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

沉淀

目录导航

科学术语

定义

从字意上理解就是指有一种物质由于 密度比它所在的 溶剂或 溶液大且又不溶于它们从而沉了下去。

事实上沉淀多为难溶物(20°C时每100克水中溶解的克数小于0.01克)。

原理

沉淀沉淀从液相中产生一个可分离的固相的过程,或是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的 难溶物质。沉淀作用表示一个新的凝结相的形成过程,或由于加入 沉淀剂使某些离子成为难溶化合物而沉积的过程。产生沉淀的化学反应称为 沉淀反应。物质的沉淀和溶解是一个平衡过程,通常用 溶度积常数Ksp来判断难溶盐是沉淀还是溶解。溶度积常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难溶电解质的 饱和溶液中,组成沉淀的各离子浓度的乘积为一常数。 分析化学中经常利用这一关系,借加入同离子而使沉淀溶解度降低,使残留在溶液中的被测组分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

分类

沉淀可分为 晶形沉淀和非晶形沉淀两大类型。 硫酸钡是典型的 晶形沉淀,Fe2O3·nH2O是典型的非晶形沉淀。晶形沉淀内部排列较规则,结构紧密,颗粒较大,易于 沉降和过滤;非晶形沉淀颗粒很小,没有明显的晶格,排列杂乱,结构疏松,体积庞大,易吸附杂质,难以 过滤,也难以洗干净。

制取

实验证明,沉淀类型和 颗粒大小,既取决于物质的本性,又取决于沉淀的条件。在实际工作中,须根据不同的沉淀类型选择不同的沉淀条件,以获得合乎要求的沉淀。对晶形沉淀,要在热的稀溶液中,在搅拌下慢慢加入稀沉淀剂进行沉淀。沉淀以后,将沉淀与 母液一起放置,使其“ 陈化” ,以使不完整的 晶粒转化变得较完整,小晶粒转化为大晶粒。而对非晶形沉淀,则在热的 浓溶液中进行沉淀,同时加入大量电解质以加速沉淀 微粒凝聚,防止形成 胶体溶液。沉淀完毕,立即过滤,不必 陈化。

作用

在经典的定性分析中,几乎一半以上的检出反应是沉淀反应。在 定量分析中,它是 重量法和 沉淀滴定法的基础。沉淀反应也是常用的分离方法,既可将欲测组分分离出来,也可将其它共存的干扰组分沉淀除去。

种类

Cu(OH)2蓝色絮状沉淀

BaSO4白色沉淀

Mg(OH)2白色沉淀

Al(OH)3白色沉淀

BaCO3白色沉淀

CuO黑色沉淀

Cu2O红色沉淀

Cu2(OH)2CO3 暗绿色沉淀

CaCO3白色沉淀

Fe(OH)3红褐色沉淀

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Fe2O3 红棕色沉淀

FeO 黑色沉淀

FeCO3 灰色沉淀

FeS2 黄色沉淀

Ag2CO3 黄色沉淀

AgBr 浅黄色沉淀

AgCl 白色沉淀

Ag3PO4黄色沉淀

PbS黑色沉淀

pH值

金属离子 pH值
开始沉淀 完全沉淀
Fe3+ 2.7 3.7
Al3+ 3.7 4.7
Cu2+ 4.4 6.4
Zn2+ 6 8
Co2+ 6.7 8.7
Fe2+ 7.6 9.6
Mn2+ 7.8 9.8
Mg2+ 9.3 10.8

反应

金属离子 pH值
开始沉淀 完全沉淀
Fe3+ 2.7 3.7
Al3+ 3.7 4.7
Cu2+ 4.4 6.4
Zn2+ 6 8
Co2+ 6.7 8.7
Fe2+ 7.6 9.6
Mn2+ 7.8 9.8
Mg2+ 9.3 10.8

类型

CuSO4+2NaOH=Cu(OH)2↓+Na2SO4 蓝色沉淀生成、上部为 澄清溶液 质量守恒定律实验

Ca(OH)2+CO2= CaCO3↓+ H2O 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 应用CO2检验和 石灰浆粉刷墙壁

