的调类系统。[2]

浙江西部原严州府的淳安、遂安、建德、寿昌四县,今为杭州市的淳安县(遂安并入淳安)、建德市(寿昌并入建德)的汉语方言主要属徽语严州片。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东吴孙权在今浙西、皖南山区(相当于新安江流域)置新都郡,从此汉人大规模进入今徽语地区。

有意思的是,淳安人说我是“我农多”,遂安人则说是“尬多”、“尬农”,建德人是“党多”,寿昌人是“咱多”、“咱农”。

虽同属徽语,严州片方言内部的差异却非常大。淳安话和遂安话比较接近,建德话和寿昌话比较接近,而淳安、遂安两地的方言跟建德、寿昌方言之间的差别挺大,相互间通话很困难。[2]

徽语绩歙片

淳安话和遂安话非常接近,相互通话没有困难。淳安话内部也有差别,拿原淳安境域来说,东乡、北乡、南乡和城区比较接近;惟西乡差别比较大,今已将唐村以西地带划归徽语绩歙片。

淳安话和遂安话属徽语系统。

原淳安、遂安、建德、寿昌四个县,隋时为新安郡地,明清时是严州府的属县。这一地区的方言具有共同的特点,在汉语方言分区中划为一区,,称为“徽语严州片”。淳安话和遂安话是这个片中的典型方言。[3]

淳安话特点

淳安话的主要特点:

1.古全浊塞音声母,今淳安一律读送气清音。如“皮、被、避”三字都读成[p‘-];“桃、道、盗”三字都读成[tε’-]。

2.古日母字,今淳安读零声母或[l]声母。如“如”读[ya],“乳”读[y],“绕”读[ið],“人”读[iæ?],“让”读[jā],“儿”读[la],“任”读[lεŋ]。

3.古泥来母,今淳安话在洪音前不分。如:“龙=农[ləŋ]”,“老=恼[lð]”,“卵=暖[la]”,“囊=郎[la]”。

4.古遇摄字,今淳安白读韵母为[a]、[ya]、[au]。如“布”读[pa],“姑”读[gua],“猪”读[tεya]。

5.古只摄精知照日组字,今淳安白读韵母为[a]。如:“雌”读[tr‘a],“死”读[sa],“紫”读[tsa],“丝”读[sa]。

6.否定副词用“不”,而不用(吴语的)“弗”或“勿”。

7.副词性词尾用“地[t’i]”。如“好好地”,“慢慢地”、“轻轻地”。

这些特点都不同于吴语,和徽语相同。但是也有很多吴语成分,韵母系统和浙中浙南吴语比较接近,很多词语跟一般吴语相同,有些语法现象也相似。这说明淳安话突入吴语地区,长期邻里,关系密切,相互交融至深至广。

淳安话和遂安话非常接近,相互通话没有困难。淳安话内部也有差别,拿原淳安境域来说,东乡、北乡、南乡和城区比较接近;惟西乡差别比较大,今已将唐村以西地带划归徽语绩歙片。[3]

文物古迹

许国牌坊

许国牌坊许国牌坊许国牌坊位于安徽省的歙县境内。许国牌坊是一座全部采用青色巨石仿木构造建筑的石牌坊,因其有8根粗达半米见方的巨石顶天立地,故俗称“八脚牌坊”。

许国牌坊是明万历皇帝为嘉奖内阁重臣歙县人许国决策云南平叛功勋而特别恩赐在其家乡古歙城中建造的。许国(1527—1596),歙县人,自嘉靖乙丑年进士入京后,历任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隆庆年间,他以一品服出使朝鲜,因其“馈遗一无所受,朝鲜勒碑以颂。”后因其“廉慎自守”,而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成为声名显赫的内阁重臣,《许国传》因此载入《明史》。

“建德人”文化遗存

1974年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浙江省博物馆的专家,在建德市李家镇新桥村乌龟洞里发掘出一枚古人类的牙齿化石及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经鉴定,这枚人牙化石距今约有5万年左右的历史,被中国科学院正式命名为“建德人”。

乌龟洞“建德人”遗址乌龟洞“建德人”遗址“建德人”是在浙江省境内首次发现的“新人阶段”的古人类化石。从此,浙江的历史一下子往前推进了4万多年,建德也成为浙江历史的源头。有学者认为,“建德人”就是浙江的原始民族——越族的祖先。

地跨钱塘江干流新安江和最大的支流兰江的建德,在浙江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作为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州府所在地,建德一直是钱塘江中游的枢纽重镇,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文化遗存。