Ca(HCO3)2Δ CaCO3↓+H2O+CO2↑ 白色沉淀、产生使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水垢形成。 钟乳石、 石笋的形成

HCl+AgNO3= AgCl↓+HNO3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 稀硝酸检验Cl—的原理

Ba(OH)2+ H2SO4=BaSO4↓+2H2O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 稀硝酸检验SO42—的原理

BaCl2+ H2SO4=BaSO4↓+2HCl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 稀硝酸检验SO42—的原理

Ba(NO3)2+H2SO4=BaSO4↓+2HNO3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 稀硝酸检验SO42—的原理

FeCl3+3NaOH=Fe(OH)3↓+3NaCl 溶液黄色褪去、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AlCl3+3NaOH=Al(OH)3↓+3NaCl 有白色沉淀生成

MgCl2+2NaOH = Mg(OH)2↓+2NaCl有白色沉淀产生

CuCl2+2NaOH = Cu(OH)2↓+2NaCl 溶液蓝色褪去、有蓝色沉淀生成

CaO+ H2O = Ca(OH)2 白色块状固体变为粉末、 生石灰制备石灰浆

Ca(OH)2+SO2=CaSO3↓+ H2O 有白色沉淀生成 初中一般不用

Ca(OH)2+Na2CO3=CaCO3↓+2NaOH 有白色沉淀生成 工业制取 烧碱、实验室制少量烧碱

Ba(OH)2+Na2CO3=BaCO3↓+2NaOH 有白色沉淀生成

Ca(OH)2+K2CO3=CaCO3↓ +2KOH 有白色沉淀生成

AgNO3+NaCl = AgCl↓+Na NO3 白色不溶解于 稀硝酸的沉淀(其他 氯化物类似反应) 应用于检验溶液中的 氯离子

BaCl2 + Na2SO4 = BaSO4↓+2NaCl 白色不溶解于 稀硝酸的沉淀(其他 硫酸盐类似反应) 应用于检验硫酸根离子

CaCl2+Na2CO3= CaCO3↓+2NaCl 有白色沉淀生成

MgCl2+Ba(OH)2=BaCl2+Mg(OH)2↓ 有白色沉淀生成

三种假定

按照水中悬浮颗粒的浓度、性质及其 絮凝性能的不同,沉淀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自由沉淀。 悬浮颗粒的浓度低,在沉淀过程中呈离散状态,互不粘合,不改变颗粒的形状、尺寸及密度,各自完成独立的沉淀过程。这种类型多表现在 沉砂池、 初沉池初期。

2.絮凝沉淀。 悬浮颗粒的浓度比较高(50~500mg/L),在沉淀过程中能发生凝聚或 絮凝作用,使悬浮颗粒互相碰撞凝结,颗粒质量逐渐增加, 沉降速度逐渐加快。经过混凝处理的水中颗粒的沉淀、 初沉池后期、 生物膜法二沉池、 活性污泥法二沉池初期等均属 絮凝沉淀。

3.拥挤沉淀。 悬浮颗粒的浓度很高(大于500mg/L),在 沉降过程中,产生颗粒互相干扰的现象,在清水与浑水之间形成明显的交界面(混液面),并逐渐向下移动,因此又称 成层沉淀。活性污泥法二沉池的后期、 浓缩池上部等均属这种沉淀类型。

4.压缩沉淀。 悬浮颗粒浓度特高(以至于不再称水中颗粒物浓度,而称固体中的含水率),在 沉降过程中,颗粒相互接触,靠重力压缩下层颗粒,使下层颗粒间隙中的液体被挤出界面上流,固体颗粒群被浓缩。活性污泥法二沉池污泥斗中、 浓缩池中污泥的浓缩过程属此类型。

词条图册

(1) 污水在池内呈推流式水平流动,沿水流方向任意横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水流速度均等于v;

(2)入口断面AB处污水中悬浮颗粒的浓度和粒度分布均匀,悬浮颗粒的水平流速等于水流流速v,悬浮颗粒处于自由沉淀状态,沉降速度u固定不变;

(3)悬浮颗粒沉到池底即认为被除去。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