这是浙江省迄今为止发现在的唯一原始人遗迹,现被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地质遗迹保护区。它使我们对整个智人的活动分布范围有了新的认识,揭开了在浙江省和华东地区进一步开展古人类学研究的序幕。这一考古新发现表明,浙江省同样是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它和黄河以北的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铜山铜矿遗址

铜山铜矿遗址在淳安县铜山川铜峰山。分老矿洞、摩崖题记、冶炼炉基、矿渣堆积层四部分。老矿洞在海拔600一700米间,先后发现四处及木轮、撑架、瓷片、蚂蝗渠铁钉等遗物。摩崖题记在洞口山崖石壁上,长60厘米,宽30厘米,云:"大唐天宝八年开山地取铜,至乾元元年七月。又至大历十年十右二月再采,续至元和四年。"圆形冶炼炉基两座,在官坪及今锡铁矿西侧,残高40一60厘米,直径115一195厘米。矿山脚下有古代矿渣堆积物7000余吨,以涧源、柏家源、天井莹三处积层最厚。为研究我国矿业史和冶炼技术提供了珍贵历史依据,颇具科学价值。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枫树岭镇铜山锡铁矿区。有老矿洞4处,并出有坑木、蚂蝗板、铁钉、木轮等物。矿井一般均随铜矿丰富、且质量高的矿脉走向而开采。矿渣堆积范围约3平方米,剖面观察有4-5米厚。洞口山崖石壁上,有阴刻楷书摩崖石刻一通,内容为“大唐天宝八年(749)年,开山地取铜,至乾元元年(759年)七月,又至大历十年(775年)十右二月再采,续至元和四□(809年)。”文字底边离地表1.30米,方向为南偏东16.4度。

瀛山书院

瀛山书院遗址位于郭村乡上郭村东北1公里,是一始建于北宋年间的读书、讲学的古书院遗址。

宋淳熙年间著名理学家朱熹访詹仪之,往来论学于此。今存半亩方塘,得源亭和大观亭(均系后人重修),以及诗碑(清代)等文物。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瀛山书院瀛山书院宋熙宁年间,始建于郭村乡上郭村马里凹右侧山包上,初名“双桂堂”。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詹安曾孙詹癸居殿试第一(状元),遂以“益瀛”之意,易双桂堂为瀛山书院。建大观、得源、登瀛三亭,凿方塘、辟花园、架登瀛桥,颇具规模,为当时文人学士云集之所。至明代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书院倒塌,知县周恪重建24楹,并于院后建祠,以祀晦庵(朱熹),虚舟(詹仪之)二先生,又于六塘旧址建亭。民国十年(公元1920年)捐资修建。1962年淳安县人民委员会拨款维修一次。尔后墙欹瓦毁,渐就倾圯。今存半亩方塘和大观、得源二亭(注:二亭系民国十二年,即公元1922年重建),尚可辨识旧貌。

朱熹于瀛山书院讲学期间所赋《方塘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的名篇,清新活泼,富有哲理,至今脍炙人口(注:今存清代诗碑为《方塘诗》,《千家诗》、及《宋诗词选》载为《观书有感》)。朱熹等人所探讨的“理气关系”、“格物致和”、“知行合一”等,提出了相当深刻的辩证法观点,对我国理论思维的发展有过积极的影响,在人类认知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淳安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3月16日正式行文,将瀛山书院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附近的方塘村,旧有朱熹百琴楼,已圮,朱熹所书“三瑞崖”匾额犹存。

新安精神

移民精神

1959年,新安江水电站建成蓄水,淹没2座县城,8个镇,39个乡,1377个自然村,255家企业,270268间房屋,307838亩耕地。289951人离别故土,移往浙、赣、皖各地。淳安县比较平坦的地方全部淹没,剩下了比较高的山地,现在的淳安县城千岛湖镇也是建立在山顶上。水库刚建成后的的淳安县的经济不很发达与水库的修建有密切的关系,淳安县因为水库使得淳安的经济倒退了20年。

淳安自古便是交通要道,且这一地区土地肥沃,所以在古代这一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1959年水库建成后,将淳安,遂安两座县城及周边的面积的古村落、古民居淹没在水下,使得这些遗迹保存完好。其中淳安县更是以从古代至近代的牌坊而出名,被称为“牌坊博物馆”。据国家海洋局测绘显示,淳安县城城墙周长2.75公里,高度两米,有城门五座。

为了国家的需要,一个个村子化整为零,一个个家族被拆开,30万淳安人迁往各省各地。到了任何一个陌生的村子,一向以“诗书传家”为荣的淳安人,在当地人眼中,都是一群语言不通、形容憔悴、贫无立锥之地的“难民”。同样被连根拔除的,还有淳安的古迹和传统。

家家户户的祖坟都沉入水中。

有着千年历史、被称为“文献名邦”的淳安县城,准确地说是两座城沉没在水底。1949年之前,分别叫做遂安城(狮城)和淳安县城(贺城),新中国后,两城合并为一座城,官方话语中统称淳安县城。此外,沉在库底的还有茶园、港口、威坪三座古名城,以及上千个古村落。

“——30万,这一数字正好对应南京大屠杀的总数,不同的是她不见血,也没有像南京大屠杀那样伤害全中国的心,但对这30万移民以及他们的后代来说,其实那是一场真实的心灵屠杀!”

“人离故乡贱,在乡土的中国,一句‘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口号能成为30万的他们背井离乡承受所有苦难的理由和精神支柱吗?”

奉献之县

发源于安徽境内的新安江贯穿淳安,是历史上杭州、徽州水运必经之路,曾经商贾云集、经济繁华。1959年,为建设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拦腰蓄水,滚滚向东的新安江停住了脚步。原淳安、遂安两座县城和30万亩良田淹没水底,29万人背井离乡,8万人就地后靠安置,255家企业外迁,基础设施基本损失殆尽,淳安由建库前的甲等富裕县变成建库后的贫困县,直到1977年才恢复到1958年水平。淳安人民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巨大牺牲,新安江水库形成后,作为长三角地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战略储备水源,淳安又为保护千岛湖生态环境继续作着奉献,中央和省市因此对淳安都有着特殊的关爱,浙江省多任省委书记都把淳安作为基层工作联系点。

历史名人

陈硕真

陈硕真,(公元?~653年),唐代睦州雉山县梓桐源田庄里(今淳安县梓桐镇)人。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陈硕真在田庄里聚众起义,参加者数以万计。她自称“文佳皇帝”,以其妹夫章叔胤为仆射,童文宝为大将。

陈硕真起义陈硕真起义叔胤引兵攻陷桐庐,陈硕真“撞钟焚香”,亲率二千精兵攻陷睦州(其时州治在贺城),然后攻克于潜,直逼歙州城下。她又派四千人攻婺州(今金华市),声势日益浩大。

唐王朝闻讯,即派扬州刺史房仁裕带兵前往镇压,婺州刺史崔义玄亦赶紧征集兵力拒之。时有“硕真有神,犯其兵者必灭族”的传闻,故崔义玄部下“士众凶惧”,不肯向前。司功参军崔玄籍不信,敢为先锋,义玄自领兵继之,与童文宝军决战。由于义军缺乏实战经验,几经浴血奋战,死伤无数,全军覆没。崔义玄部得以长驱直入睦州境内。房仁裕率军赶到,与崔义玄部汇合。终因寡不敌众,陈硕真、章叔胤两位农民起义领袖不幸被捕,惨遭杀害。威震浙皖山区的唐代农民起义至此失败。

陈硕真率领的农民起义,虽说在不到二个月的短暂时间内失败了,,然而,她却为中国农民战争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称她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农民起义女领袖”。她对后代特别是方腊领导的北宋农民起义,有着直接的影响。[3]

方腊

方腊方腊方腊(?-1121年),又名方十三,歙州(治歙县,今徽州)人,迁至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

北宋末年,江南之地赋税繁重,宋徽宗设“苏杭应奉局”搜刮花石纲等民间财物。方腊发出“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的呼声,江南百姓纷纷响应。方腊于1120年10月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建立了江东地带包括今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的江南(苏州、杭州、扬州、润州、常州、宣州、歙州、秀州、湖州、睦州、衢州、处州、婺州等)农民起义政权。在当时影响很大。

1121年夏起义失败,方腊被俘,押解至汴京,被朝廷处死。

方腊余部坚持斗争,直到次年三月,方腊起义才被最后镇压下去。方腊起义威震东南半壁,从根本上动摇了北宋王朝的统治。方腊作为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永远被人们怀念。方腊最后坚守的洞源石洞被称为“方腊洞”。全省各地,乃至近邻安徽等地都有纪念方腊的方腊洞、方腊庙。[3]

商辂

商辂(lù )(1414~1486)明代首辅。字弘载,号素庵,芝山(今浙江淳安县里商乡人)。商辂是明代近三百年科举考试中第二个“三元及第”(同时获得解元、会元、状元)(第一个是黄观,被朱棣除名。所以又说商辂是明代唯一“三元及第”),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历官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卒谥文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等。

商辂商辂

商辂早年即为学谕王瑞所器重。宣德十年(1435)举乡试第一(解元),后屡试不中,遂在太学潜心读书,深受国子监祭酒李时勉所赏识,正统十年(1445)会试第一(会元),继而殿试第一(状元),三元及第之光,在明代只有被朱棣除名的黄观和他有此殊荣。郕王监国时入内阁,参机务。景泰中官兵部尚书。英宗复辟后被削籍除名。成化三年二月再度入阁,官兵部侍郎,官至吏部尚书。后被汪直所谮,上疏辞退。成化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1486年8月17日)卒。善书法,但传世墨迹甚少。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纂有《宋元通鉴纲目》等。

江公望

江公望(生卒年未详),字民表,宋建德人。熙宁六年(1073)中进士,建中靖国元年(1101)拜左司谏。

事迹:时徽宗登位大赦,户部尚书王古在处理粮赋逋欠时,对逋欠确实无法缴纳的,就予以蠲免,对逮捕来的人也予以释放。御史中丞赵挺之弹劾王古是倾天下之财谋和惠于人间。公望以为既是大赦,王古怎能行私惠于其间?乃上疏徽宗:“人君若要知时政之利弊,人臣之忠邪,没有像谏官、御史那样可信的了。若谏官、御史挟私情肆意诬言,为泄私愤而扰乱皇帝的视听,则此情不可不明察。臣闻挺之与王古论事每不相合,屡见于彼此方辞气色之间,负气待机而发。谚云‘私事官仇’,小人也所不为,而赵挺之居然泄私愤而诬人,以蒙蔽皇上的视听,混淆是非忠奸,这能算忠臣吗?”

对皇宫内苑畜养珍禽异兽,供帝王及后宫妃嫔赏娱,公望上书力谏,以为这是“玩物丧志”。他日,公望入对时,徽宗即告之:“所有珍禽异兽已纵放遣散!只一白鹇,因养之较久,依依不肯去,我以柱杖逐之才去。”徽宗并于杖头刻公望姓名,以记其谏。

时陈祐因论曾布被罢黜,公望入谏:“陛下自登基以来,已经三易言官,逐十谏臣,非天下所愿望也!夫谏臣养之不可不素,用之不可不审,听之不可不察,去之不可不慎。”时人以为名言。公望复因上疏弹劾奸相蔡京,被贬安南军,但天下人都敬其赤诚刚正。后遇赦返里,不久,病卒于家。著有《江司谏奏稿》和《江司谏文集》。

朱熹

朱熹朱熹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戴震

戴震(1724—1777),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字东原,一字慎修,号杲溪,汉族,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乾隆27年举人,乾隆38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乾隆40年第六次会试下第,因学术成就显著,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戴震治学广博,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又进而阐明义理,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有所抨击。其视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梁启超、胡适称之为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

当代名人

黄宾虹

黄宾虹黄宾虹黄宾虹(1865-1955),近现代画家、学者。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其画风苍浑华滋,意境深邃。偶作花鸟草虫亦奇崛有致。除绘画之外,并从事绘画史论、篆刻的研究和教学。曾任杭州国立艺专教授等职。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

胡适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陶行知

陶行知陶行知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邵华泽

邵华泽 (1933年6月— )男,浙江淳安人。汉族,研究生文化程度,著名新闻学者,北京大学新闻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学院名誉院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

邵华泽邵华泽1933年6月生,浙江淳安人。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少时在浙江省严州中学读高中。1950年成为上海军医大学的一名学员。1953年被选送到重庆第二政治干部学校学习。1958年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1960年毕业。研究生学历。教授。1954年在上海军医大学教哲学。历任《解放军报》社编辑、时事政策宣传处副处长、理论处副处长。1981年任解放军报社副社长。1985年任总政宣传部部长。1989年6月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1991年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主席。1996年10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五届主席。1992年11月至1993年9月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1992年11月至2000年6月任人民日报社社长。2001年10月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六届主席。2002年5月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名誉院长。

1993年3月当选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1995年12月当选为中国报业协会名誉会长。1998年8月起任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委员会名誉主任。

是中共十三大代表,第十四至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7月晋升中将。

现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名誉院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爱书画在线高级顾问、《世纪大潮》高级顾问、北京世纪大潮文化艺术中心高级顾问。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